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老子的大智慧解读道德经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能婴儿乎?”是指能不能“复归于朴?”婴儿是我们一生最纯朴天真的状态,以婴儿来喻“朴”、未散“器”的本体状态。你看,一个人初生时,没有分别心,只有本能的觉知性,纯朴天真,自然无为,饿哭疼闹,纯是自性在六根的直心表达。随着生长,这种“朴态”开始散失,心识的极性分别一天天增加。于是,从天真素朴,到童稚可爱,随知识增长,直至通晓世故,最后落个“老奸巨滑”,这就是一个凡夫从生到死的必经之路。如来用十二因缘描述得就更精确了(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基于此,老子让我们“复归于婴儿”,就看你“能婴儿乎”?!

“能无疵乎?”是指转正觉契入非极性,要精纯到一丝极性也没有。修证越到深层次的境地,极性心识的瑕疵就显得越重要,影响越严重。“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不与我授记”。如果证道有所“得”,仍在能所二相的极性观念中束缚,故有所“得”就是严重的瑕疵。再看,一念无明就将“晴明空”变成“晦昧虚空”。所以,“能无疵”的境界,早已是不可思、不可议啦!

“能无为乎?”“为无为”,“事无事”的转正觉能自如自在吗?如果“为无为”能自在,就“无不为”,“无不为”就自在解脱,安稳太平。

“能为雌乎?”一个不修道的凡夫,其人生观就是追逐名利,其价值观就是显示自我。所以,凡夫一生不能脱离贪争、竞争、斗争,甚至战争。短短一生尽干些自私自利、唯我唯大的欲心展望。妄想征服别人,占据所有,凡事非做到极端极化不可,老子称为“盈之”、“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所以,不修道、不净化心灵的人,贪欲妄想、私心杂念永无止境。越占有,贪欲妄想越膨胀,越放纵。于是“不知常,妄作凶”,“自遗其咎”。身败名裂,罪业累累,永无解脱之日。鉴于此,老子大声疾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为雌”!!六根在见闻觉知中(天门开合)转正觉,转心态,“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老子讲:“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问题讲得很深啊!一个明心见性的“明白四达”者,明了什么?见了什么?了达了什么?

“明心”明了妙明真心无相,无一物可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见性”无见,因为自性本体究竟一相,无二无别,圆满十方,大而无外,没有外境可见。你看我们所见的都是外界的事物,但从来见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照镜子只能见到“手型”的镜像,仍见不到我们自己的真面目。因为,本来面目只有到“圣智现量”才能明悟,本来面目是究竟一相,用两相的“见”是无法“见”的,所以“无见”才是真见。老子称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性非极性,无前后、内外、主客的极性存在!所以,“见性”无见,才能“明白四达”。

自性本体的状态和属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常住妙明”,“不动周圆”。老子称为“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明白“道”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这才算“明白四达”到能“无知”的层次。特别要注意,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我们凡夫的“知”,都是分成二相极性的分别认识,是对外境事物的感知,这种“知”都是感官摄取外境六尘形成的极性“知识”,而不是妙明的般若之智,是二相对待的主客认识的“知见”。这种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所以,我们主客、能所、见分相分的二相“知见”是无明之本,是迷惑之根,是愚痴之源,破除二相的知见,是佛陀、老子最关注的问题。

你看,老子讲二相的感官认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正言若反”;“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绝学无忧”,“绝圣弃智”,“常使民无知无欲”等,都是“能无知乎”的内容。泯灭二相极性心识的“知见”,开显究竟一相自性妙明的灵光智慧,这是历代大圣们的智慧心法。禅宗证悟的高僧大德个个是破除识心的“无知”者。“能无知乎?”能达到否定极性心识的“无知”,这是古今中外一切修道者的最高追求。追求“般若无知”,追求“无智亦无得”,追求破除极性的“无知”、“无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最具智慧的结晶。佛陀追求到了,佛舍利几千年来放光显示“无知”的般若之光;惠能追求到了,肉身千年不腐,成为人间“无知”智慧的奇迹!

还要注意一点,老子讲的“智”,不是智慧的智,是机巧之智,二相执取之智,故“智慧出,有大伪”。所以,老子讲的“弃智”“无知”是让人们不要“知见立知”,不要六根外驰的攀缘极化,不要将心识狡猾诡诈,奇巧乱心。老子说的“愚民”,不是要人暗昧无知,而是要人们清除凡夫的极性心识,“见素抱朴”,“知常曰明”,开显自性之智。我碰到了一些学者不能了解这一点,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知道老子讲的什么。“愚民政策”,这是连我们凡夫心识都能明白的错误,难道老子就不认识这一点?那老子有什么大智慧值得几千年传颂不绝呢?!千万不敢以一己之俗见,妄揣圣智之道心,否则只能显得自己可怜!

二相的感官认识越多,极性心识越严重,故开显自性智光越困难,要“明白四达”障碍就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为道日损”的实质。我们的思维语言,是建立在二相极性的根本机制上而进行的,所以我们的思维相、语言相都带着极性观念的烙印。而“正言”是非极性大智慧的证悟,本就不能用极性心识和语言来表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极性言语无法表示,故只好用极性语言的否定表示勉强表达,所以“正言若反”。你看老子总用“不皦”、“不昧”、“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等等。佛陀也是,“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一部《金刚经》反复用是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来表达,就是因为人们不能了解非极性的“无知”状态而显示的方便。

“知不知,上。”这里的“不知”就是“能无知乎”的“无知”。“无知无著是佛所知”,“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一个修道之人能达到“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的觉悟,就是“知不知”,所以“知不知”的时候,破除了“知见立知”的无明,再不受二相的“见”所迷惑,契入无所见、无所知的究竟一相,这是学人梦寐以求的明心见性之境地,当然“上”!

“不知知,病。”当一个不知二相极性的执取,获得的知见都是生灭的识念时,这个人是无法证悟的,一定是位“刚强众生”。他会在二相的认识中,不能明悟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不能一相、无量,必然顺喜逆瞋,烦恼万千,六根外驰,攀缘不已,不了生灭周转,所以“不知知”就是“病”,是根本之“病”。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一念无明分成见相、能所、主客、内外的知见中缘起的。所以,佛陀讲:“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我们凡夫都是从“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开始,直到给我们带来尘劳烦恼,都是由二相的“知”造成的,所以“不知知”是根本之病。

老子的大智慧和佛陀互为印证,才说明真理的客观性。老子用“能无知乎”四个字,不知装载着多少智慧的宝藏啊!!!可惜老子大智慧的“无知”,被凡夫愚昧的无知而无知(不知老子之“无知”)。

老子的六个能不能,就是检验人们“为道”境界的尺度,也是我们转正觉的标准。认识老子转正觉的修法,有助于学人的修习和证悟!

(根据“《道德经》转正觉的修法”讲解录音整理)

■从老子的认识论看老子的“道论”

—— 兼论儒、释、道认识论的同一性

■第一章 认识论中的二相与一相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一相)。既知其母,以知其子(二相);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五十二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我们以前谈过认识老子的认识,但只是泛泛而谈,适应大家的认识境界,浅显地说说而已!现在该更进一步地认识老子的认识。更确切地说,认识老子的认识是认识“人类认识”的根本机制,亦是认识一切圣贤大智慧的关键所在!从《老子》的这三章(四章、五十二章、五十六章)可以看出,老子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反复强调“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为什么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这个问题呢?可见“塞其兑,闭其门……”是老子认识论中的必经之门,也是我们认识老子认识的契入点!

■一、原本是一相一体

1、共同习惯的遭遇

什么叫“兑”和“门”?“兑”者,口也;门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也就是我们说的感官及其处理系统。那么,老子为什么要闭塞我们的感官系统呢?而且反复强调这个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闭塞我们的感官系统时,我们的认识必然是二相的认识——具有感官认识的主体和所认识的客体。有了主客的二相对立,佛陀就称为“见、相”二分,或“能、所”相待,我们交龙文化就称为极性的观念。这种二相对立的认识(观念),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认识功能,而且我们每个人都熟习得再不能熟习了,以致熟习到成为我们认识深化的根本障碍了!甚至熟习到连提这个问题都成为多余的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从生到死,天天日日,无时不在主客二相对立的认识中。佛陀称为无始以来,凡夫无一不在根(兑、门)、尘(客境)相对中发“识”,形成六入(六根)、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的虚妄知见。哀莫大于集体认同的欺骗!人类最固执、最愚痴、最苦恼、最可怜的地方,莫过于确认和坚执主客二相分别的认识。古往今来,这种认识,人人具有,个个不缺,习惯自然,自然习惯,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因循展转,不知贻误了多少代、多少人!所以,老子大声疾呼,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让人们觉醒。

哪些地方主客二相的认识贻误我们,以致老子忧患世人的愚昧呢?这不能从哲学的争辩中来理解,也不能从主观臆想和习惯思维中去证明,更不能用投票表决,而且最可怕的是用人人都认同的“实证”来欺骗自己。那么,该用什么方式方法让人们理解老子大智慧的认识呢?时至今日,主客二相的认识唯一化、绝对化了,人们缺乏老子、佛陀等大圣者的“不二随顺”、“涤除玄览”、“归根复命”的三昧境地和认识手段了。所以,要想让现代的人认识老子的认识,还得用现代人可接受的“证明”,才能领悟老子的伟大。现代人共同的认证,必须是要看得着、摸得见,否则完全是“假的”!一概不认可!幸而有相对论、耗散结构等理论,帮助人们亦可窥视圣者大智慧的堂奥,但仍不直观,并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然无独有偶,现代科学中,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能给人们以直观信服的证据,证明世界原本是一相的,不是二相的,亦就是说,是世界原本是主客相融、天人合一的,而不是主客分立、极性对待的分割和僵死存在。

2、划时代的发现

江本胜博士通过水的结晶实验,证明人的心灵、语言、音乐、文字都能影响水结晶的有序化程度,不同的心灵、语言、文字、音乐,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结晶形状(参看江本胜《水知道答案》一书,海南出版社)。当水“看”了“谢谢”的纸条时,水结晶将是整洁有序的六角形形状;然而当“看”了“浑蛋”的字眼时,水不仅形不成有序的结晶,而且是杂乱无章的丑恶图象(见插图)。江本胜博士划时代的实验,震撼了人们的认识观念,刷新了现代人的认识。下面看几段江博士书中的论述:

“人的意识或语言所具有的能量,能通过水结晶以人的肉眼可见的形态显现出来,这件事令许多人惊讶不已。在过去,诸如此类的语言或思想改变水或其它物质的性质的想法,都常常只是被归入宗教或哲学的范畴。但此刻,相信许多人都有了与我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在水结晶的庄严姿态中,蕴藏着世界上所有存在着的美。相反的,根本无法成结晶,甚至只呈现出扭曲状态的水,则暴露了长期隐藏在人们心底的黑暗。”

“另一位瑞士女士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水结晶的照片,我们可以亲眼目睹意识或语言等能量的转化。这是惟一一种能让我们看见能量的真实状态的方法。我们不相信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水结晶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切。这已经不是信不信的问题,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实验、去证明。’”

“一位日本读者在寄来的明信片中这样写道:‘……看到人的心理波动让水结晶发生的变化,让我感觉到人的心灵与语言的重要性。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一份珍贵材料,它令我感动!’”

“万物是通过波动而存在的,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波动,并且各自拥有一定的波长,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波动,这就是我所有实验的前提。而我在不断研究水的过程中也发现,这同时还是?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