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老子的大智慧解读道德经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看,这根铅笔,支点不在中间时,不是这一头翘起来,就是那一头掉下去了,这就不平了,是不是?放不到中间就不平,所以“执中”才能“允”。再看,重心在哪个地方?你抓到这个重心上,那才不偏不倚,是不是?转正觉就要达到“允执厥中”。转到哪个地方就“允执厥中”了?转到没有极性就“允执厥中”啦!没有极性就叫“中”,有了极性,就叫“颇”,就不能中。你看这个铅笔,重心在这个地方(用手示),所以执在重心位置了,就中了,就平衡了;平衡了,就是平等一相,“允”“中”无二。可见“允执厥中”的转正觉,就是要达到实相无相、平等不二、无量无边的非极性才是。佛陀讲“中道”,老子讲“守中”,孔子讲“中庸”,“中”之一字是三教圣人的心法。

用老子的话“唯道是从”就叫中;禅宗直契“涅槃妙心”就是中;用咱们的话来说,彻底转正觉就是中。转正觉的修法就是“守中”,就是“允执厥中”。儒释道的圣人各自以不同的表示给我们教转正觉的这个办法。我们一定要记住,要行持,要证得。

咱们这里的修法就是二转法门——转正觉、转心态。转心态是从事相入手,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建立奉献人生,自利利他;转正觉是从理相入手,明心见性,开显自性本有的灵光智慧,明悟知见无见,追求无上觉道,入佛之知见。理相事相,相辅相成,互促互进,达到理事无碍,圆融一如。理相体现在事相中,事相以理相来向导。所以,二转就不是二转,就成了一转了,一切无碍,连一转最后也没有了,就不存在转不转了,实际上进入无转了,才是真正转了的境地,就彻底转了。但是,还没到那一步呢!所以,现在还要用二转的办法。

……。为什么转不过来呢?

……,原因是因为转的时候有习气的障碍,佛家把这个习气的障碍归咎到“业力”上,被业力所牵。因被业力所牵,所以难以转过来。转正觉,古代的证悟者就喻为牧牛。牛有牛劲,难以驯服,你要让牛走,它硬是不走,咋办?那就得在牛鼻子上拴个绳子,硬拉着走。转正觉也类似,开始操作很不自如,得下决心转,给自己的“牛鼻子”上也要拴根绳子硬拉。那么,你把牛拉不过来,牛就把你拉过去了,因为牛的力量大了就是这样。你把牛拉过来,牛就走到人道了,反之,牛把你拉过去,你就堕到牛道上了!你说应该不应该下决心转呢?!既然转不过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习气、业力太重,那么业力重咋办呢?就要用证悟圣者的经教和智慧清除这个业力。佛陀、老子、孔子的经教,就是专门用来清除业力和习气的智慧。要修一条高速公路,这是目的。那么,炸石头、开山洞、运土干啥呢?你不炸石头、开山洞,不把土运走的话,那条路咋能修成呢?!修不成。把这些石头、土块等障碍都搬掉了,路就畅通了。一通就叫证悟啦!所以,大量的工作就是清除障碍。习诵经教是清除我们业障的一个手段,开显我们智慧的方便,所以,不能轻视!!!

确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说一条公路,一阵子就说完了。但修一条公路要一铲一铲、一块一块的把它平整。现在我们转正觉,我们在理相上说,要使“水晶球”上没有像,但心地上啥时候才能没像呢?昨晚上咱们讲佛陀的“无缘观”,观到无缘就没像了。从理论上讲,达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动周圆,常住妙明,就契入实相啦!但是在事相上操作,教你在六根上转成正觉,还摸不着边际,不知道咋转。就像阿难说的,给了一个华屋,房子虽然高大漂亮,华丽精美,但找不着门,进不去。所以要在六根上转正觉,这个有一定的困难。这个反闻闻自性讲过多次,但现在还有好多人不知道咋个闻法。什么叫反闻闻自性?连闻性和音尘的关系都搞不清楚。音尘和闻性的关系搞不清楚,你怎么反闻呢?现在在这么一个阶段上,你说需要不需要圣人的经教?没有如来的经教,你咋知道人人有自性?

什么叫闻性?什么叫音尘?什么叫永恒的?什么叫生灭变化的?音尘生灭变化,闻性永恒不变。闻性是什么?闻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或称为佛性,闻性就是无量无边的实相属性,只不过是自性在耳根上的展现。哪一根上都存在着这一种自性的显现,就看你觉知不觉知。不觉知,佛性也在六根门头“放光”,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所以,佛陀教我们“反闻闻自性”,“观无缘”;老子教我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叫我们“同于道”。

再看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圣人有没有“常心”?“常心”是啥心?先看我们凡夫是什么心,我们的心就是念念的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从来心猿意马未拴住过。拴住了没有?没有!圣人就没有这个常心,没有常人的那个自私自利之心。那么圣人有的是啥心?有的是清净本然之心,周遍法界之心,无量无边之心。心量大到无量无边了,才能“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的一切心,就是圣人的心,严格地讲,有情无情都是他的心啊!“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不是诸佛如来的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百姓的心就是他的心。

“那我的心是我的心,我的心可不是你的心。”这是什么心?这就是凡夫的常人之心。我的心从没到你的心上去过,为啥?不能去,隔开着呢!没有无量无边,没有包容一切。圣人没有常人之心,圣人是清净本然之心。圣人跟诸佛同一慈心,跟众生是同一悲仰,所以圣人的觉知性遍一切处。“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有情无情同归“圣人之心”。

啥时候达到“同一慈心”、“同一悲仰”呢?反闻闻自性得到的,反闻闻自性处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诸佛的“本妙觉心”是什么心?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遍布一切处。一佛身是诸佛身,佛佛同一法身,法身遍布十方,这就是“本妙觉心”。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因为,佛心(法身)遍布一切处,一切处中的众生也是佛之心,“依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同体大悲。与一切众生同体的大悲心,这个心是不是一切众生的心?一切百姓的心?所以,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既以“百姓心为心”,那自然“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者”在你的本妙觉心上,是你的心;那“不善”的还在你的本妙觉心上,也是你的心。善与不善之心,是什么心?是你的极性分别之心,是妄心。就连众生的妄心也不能脱离佛的法身,“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以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你能毁灭吗?你有一个善心或一个恶心能把诸佛法身毁灭吗?不能!能把道毁灭吗?不能!诸佛法身(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你推也推不掉,避也避不及,“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你看,这就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道理。“烦恼断坏”时,这就是善者,由于“痴暗因缘,现妄境界”,由愚昧无知,现出“不善者”的幻妄相,但这个幻妄相在哪里呢?还是在诸佛的法身上,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于是,事相则为“不憎恶人”,“不分亲疏远近”,“不记前嫌”,“报怨以德”,“有人捶詈,同于赞扬”,这就是圣者的智慧德能。

再看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啥意思?你的心量有多大,你就能知道多大的范围、多高的境界、多深的层次。你“以天下观天下”,就是以无量心来观无量,以妙明真心来观实相,以“朴”来观“朴”。你看实相无相无不相,相相是实相。既然相相是实相,现在你以无穷无尽的心来观,相相是实相,能不能知道天下的本然?能不能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根由和本源?老子咋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呢?就来自于“以天下观天下”嘛!

再看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为无为”,“为无为”的“为”就是转正觉的“转”嘛!“无为”就是正觉嘛!啥时候就无为了?空无一相、空无一物时就“无为”了。因为宇宙的本体是“本来无一物”的究竟一相,但具本有的妙明属性,“时时见性,万法无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的“为”就是“无为”。

“事无事”,第一个事,也是转正觉的转。从事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从事一个“无事”的事情!啥时候就没事了?只有转入正觉就没有事情啦!当达到清净本然了,周遍法界了,还有啥事情?!这就叫“无缘”啦!转正觉和“观无缘”就是“事无事”,“无事”就是“无缘”。佛陀叫我们“观无缘”,老子叫我们“事无事”,“为无为”。你看,咱们现在有没有事情?有事情。你为啥有事情?有缘嘛!你啥时候就“无缘”了,也就是“无事”了?怎么样才能无事无缘呢?就要“事”,这个“事”就是操作。咋操作?还是转正觉嘛!那么,正觉中有事没有事?没有事。现在我们天天念念的极性心识在变化,是不是正觉正观?不是正觉正观,是邪觉邪观,不正确。念念识心尽管变化,想的啥?都是外界的六尘被六根所摄取而产生的六识,就是我们称为的“心”。根尘对立,不停取舍,致使我们的心上尽管有事情,所以老子叫我们用“事无事”来转正觉。

“味无味”,咱们吃饭要调点辣椒刺激一下,要加点调味品,不然的话,吃去不香。老子教我们“味无味”,教你“吃”啥?吃“无味”的,吃没有味道的“味”。你看,我们吃的东西,在舌根上展现的都是有味道的。那么没有味道的那个是什么?“无味”的那个就是舌根上所展现的尝性嘛!鼻子上呢?就叫嗅性;耳朵上呢?就叫闻性;意根上就叫觉知性;眼睛上就叫见性。从舌根上“味无味”,就是让你尝到味道了,马上契入正觉,舌根上的正觉就是“无味”的“尝性”。不执取味尘,就不给尝性输入生灭的“烙印”,这就是禅门讲的“天天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那么,耳根上契入闻性,就不被生灭变化的音尘所干扰,其它的同理。

“味无味”的时候就不被有味来转,来粘住,这就是昨天晚上说的,“乐于饵”的饵,如果著在味上,就“过客止”,被口欲所控制,系缚不解脱。“过客止”,是“味无味”的不自由表现!可见“味无味”还是转正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是转正觉。

“大小多少”,如果我们转正觉了,有没有大小多少?就没有大小多少的极性观念,有大小多少的分别识心,就仍是极性观念,不是正觉。

“报怨以德”,转正觉的事相上达到抱怨以德,这就类似如来说的“若人捶詈,同于赞扬”,是由转正觉产生的转心态效应。“唯你,我看见就憎恶”,这一憎恶是不是转正觉?是不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当然不是!不是,就造业造罪!

“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才对!你怨恨别人的时候,你心上的事情是啥事情?就是怨恨、报怨,这就不是“事无事”了,而是“事有事”。“事”是抱怨别人的事。如果抱怨以德呢?这不就是“同于赞扬”了嘛!这个“抱怨以德”是什么意思?核心的问题是你心上没有冤枉的观念,没有这个分别心识,于心无冤枉、骂詈之事,于冤枉、骂詈之事无心,你心上不住、不挂,“应无所住”嘛!应无所住的时候,这就才是你的“功德”!如来说这个“功德”比施舍了三千大千世界财宝的功德还大!你不怨恨他,得二份功德:一份是忍辱功德,一份是智慧功德。忍辱增你的福德,智慧清除你的业障。所以,能“报怨以德”是具有大智慧的大丈夫所为之事,非小心眼之凡夫所能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是啥哩?大家不是常讲一念无明嘛!只“一念无明起,山河大地生。”一念无明天下就有事情啦!天下的事情大不大?大得很,“一念无明起,山河大地生”,你说大还是小?“天下的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往往是细小事情的全息放大。一个细胞就全息着一个人,一个国徽就代表一个国家。你说一个细胞和一个国徽有多大?有人说:“我就犯那一点错误,就一点不如法,那有多大的关系呢?!”其实不然,尤其是修道人,了脱生死这是修道人的头等大事,但就在细小的一念间。古代有位禅师因一念贪恋他的水晶杯,就被无常鬼的铁绳拘住啦,再一念摔碎了水晶杯,才了脱生死了。硅单晶中亿万分之一的杂质,就会严重的影响集成电路的运算速度,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都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你心上有一点点波动,就不能叫清净本然;只要有一点点识念,你就不能周遍法界;心上有一点点事情,你就不能无为,不能无事,不能常住,不能无量。修习越到细微处,越到精深处,就越显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了。犹如中和滴定,快到等当点时,只要加上一点点就会产生突变。自组织系统的“天下大事”,都是因“细微”的非线性变化而引起的。人们常说北京的蝴蝶翅膀扇了一下,在纽约变成了龙卷风。我们的心为啥不能周遍法界,为啥不能无量无边?心上必有一物!何止一物!而是万事万物,于是形成了无数的相和界,分割分隔得很严重,怎么能畅通一相呢?哪来的万事万物?都是六根攀缘六尘输进去的前尘影事,这就是我们的妄心啊!刹那刹那的妄心都是攀缘六尘形成的。六根攀缘六尘,都是从细小的一念一念开始的,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由“胜义根”形成“吾之大患”的“浮尘根”。所以,老子叫我们“事无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才能把握“细”了。如来叫我们“观无缘”,不要二相攀缘。“无缘”了就没有外境了,水晶球上自然就无相了。没有相了,心上还有物没有?没有!

现在归结来归结去,老子叫“为无为”,“事无事”;佛陀叫我们“观无缘”;惠能叫我们无念、无住、无相,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三解脱——“空、无相、无愿”。

“空”,空什么?空心上的“物”,把心上的“事”和“物”空掉,把心上的杂念空掉,把心上所有攀缘进去的前尘?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