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温柔的美丽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妙的忧伤。在生活上特别无忧无虑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忧伤。你发现生活上不满足的人,每天忙着挣钱吃饭的人没有忧伤,他们只有快乐。从中关村往那边走,看卖光盘的人,他们挺快乐的,老问我要不要VCD,我想问他们一句:“你忧伤吗?”我发现忧伤的是我,无聊的也是我,他们很充实。曹禺这种人就很忧伤,他心里有一种遥远的空想,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喜欢向远处想的习惯。“远处”或者是“远方”,这对于曹禺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像这种人,他不喜欢自己当下的生活,他很喜欢投入另外一种生活,用昆德拉的一句话说,就是“生活在别处”,可是他又不得不生活在这里,就像我们不得不生活在现在一样。其实很多人都想方设法既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处。其实我们有的时候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只是我们自己说不清楚。我们生活在这里,但是同时想拥有多种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办法,其中演戏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演戏就是一种既是我又是他的办法,就是既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处的办法。所以像曹禺这样的人都很会演戏,很喜欢演戏。

到1928年的时候,曹禺进入了南开大学的政治系。你想这样一个人,父亲让他学政治,就像现在的家长一样断送了孩子。如果他一辈子学政治就毁了,他自己不喜欢,后来想办法远离了这个封建家庭,换一个模式,转到清华大学学习外国文学。那时的清华,文学方面是非常厉害,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北大中文系很多的力量原来都是从清华过来的。曹禺就是在清华读书期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雷雨》。《雷雨》的发表,震动了戏剧界,也同时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对于一个天才型的艺术家来说,往往他问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他最好的作品,往往他的成名作、他的处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在曹禺研究界,很多人说他后面的作品更好。可以说出很多的理由,比如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怎么样,但是从一个戏剧的影响上来看,就是从他受欢迎的程度上来看,他别的戏剧都没有办法达到《雷雨》的高度。后来他在清华外文系毕业之后,到保定教书,又到天津教书,但主要是从事文学创作。后来写的几部戏有《日出》、《原野》等等。做为文学家,曹禺的创作数量是很少的。他是数量少质量高,不像老舍和沈从文。老舍和沈从文的创作数量很大,但是次品很多。数量大,里面总有好作品,好作品不少,坏作品也很多。曹禺还是一个集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的剧作家。他可以自己导、演,他自己也演过《雷雨》。他的剧本虽然是话剧剧本,但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脉,就是注重案头阅读效果,他的剧本兼具可演性与可读性:演起来是好看的,但是没有看过话剧只看剧本,一样读得你惊心动魄,剧本本身就有这样的效果。我知道很多的剧本不能读只能演,特别是戏曲的剧本。戏曲全靠演,全靠听。京剧的剧本没法看,全是病句,都不通。

曹禺的话剧,具有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曹禺使中国话剧提高了一大步,从而提高了整个话剧在中国的艺术声誉。之前很多人怀疑中国人能把话剧做好吗,说话剧不适合中国人。从曹禺开始,人们才说中国是可以演好话剧的。有了曹禺的话剧之后,我们才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后来到四十年代的时候,曹禺和老舍到美国讲学,后来又辗转回来了。他的戏剧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有民族主义思想,有人道主义思想,还有更深的哲学思想。但是以前的研究都不够,八十年代之后有一些深入的研究。当然他的戏剧现实主义也很强。正因为他自己写戏剧的时候没有想到要表现什么主义,要宣传什么主张,所以他的戏结构很复杂,思想也很复杂。但是你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时候,往往发现他背后有一些更深的东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4)

我们以鉴赏为主来看看《雷雨》。《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他在清华读书期间,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在清华的一个小阁楼上,冒着酷暑在那里写的。别人都去避暑,他正好利用这个闷热,心里的闷热加上天气的闷热加在一起,把这个剧写出来。具体写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个暑假就写出来了。但是这个剧本的内容,他自己说酝酿了五年。在他心里早就朦朦胧胧有一种想法,要写这样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每天弥漫在他的心里,使他闷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他要把这个情绪——20多岁的青年人心里有说不出的东西,要把它发表出来。所以说《雷雨》的创作过程是典型的心理学上说的“移情的创作”。这种情绪积聚起来无处转移,无处释放。但人人都有转化的方式,有的人杀人放火,而《雷雨》是这样一种方式。

《雷雨》的原始剧本,如果照原本演出来大概有4个小时,所以曹禺写的时候没有想到演戏,完全是发泄,没有考虑长短的问题,一般话剧演这么长受不了。我们知道一般话剧演2个小时中间还要休息,4个小时没有办法演。无论话剧还是电影,都有个适宜的长度,这是西方人研究了观众心理学之后确定的。你看电影为什么1小时40分钟左右?长了人就受不了,都是为了迎合人,不像中国的戏曲。过几天我要看《长生殿》,是昆曲,几百年来从来没有演过全本。这一次台湾投资800万要全部排出来,要看三个晚上。从来没有一出戏要连着演三个晚上。所以一般导演排《雷雨》都要删节,首先把《序幕》和《尾声》都删掉。所以我们看到的《雷雨》基本上都是四幕,其实后面还有《尾声》,而删掉不删掉区别是很大的。不同的导演处理《雷雨》,从30年代到现在,70多年可以说有过种种出彩的处理方式,每一种处理方式当中都能考察到,与当时那个年代相关联的观点。我当年硕士论文写的就是《雷雨》的演出史,就是考察第一次演出一直演到现在,每一次演出导演是怎么处理的,与这个时代有什么关联。几十年来的研究,说明《雷雨》虽然只是一部戏,但它是说不完的。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进去分析它,它既是一个命运悲剧,也可以说是社会悲剧、人性悲剧,也可以说是女性的悲剧。

《雷雨》的结构是很古典的结构,是经典的封闭式结构。主要的人物不多,如果看过的话,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而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主要人物之间。从戏剧的角度来讲,我们说哪个是第一主人公不好确定,但是从故事的角度看,有一个主人公,就是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我们现在都叫做企业家,是这样一个人。周朴园过去是少爷,出国留过学,还是个“海归派”。这个人经历很复杂,身上既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又有西方的东西。他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就是老爷,其实是中年人。现在有一个妻子,他妻子比周朴园年轻很多,看上去大概小了20多岁。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传统的女子,但是实际上她非常复杂——她在《雷雨》中,是具有“五四精神”的女子。而周朴园这个人30年前在他的家乡无锡当少爷的时候,和服侍他的一个丫鬟叫侍萍的,有过一段十分纯真的感情,他们生过两个孩子。后来周家不允许他娶这个丫鬟,趁周朴园不在的时候,他们家人做主把侍萍赶走,而那个时候她刚生下第二个儿子。后来她抱着第二个孩子离开周家,大儿子就留在了周家。周家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其实后来被人救醒,辗转漂泊嫁给一个人叫鲁贵。这个鲁贵是个市井无赖,性格上有很多的缺点,就是劳动人民身上的缺点,就是“精神奴役的创伤”。虽然是劳动人民,但是属于劳动人民当中不好的,或者是劳动者中的渣子。而侍萍在大家庭做过丫鬟,自己有一定的修养,所以没有办法忍受鲁贵,她就到另外一个学校当女佣。而鲁贵鬼使神差竟然到周家当了管家。

当年周朴园留下的长子叫周萍。我们看,为什么起名叫“周萍”?是和他母亲的名字用了同一个字。周萍小时候在无锡家乡长大,后来周朴园把他接到天津来,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我昨天在凤凰卫视谈约旦的接班人的问题,接班人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周朴园想把周萍培养成接班人,让他打理他的工矿企业。可是接他来天津以后,周朴园经常不在家。在空荡荡的大公馆,就像曹禺自己生活的空间一样,年轻的周萍无所事事,他也想了一些很远的东西。恰巧在这个公馆里面还有一个人喜欢向远处想,那就是周萍年轻的后母。他们两个人在辈分上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年纪差不多,他们受过相同的教育,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代人。他们很可能在某一个学校里面是前后级的同学,这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个人嫁给周朴园以后并不认为周朴园对她好,周朴园可能觉得自己对她很好。她自己整天独自在公馆里,思这想那。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周萍是软弱、孤独的人,这两个人就产生了感情。所以周萍和蘩漪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表面上应该是母子,实际上是情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5)

而侍萍带着小儿子嫁给鲁贵,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叫四凤。四凤被描写成聪明美丽的劳动人民的女儿。如果说劳动人民的缺点表现在鲁贵身上,那么劳动人民的优点就表现在四凤身上。四凤很能干,而且富有青春的活力。侍萍因为自己过去的悲剧,害怕女儿会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她不许女儿到有钱人家给有钱人做事。可是鲁贵为了钱,趁侍萍不在家,把她送到周公馆当丫鬟,父女都在周公馆。而这个时候,周萍和蘩漪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之后,心里非常后悔,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由于在空虚软弱中发生了关系,事后非常懊悔,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厌恶。这个事情并没有给他带来解放、解脱、快感,因为他自己知道这种关系是不正常的。《雷雨》作为一个话剧,它没有详细去演这一段感情的发生。前几年有一个李少红拍的电视剧,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反而使电视剧失败了,反而破坏了。一个男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有一种杀父的意识,就是反抗的渴望。可是后来经过这一段,又会重新回归父权,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罪恶。他心里隐隐约约觉得是对不起父亲,所以他想摆脱蘩漪。她那样一种性格不能给他带来解脱,相反蘩漪想把他当成救命稻草。就在周萍产生这种想摆脱蘩漪的心理的时候,他遇到了四凤,他遇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纯洁善良的劳动人民的女儿,一个可以洗清他一切罪恶的女孩子。她是和蘩漪不同的女人,没有那么多的思想,没有那么多的观念,所以才洋溢着青春热情的少女。四凤对于周萍来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和四凤之间产生了感情。因为在四凤身上,他才能找到那份纯洁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周萍和四凤的关系更麻烦了。

周萍和四凤是什么关系?首先表面上看是主仆,他是大少爷,她是仆人,第一是主仆的关系。第二则是情人。但是他们两个人都不知道,双方还有更可怕的第三重关系: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当你看剧本时,你会感觉到这个剧本的浓度、深度达到压迫人心理的程度。

周朴园和蘩漪结婚以后也生了一个儿子,是周公馆的二少爷,叫做周冲。周冲是新一代的孩子,完全是五四精神培养出来的一代,具有简单幼稚的人道主义思想,放在今天就是崇拜美国的新少年。他以为自己是很时髦的,很纯洁,但是很不成熟,只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周冲是一个理想家,在《雷雨》所有的人物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光明色彩的角色,正是这个角色使得沉闷、压抑的戏剧透出一丝光明。他在学校学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但个性解放的思想往哪儿落实?无处落实。后来他发现自己家里有一个劳动人民的女儿,他要在她身上落实一下人道主义。他觉得劳动人民真好,劳动人民这么漂亮,他就纯情地公开追求四凤。他并不明白跟四凤要建立什么关系,他也不以为那是“追求”,他只是知道跟她好。他主张家里拿钱给四凤上学,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让四凤上学。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他没有想到如果家里来一个仆人就送去上学,这个社会是不能维持的。周冲和四凤之间不是情人关系,但是也不是简单的主仆关系,四凤是很麻烦的。

我们看,现在只写了7个人物。这7个人物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复杂。我只是把相近的画了一下横线,其实还有更复杂的关系。比如说周萍是侍萍和周朴园的儿子,把他们组合起来,加上一个三角关系。我们看三角关系,这是一种三角关系、这也是一种三角关系,这又是一种三角关系,每一个人都处在三角关系中,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网。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雷雨》就是写三角恋爱的东西。我在讲金庸的时候说过,艺术作品大多有模式,关键是你怎么利用这个模式,利用这个模式干什么,《雷雨》的模式不是三角关系吗?但是这不能降低其艺术价值。关键在于这个模式是用来做什么。通过这些三角关系,我们看到这个戏剧蕴含着多少冲突,这些冲突的能量是古今中外戏剧中所罕见的——他们的关系中蕴藏着将要爆发出来的能量,很难有另一个戏剧超过它,这就是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震撼力的原因。任何一个导演,你都可以强调某一种关系,你对这个关系特别感兴趣,你就把重点放在这个戏的某一条线上,这个戏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都可以演出彩来。这就是为什么《雷雨》可以常演不衰。前几年那个电视剧就是突出了一种关系。当然它突出的方式不对,采取大量灌水的办法,反而使艺术魅力消失掉,结果遭到了很多文章的批评。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6)

还有第8个人物,叫鲁大海,是侍萍和周朴园生的第二个儿子,就是被抱走的那个儿子。他的“关系”没有前7个人那么复杂,但也不简单。鲁贵总是看不起他,他们父子之间经常有冲突。鲁贵介绍鲁大海到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他跟鲁贵是父子,但不是真正的父子,他们之间冲突很明显:鲁贵经常骂鲁大海,说你们全家都是吃我,我养着你们。而鲁大海不服他,他还要打鲁贵。而鲁大海和周朴园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他们其实是父子关系。但是鲁大海现在是周朴园矿上的工人,并且在戏剧发生的时间内,矿山的工人正在闹罢工,而鲁大海是罢工的领导人之一,他们俩是阶级斗争的对立面。所以他们之间父子关系和劳资关系综合在一起。这8个主要的人物组成了几十种复杂的戏剧冲突,这个密度是戏剧史上罕见的。我们有兴趣可以随便找2个人写,把其中2个人写成小说都可以。比如说写侍萍怎么流浪,可以写鲁贵的故事,可以用鲁贵做第一人称,写一篇《我看周家》,绝对是一个好作品,因为他有他独特的视角。但是曹禺却把能够写成多篇小说的这样一个宏伟的题材,压缩在24小时之内。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所有的事情,四幕戏,24小时展开:第一幕是早晨,第二幕当天下午在公馆客厅内,第三幕当天晚上10点左右,在鲁贵家小房子里,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