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莫里哀传价格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哀传     ?25?蹈演员。

演出的巨大成功,使光耀剧团一跃而成为外省最有名气的剧团之一,甚至首都巴黎的社会上层人物也非常注意它;莫里哀自然也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喜剧演员和作家了。随着剧团声望的增加,这个剧团的组织也越来越壮大了。许多演员以加入该剧团为荣幸。

这时,玛德隆的小妹妹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玛德隆的妹妹叫阿尔芒德?柏扎尔,小时又好玩又可爱,她像爱父兄一样地爱莫里哀。她不懂事,总爱叫莫里哀“小丈夫”。 莫里哀则管她叫“莫努”, 经常把她抱在膝盖上逗她玩。莫里哀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他很高兴不时地同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玩玩谈谈。莫努一直很瘦削,长得也不很漂亮。后来似乎是在突然间,小莫努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莫里哀在这朵青春蓓蕾中大概回忆到一点从前的玛德隆的神采,想当初就是这位玛德隆有足够的魅力把他拉出波克兰家,使他由一个资产阶级少爷变成了闯荡江湖的“戏子 ”,使他居无定所,游荡在法国条条大路和处处乡镇间。长大的莫努痴心地爱着莫里哀,发誓一生只嫁他作丈夫。于是,莫里哀就和她结婚了。这件事伤害了莫努的姐姐玛德隆的感情,但这并不妨碍她与莫里哀在长期患难与共中建立的深厚友谊。实际上,在所有女性中,玛德隆?柏扎尔是莫里哀最忠诚最信任的知己。莫里哀传     ?26?

莫里哀的剧团是一个快乐融洽的大家庭。大家欢声笑语,日子过得非常甜美。有一天玛德隆的一个兄弟带着一个名叫沙尔?达苏西的人来吃晚饭。达苏西为人很滑稽,爱讲故事,大家都爱听他说话。忽然,他发现了挂在墙上的一只号角,便把它取了下来,一面吹一面绕着桌子追女仆。他吹着号角,跑出去赌钱,输得精光,连衬衣也输掉了,回来时,脖子上唯一剩下的就是那只号角了。他说 :“号角是你们的财产,我没有拿它下赌注。” 莫里哀十分赏识和同情达苏西,从此以后,不管他做出什么蠢事都能得到莫里哀的原谅。达苏西后来写道 :“我不能离开这样好的朋友们。我们在里昂一起度过了三个月。跟他们在一起,每天都像过节……我跟随他们到了阿维尼翁,后来又到贝兹那,一个人能有像莫里哀和柏扎尔一家人这样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当穷光蛋的,我从来没有如此富有过,如此高兴过。他们像对亲人一样,对我讲话。俗话说:兄弟之间感情再好,一个养活另一个,过了一个月也会厌烦的。但是他们这些人比任何亲兄弟还要好。我整整一个冬天在他们桌上吃饭,他们也不厌烦。” 他曾写了首打油诗纪念这一段生活 :“美味七八盘,生活真舒坦。餐桌多丰满,肥我穷光蛋。” 达苏西感慨道 :“我可以这样写,我在他们那里如同在自家。只有在他们中间我才能遇到如此的善意和礼遇。是的,莫里哀传     ?27?他们完全有资格在人间代表他们在戏中所扮演的君子。”

莫里哀的剧团在外省演出一直得到皇亲孔蒂亲王的资助和支持,孔蒂亲王是莫里哀在克莱蒙中学的同学,他每年付给剧团一笔年金,剧团打着“孔蒂亲王剧团”的旗号,每年也专为亲王演出他喜欢的剧目。孔蒂亲王开始十分赏识莫里哀的才干,曾命令莫里哀接替他死去的秘书的职位。对于一般人来说,这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是一个借机攀龙附凤向上爬的机遇。但是莫里哀已将一生奉献给了戏剧事业,而且他从心底里就蔑视权贵,另外,莫里哀也舍不得他的那些患难与共的伙伴们,他说,那么多的伙伴跟我远道而来,我去作官,他们怎么办呢?他们相信我,依靠我,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所以莫里哀费了很大的力气,以最委婉的方式,推说体力不足以胜任此职,才总算免掉了这一任命。于是,剧团在他的领导下又活跃在法国的大小城镇。

可是,1657年,孔蒂亲王没有再支付给剧团年金,而且他也禁止演员们再打他的旗号。原来,一个具有雄辩口才的主教,注意到孔蒂亲王对戏剧的嗜好,就来对他说,一个人无论在世上有多高的地位,他仍然应当更多地想到拯救自己的灵魂。如果他已经想到了这一点,那么首先应当像逃避火灾那样逃避喜剧演员们的演出,为的是今后不堕入地狱。孔蒂亲王莫里哀传     ?28?接受了主教的训诫,向他左右的人宣称,今后他甚至害怕见到喜剧演员了。

莫里哀再一次孤立无援了。难道他还要继续流浪各省,挨个儿央求贵族老爷们,而且到头来还是白跑一场吗?

可这时的莫里哀已不是13年前被迫流浪他乡青春冲动的少年郎,在无数次艰辛磨难和数不尽的屈辱与斗争中, 莫里哀已成熟起来; 而且莫里哀觉得剧团和他本人已羽翼丰满,完全可以回到戏剧的大本营——首都巴黎闯一番天下。当时的法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在外省无论怎么出名都成不了著名艺术家;要想成功,只能在巴黎,在国王身边。这时玛德隆虽然依旧美丽,然而时间流逝,她快40岁了。莫里哀也人到中年。强烈的在戏剧领域建功立业的雄心也促使莫里哀不能再等待了,他有信心在巴黎开辟一个戏剧创作的新时代。

而被陈词滥调笼罩着的巴黎剧坛也需要一位伟大的斗士来冲垮一片郁闷之气。时代造就了戏剧天才莫里哀,他终于要大鹏展翅,向世人昭示其犀利的思想锋芒和迷人的艺术世界。

莫里哀传     ?29?

三、重返巴黎的一场轩然大波

1658年10月24日,是莫里哀和他的剧团值得骄傲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将在卢浮宫面对国王和达官贵人做首次演出。虽然莫里哀一贯蔑视权贵,不屑于对达官贵人阿谀逢迎,但是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如果不能首先获得国王的认可,不要说在巴黎从事戏剧事业,即使在巴黎落脚都很困难。所以为了远大的戏剧目标,莫里哀和他的剧团常常不得不委曲求全。在给国王演出前,莫里哀首先得到了国王的弟弟菲利浦?奥尔良的支持,打出“国王御弟剧团”的旗号。而这次为国王的演出极其重要,可以说是立足巴黎的第一步。

回到巴黎时,莫里哀36岁。他有健康的体魄和惊人的精力,这使他能够经得起流浪生活的劳顿和烦恼。他相信自己的才干和勇气,他大概不曾想到那些陷阱、圈套、诽谤、阴谋、无声的诅咒和诡计,有人将试图用这些手段来扼杀他的事业。

这时的国王路易十四才19岁,尚未正式掌握国家大权,全国的实际统治者还是首相意大利人马萨林;但是,许多事实证明,路易十四确实是一个野心勃勃、莫里哀传     ?30?非常自负、希望所有的荣誉都归他一身的人物。后来他曾狂妄地说 :“朕即国家 ”,他的心腹仆从也称他为“太阳王”。他老早就以文学爱好者和保护者自居。正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物,为了取得他的欢心和支持,莫里哀和他的喜剧团表演了高乃依的著名悲剧《尼高梅得》。 这个剧本表面上是歌颂专制制度和贤明君主的,但是,它的实质在于揭露暴君罪行和赞扬人民起义。

戏开演了。玛德隆不愧是一位名演员,德?布里小姐也讨人喜欢,玛尔吉扎小姐悦耳的嗓子和漂亮的腿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莫里哀扮演亲王,演法朴素,令人惊讶,因为在皇家布尔高尼剧院,不是这样演法。在剧场后座,布尔高尼剧院的号称“伟大的演员们”冷眼旁观,他们议论着这些胆敢跑到巴黎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演戏的外省人,还竟然演出他们拿手的剧目,他们心里幸灾乐祸:这回莫里哀他们输定了。

莫里哀和他的剧团不善于演出当时那种矫揉造作的悲剧,他们的戏剧风格与国王耳闻目熟的方式也迥然不同,因此,《尼高梅得》 的演出并没有引起路易十四和贵族老爷们的好感。

悲剧演完之后,莫里哀又登上舞台。他用谦卑的语言对陛下表示感谢,感谢陛下原谅了他本人和剧团的缺点,他们在如此令人敬畏的观众面前只能瑟瑟发莫里哀传     ?31?抖。他对国王说他们想要娱悦世界上最伟大的国王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忘记了陛下驾前还有技艺高超的创新者,他们的表演不过是拙劣的模仿。不过,既然陛下能够忍受他们的乡土风味,他谦卑地请陛下“恩准他再演出一个小小的娱乐节目。正是这些小节目为他赢得了声誉,他正是用这些节目获得了外省人的欢心”。他的奉承使国王非常高兴。这些话说得极好,很有理智,很有分寸,措辞委婉。对那些“伟大的演员们”的吹捧也是巧妙的。即使两个剧团间早已料到的争斗已经开始激化,人们也无法指责是莫里哀首先挑起了敌对情绪。

演员们开始表演莫里哀在外省流浪时编写的滑稽剧《多情的医生》, 莫里哀脱下《尼高梅得》戏中亲王的服装,摇身一变成了《多情的医生》的主角。这个小型闹剧的内容非常有趣,而且演技也十分卓越。莫里哀是那么滑稽,以至于奥尔良亲王第一个笑了,接着,太后、老红衣主教,最后连国王自己都笑了。所有的观众都鼓掌。《多情的医生》 终场时被一片喝彩声所淹没,卢浮宫剧场似乎都被震动了。布尔高尼剧院的演员这才感到恐惧,意识到他们的半壁江山注定要失去了,他们心里又敬又怕,骂道 :“从外省给我们带来了魔鬼!”

演出获得了成功 ,《多情的医生》深受国王路易莫里哀传     ?32?十四的喜爱,下令要莫里哀的剧团留在巴黎演出,每年发给他们年俸1500里佛尔,并把王宫的小布尔朋剧院拨给他们使用。在这个剧院里,他们和意大利喜剧团轮流演出。

莫里哀的剧团赢得了宫廷的欢心。为了生活,莫里哀现在必须讨得城市居民的好感。当时有三个剧团在巴黎演出:意大利剧团、马雷剧团和布尔高尼剧团。莫里哀不担心意大利剧团,大部分巴黎人听不懂他们演出的语言,他们的演出剧目均是只写出梗概的戏,运用各种各样的滑稽动作,这些戏无法和真正的喜剧竞争。莫里哀返回巴黎八九个月后,他们就放弃了阵地,回意大利去了。马雷剧团碰到了不少好运气,曾演出著名悲剧《熙德》; 1656年,托马斯?高乃依把剧本《蒂莫克拉特》交给了这个剧团,这个戏可以说是17世纪获得最大成功的戏,不过,该剧团最著名的悲剧演员蒙多里于1637年退休后,这个剧团的不稳定就开始了。1658年,该剧团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危机,眼看就要瓦解了。

第三家剧团比较稳定,颇受尊敬和欢迎,这就是布尔高尼剧团。只有该剧团独自占有“王家剧团”的称号,也只有该剧团有权用大红海报预告节目。当人们谈到戏剧时,倘若没有特别说明,指的就是这个剧团。最知名的剧作家把自己的剧本交给这个剧团上演,莫里哀传     ?33?观众只迷信这个剧团。

莫里哀也演悲剧,他想同布尔高尼剧团的剧目争个高低,因此,莫里哀决心一鸣惊人。

在1658年,书籍价高而又稀少,当时还没有报纸,新闻靠口头传播,谁也不大清楚当时发生着什么事,也不能肯定将要发生什么事。戏院则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向大量的人介绍各种思想的唯一场所。今天的人们是很难想像当时的剧作家和演员们的影响和势力的。莫里哀和他的剧团这时已是名声在外了,所以巴黎市民群情如潮,一起拥挤到小布尔朋剧院。人人都想亲自证实,这个新来的人——莫里哀究竟是何许人也。

观众是前来看《多情的医生》这样的喜剧的,可是莫里哀最初在小布尔朋剧院上演的节目却不是喜剧,而是高乃依的几部悲剧,因而演出效果平平,观众骚动起来,终于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巴黎人,向扮演悲剧的莫里哀头上扔了一个烂苹果。这个粗野大胆的举动使得莫里哀深受刺激,于是他宣布演出喜剧《冒失鬼》。局面顿时改观,演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此后,莫里哀接连上演了几部喜剧,更加吸引来了成群结队的巴黎市民,这不但给莫里哀和剧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而且使得莫里哀的名声轰动了巴黎。

演出的成功打消了莫里哀原先的顾虑,他发现巴莫里哀传     ?34?黎市民并不是都喜欢那些古板僵硬,过分讲究豪华奢侈场面的悲剧,针砭现实和恶劣习俗的喜剧更有生命力,这就坚定了他在巴黎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的决心。而且这时莫里哀也在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外省,民间闹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大受欢迎,但是都城的风气却大不相同。17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专制王权的巩固和兴盛,古典主义文学流派逐渐取得文坛的统治地位。这种文学流派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在作品中宣传个人服从国家,歌颂王权的积极意义;在艺术上,主张师法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把它们当作永恒的楷模;在戏剧创作上,主张用诗体写作,应该遵守“三一律 ”,即一出戏只能写一个情节,情节要发生在一个地点,二十四小时之内,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整一。这种严格的规律与莫里哀所熟悉的民间闹剧和意大利戏剧那种自由粗犷的风格是根本不同的。莫里哀既然要使自己的戏剧创作在政治上适应王权的需要,在艺术上,就不得不有一个改变,逐渐接受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但是,尽管莫里哀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妥协,但他一贯的嘲讽世事病态及贵族、教会和资产者丑态的思想锋芒并未收敛起来,他现在又开始冷面观察离开13年之后的巴黎社会,酝酿回到巴黎后的第一部作品。事实证明,莫里哀的第一部作品实际上是向巴黎看似平静的社会里投掷了一莫里哀传     ?35?枚炸弹,首先炸翻的是他所憎恶的贵族上流社会。

当时的巴黎有一位附庸风雅的德?朗布耶夫人,她开设了一个名叫“天兰色”的沙龙,那里聚集着巴黎所谓最有才学的人,诸如:膝头绣着花边的可爱的侯爵夫人和小姐们,爱说俏皮话的傍晚清客,剧院首次演出的观众,客串作诗人的庇护者以及专写献给女子的爱情短诗和温柔缠绵的十四行诗的作者们。来朗布耶家作客的女士们,一见面就亲吻,互相称呼“我亲爱的女才子 ”,这很快成了一种时髦风气。“ 女才子”这个词很讨巴黎人的喜欢。沙龙里侯爵的千斤们想把话说得比资产者的小姐更高雅些,于是大家说话过于考究,叫东西,不是原来的名称,说感受,不是朴实的语言,衣服变长了,帽子上的羽毛竟能扫地。女才子们照脸的普通镜子,在她们的语言里变成了“娴雅的顾问 ”,把椅子叫做“谈话的舒适 ”,把跳舞叫做“赋予我们脚步的灵魂”。 当夫人听见侯爵一句恭维时,便回答 :“侯爵,请您把殷勤的柴棒添加在友谊的壁炉里。” 莫里哀痛感巴黎社会的这种迂腐无聊的气息,就想用一出喜剧来表现他同时代这些男男女女丑态百出的本相。

1659年11月18日,莫里哀演出了他来巴黎的第一部作品——《可笑的女才子》。 这出戏的情节毫不避讳就发生在巴黎,主要人物是两个外省来首莫里哀传     ?36?都的资产阶级女子——玛德隆和她的堂妹卡多丝。她俩曾经读了许多贵族作家的作品,崇拜贵族社会那种咬文嚼字、故作风雅?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