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温柔的美丽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戏,24小时展开:第一幕是早晨,第二幕当天下午在公馆客厅内,第三幕当天晚上10点左右,在鲁贵家小房子里,第四幕是当天后半夜,又是周公馆的客厅内。整个四幕戏24小时之内结束,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剧本,不到一天一夜的时间,场景只有两个,主要就在周公馆,这真叫本事。把这样复杂的内容展示出来,你说它里面要什么问题就有什么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时代悲剧,也是性格悲剧,也是命运悲剧,都是。

命运悲剧这一点,最深就体现在周朴园和侍萍身上。侍萍说,没有想到,过了30年,我的女儿又鬼使神差来到这个家庭。发生这么多的事,周朴园也是想不到。所以曹禺很强调这一点,很强调故事背后有一个命运的东西,而有一些导演也发现了。有一些导演很敏感,发现了《雷雨》在8个人物之外,还有第9个更重要的角色,你没有抓到第9个角色,你这个戏就不可能演好。前几年那个庸俗的电视剧为什么失败,就是不懂得还有这第9个角色。它只是想把老百姓很喜欢窥探的隐私挖掘出来,觉得这个就能演好,没想到恰恰诬蔑了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不喜欢这样的东西。第9个人的名字就叫做“雷雨”,在这8个人物之外,还有第9个人物——雷雨。从始至终,剧本强调外面是雷雨:雷雨天气,强调打雷了,要下雨了,这背后有一种人不能摆脱、不能控制,反过来要控制人的东西。你抓到“雷雨”,也就抓到了命运的象征。这个“雷雨”,听起来很像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的节奏,就是这个控制着。 因为有了这个雷雨的背景,人们才会追问这悲惨的命运到底是谁安排的,到底是谁做的,有了这个之后,我们就会超越比如说阶级斗争的角度,或者仅仅是从人的性格冲突来看。那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解释得不完全。是有阶级斗争,有阶级斗争就有这样的悲剧吗?是有性格冲突,有性格冲突就有这样的悲剧吗?很多人让曹禺解释,曹禺自己也解释不清楚。曹禺不善于解释,他没有什么理论,经常跟着理论家后面解释。他自己说得很抽象,他说“宇宙是一口残酷的井,人落在里面,无论怎么哭嚎,也挣扎不出来”。

我想这不是他解释《雷雨》的思想,是他从小就有这样的思想。从小就住在天津深宅大院,感觉到自己住在井里面,在往上看一个残酷的井,怎么挣扎都出不去。以后写的《日出》、《原野》都是这样,都是人物在挣扎,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挣扎”。这也是钱理群老师的观念,钱老师讲《雷雨》也会提到“挣扎”。当然后面理论家有解释,曹禺就跟着解释,比如说《雷雨》演了以后,大理论家周扬说“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以后的人再问曹禺,你写《雷雨》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他在清华大学冒着酷暑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暴露封建大家庭。所以我们说8个人物组成的关系就像一枚枚炸弹埋在那儿,随时需要都可以爆开,《雷雨》的惊心动魄是这么来的。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7)

虽然有这么复杂的关系,我们还是可以理出轻和重、详和略、主和次。第一条主要的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30年的恩恩怨怨,这是一条主线。这一条线展示时间上人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3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周朴园由一个少爷变成一个企业家。这30年的恩怨是不能简单解释为善恶冲突的,说周朴园就是坏人。不知道中学讲《雷雨》怎么解释,现在的理解应该有所进步,有所修正。当年我在中学读书和当中学老师的时候,教科书上对《雷雨》的解释还是比较僵化。有的考题里,有一项是考周朴园的性格,选A、B、C、D,标准答案是冷酷、虚伪、残忍。难道人的性格都有标准答案?我想这个东西需要很深入的解释,不能只用简单的判断。周朴园是坏人吗?他对侍萍是玩弄吗?是不是简单的始乱终弃?恐怕没有那么样的玩弄,一直生了两个孩子才把人家赶跑。其实周朴园本人也是可怜的受害者,当初把侍萍赶出周家,也不是他决定的,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故事发展到最后,最受打击的是周萍。周萍和四凤这一条线索是年轻人的,通过这个线索暴露了大家庭的悲剧:正是由于家族制度的存在,个人的反抗很无力,个人只可能采取变态的反抗。周萍本身虽然很坚强,但是最后难以逃脱命运的劫难,所以年轻一代的人遭到悲剧性的毁灭。其中蘩漪虽然辈分是长辈,但却是年轻的一代,在她身上雷雨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谁最像雷雨的性格?就是蘩漪。很多人说蘩漪是故事的灵魂,尽管周朴园是主角。曹禺这样评价她:

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

曹禺用这样很强悍的女人来批判怯懦的男人。

第三条主要的线索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阶级斗争。《雷雨》当然有阶级斗争的一面,而且30年代中国阶级斗争也是比较尖锐的。虽然这条线不是雷雨最主要的线,通过这条线也使得《雷雨》比较丰富。如鲁大海揭发周朴园怎么发昧心财。这都是原始积累所必须的,现在矿井一年砸死多少人,我们的石油煤炭都是怎么出来的?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当然曹禺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鲁大海仅仅讲了很多正义性的话。

除了戏中这几条线索,除了四幕主戏,《雷雨》原来还有《序幕》和《尾声》。为什么加上《序幕》和《尾声》味道就大不相同?原来《序幕》和《尾声》讲的是故事发生十年以后。我们看主要的故事是在24小时之内,一个标准的话剧。可是变成十年之后呢?十年之后,周公馆已经被周朴园捐给基督教会,成为一个慈善医院。在慈善医院里面,楼上和楼下住着两个疯女人。你们猜是谁?有一个老头每年除夕来看这两个疯女人,这两个疯女人就是侍萍和蘩漪。人死的死,疯的疯,死的是没有痛苦的,疯的人也没有什么痛苦。最痛苦的就是没死没疯还清醒的那个老头,就是周朴园。他每年都到这儿忏悔。这个时候教堂里孩子们在歌唱,一种弥撒的氛围,一种除夕的气氛就扑面而来,加上《序幕》和《尾声》就有宗教的情怀,而且更加增添了追寻命运意义的气氛。有了《序幕》和《尾声》,使得戏的主题不是集中在批判某一个人身上,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挑起这么大的灾难,更多是人的命运的问题,而所有的正式演出从来就没有《序幕》和《尾声》。由于很多人没有接触到《序幕》和《尾声》,所以就会批判周朴园这个没良心的,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去看。有人说观众为什么喜欢看《雷雨》:看这个没良心的人,再就是看乱七八糟乱搞男女关系。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1958年北京人艺演《雷雨》的时候,北京人是拿着凉席去连夜排队买票,非常多的人要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8)

我们看这个戏剧只是单纯讲这些人物和情节,就已经足以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话剧,而曹禺更精彩之处就是他的戏剧语言。中国传统的戏曲是唱和演,所以不注重戏曲语言的精炼、优美。为什么后来样板戏能够更上一层楼?样板戏把语言的精炼传统加上去了,样板戏唱词非常优美,从《红灯记》到《杜鹃山》,都是非常优美的语言,但是中国以前的戏曲,语言不好。而话剧到了曹禺,他把一种优美、天才的语言放在戏剧里面。他的戏剧语言充满了丰富的潜台词,他的语言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或者说,曹禺的话剧语言是力与美的结合。话剧语言必须能够有力推动戏剧的发展,但同时又是优美的,所以他的剧本是可读性很强的,可以改为系列的戏剧小品。

还有,曹禺在戏剧里面写了很多细致的舞台提示,这种舞台提示的效果就像读小说一样,特别是对演员了解人物非常重要。我读一下他对蘩漪的提示,曹禺有这样一段介绍:

她一望就知道是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 ,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喘出一口气。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整个地来看她,她似乎是一个水晶,只能给男人精神的安慰,她的明亮的前额表现出深沉的理解,像只是可以供清谈的;但是当她陷于情感的冥想中,忽然愉快地笑着;当她见着她所爱的,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脸上,两颊的笑涡也显露出来的时节,你才觉得出她是能被人家爱的,应当被人爱的,你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女人,跟一切年青的女人一样。 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郁的,她会如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落在你的身旁,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来了。

谁能演这样的女人?看过好几个演出版的《雷雨》,我说别的人还可以说哪个演的好,但是蘩漪演不好,没有一个人理解这样的女人,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我们只会演“小燕子”那样的女人。像曹禺把这个人写到这样一个高度,使演员和导演都感到束手无策。这个戏剧像电影一样,必须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没有细节,再好也演不出来。曹禺的细节就非常像戏,可以拿出来当段子欣赏。比如说周朴园让蘩漪喝药那一段:蘩漪在家里受到专制。不要以为专制就是命令你干这个、干那个。这种压制是很含蓄的,甚至是以善的名义、爱的名义。周朴园认为她有病,有病就得看大夫。但是一个人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有病”,说“有病”某种程度上就是剥夺自己的自由。周朴园的关心和爱恰恰是两个人不能沟通的原因。她不需要这种关心和爱,这种关心和爱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专制方式。蘩漪喝药那一场是表现得很好的一场:蘩漪就是不喝药,但是周朴园命令周萍下跪,说请你的母亲喝下去,蘩漪受不了这个场面,把药喝下去了,最后说“这个药,太苦了”。这句台词非常好,不仅是指喝的碗里的中药。另外就是周萍要摆脱蘩漪,而蘩漪拼命抓住他,这种处理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两个人的性格也体现出来。一个软弱无能、苍白无力的青年,生活在父亲阴影里面的青年,与周朴园的关系也是一个强人和他软弱儿子的关系。一个伟人往往他的孩子未必行,因为孩子生活在伟人的阴影里面就变得非常柔弱,所以戎马一生的将军,儿子大都是文人。像周萍这样的人佩服他的父亲,但是他不能超越他的父亲。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9)

《雷雨》里面更为人欣赏的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那一段。这是《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回到公馆。这个戏总是渲染外面下雨,因为下雨就要找雨衣,这个时候鲁侍萍来找她的女儿四凤,以一个下等人的身份。周朴园并不知道她就是鲁侍萍,说:“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他觉得是下人就应该问,而鲁侍萍说:“大概是的”。

我们体会一下,她为什么说“大概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她说“大概是”,故意把语言弄得复杂,弄得有意味,进入一种“文学状态”。而且这个时候本来没有什么事,可是她下意识没有走,下意识地停留在这里,你说她是否是有所期待?

周朴园说:“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周朴园一再跟她说要旧雨衣,以前的解释说,这是周朴园的虚伪,一个人怀旧就是虚伪。他没有听出侍萍“大概”话中的因素,他老要旧雨衣,反映出蘩漪与他的隔阂:蘩漪老不给他旧的,他老要旧的。他要旧雨衣,鲁侍萍不置可否。但是我们看到她将错就错,不去纠正对方,实际上是任事态发展。

周朴园看她不走,就说:“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强调这间房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这就让人知道周朴园很重视这间房子。鲁侍萍说:“不知道,老爷”。故事向下发展,“你是新来的下人?”既然不知道,那肯定是新来的,“不是,我找我的女儿来的”。你有什么话就直接说,鲁侍萍不直接说,不断制造小悬念。其实这场谈话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周朴园是主人,但是控制谈话的主动权在谁手里,是谁在操纵谈话?

“你的女儿?”周的意思是问谁。

“四凤是我的女儿。”这是什么话?正常情况应该说:“老爷,我有一个女儿叫四凤,在你们家干活”。但是她怎么说“四凤是我的女儿”?她显然要把对方拖进一场带有文化气氛的谈话当中,希望恢复当年两个人文学青年的时代,同时语调中表现出她的性格特点。

周朴园说:“那你走错屋子了。”周朴园不知不觉也是这种说话方式了:“那你走错屋子了。”然后鲁侍萍说:“老爷没有事了?”没有事就走吧,这可以说没事找事。既然说“老爷没有事了?”老爷就说:“窗户谁叫打开的?”既是两个人的对话,但又不断向观众表明周朴园非常重视这个房子:这间房子不能乱动,窗户不能打开。因为当年鲁侍萍生周萍的时候,怕她受风,所以窗户必须关上。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把窗户关上,因为是习惯。可是周朴园一看她关窗户的背影,心里面一动,很奇怪:“你站一站。”然后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就问“你贵姓”,非常持重地问,你贵姓。

她说“我姓鲁。”

“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他开始对她感兴趣,调查她的身世。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你好象有点无锡口音。”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侍萍干嘛要这么说,你不怕他认出你来?

周朴园说:“无锡?嗯,无锡”,这两个“无锡”里面有不堪回首的无限往事。“无锡,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转到现实中来了。

鲁侍萍说:“光绪20年,离现在有30多年了。”你就说什么时候在那就行了,她故意对年份加以描述,她要描述年份,弄得很诗情画意。

周朴园说:“30年前你在无锡?”越来越亲切。

她说:“是的,30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