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老子的大智慧解读道德经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唯有“常无欲”的圣者,才“格”到究竟了义的本来面目。

《密严经》云:“一切境界,随妄识转,如铁动移,逐于磁石”;“三界之中,动不动法,同于梦境,迷心所现,亦如幻事乾闼婆城,但诳愚夫”;“内外一切物,所见唯自心。众生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心体有二门,即心见众物。凡夫性迷惑,于自不能了,所见众境界,皆是自所为”;“一切世间皆无有相。……心境不实。真实之法,是智境界,远离众相,非心所行”;“一切诸境界,起种种分别,不知唯自心”;“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浊”;“最上修行者,地地而进修,了知一切法,皆以心为性”;“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虚空”。《占察经》云:“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具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能明悟佛陀等圣者所证悟的这些内容,才算“格物”究竟,自然非极性自性的妙明智慧就会流露(格物而后知至)。

内“格物”是清除自心的物欲私念,从极性心态的破除入手,达心灵净化,人格完善后而开显智慧(知至)。其实内外“格物”本为一体,无二无别,殊途同归,只是操作的入手不同而已!自性的智光流露,必然“守中”、“执中”,不离非极性“中道”(意诚);故心态平衡,不偏不倚,从容中“道”,“惟道是从”(心正);“心正”必然端庄正直,慈悲奉献,六度万行(身修);家庭成员个个若此,必然“家齐”。唐代的庞蕴一家人可为“家齐”的典范。家家智慧祥和,一国必臻大治,国国大治,天下定然太平,大而观之,必是极乐净土,密严佛国。

儒释道大圣及人类远古大智慧的证悟表述虽不同,但“归元性无二”,对实相本体的所证是相同的,世界的本源是同一的,达此本源状态的目标是共同的,正如《性命圭旨》所云:“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可见三家“尚中”的“守中”之心法最具同一性。

讲到这儿,我们不由的敬佩古圣的大智慧。在认识宇宙本源的问题上,首推老子和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绩,他们不但认识了道或一真法界,而且给人们提出了修证、证悟的方式和方法,数千年来人类的精英们一代代地体证,传播着他们的智慧,接续着他们的慧命,成 为人类文明的灯塔。

■第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啥叫“谷神”呢?你看,站在山顶上看这个山谷里面,空的还是实的?空的!山实谷虚。“神”是什么?不是神仙的神,不是神鬼的神,“神”就是“妙明”。“谷”是什么?“谷”就是空虚无相的意思,表示本体存在的状态。实相无相,“常住妙明”,常住就叫“不死”。“谷”是实相无相的状态;“神”是状态的属性,就是妙明。无相不是死寂,不是断灭,它是常住(不死)状态本有的属性,如灯之光,故佛陀称为妙明。妙明就是神,妙不可言,故谓之“神”。所以,“谷”就表示实相无相的清净本然;“神”就表示大道具足圆满的“常住妙明”,“不死”就是“无量寿”,就是恒常不变嘛!大道本体是清虚本然、灵光妙明、不生不灭的,当然常住嘛!是不是常住?“不死”就是常住。

老子的“谷神不死”四个字,真是大智慧的写照,不到那个层次,是认识不了的。“谷”者实相无相,清净本然;“神”者“无知”之智的灵光妙明,是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死”者常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你说老子的智慧有多深啊!就这“谷神不死”四个字,你领悟了,你就进入老子的心法了,也就契入了佛陀讲的涅槃妙心了。惠能证悟的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老子只用“谷神不死”四个字就完整表达了。去年北大的一个大学生打电话就问这一章的内容,打了好几次电话,我给他讲,他说不完全理解,为什么?不懂佛陀的大智慧,当然也就不能领悟老子的大智慧。你(指一位参学者)能听懂吗?(答:能理解。)那你给我说“谷神不死”是啥意思?(答:和张老师说的一样。)张老师讲的是张老师的嘛!老子讲的那是老子的,还没转变成你的,我问的是你领悟了没有?不是学理上了解,而是心地上的悟解。我刚说的你理解了没?(答:有那么一点儿。)

所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啥叫“玄牝”?“玄牝”,直观地说,就是雌性的生殖器,这是一种事相的比喻,所以这样讲“玄牝”,那就太粗俗、太简单化了。什么叫“玄牝”?“玄牝”就是产生万物最深邃的机制嘛!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就是从“不死”“谷神”的这个本源而展现的,就是无相实相的本体显现出来的,就是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变现出来的。这个“谷神不死”的“玄牝”,就是万物生化的本源嘛!所以,“玄牝之门,为天地之根。”

有这个体现实相本体的应现万物的“玄牝之门”,才生天生地生万物。说到“玄牝之门”,要注意!“玄牝之门”是不是“谷神不死”?不是啦!“谷神不死”老子称为“道”,就是后来中国人讲的“无极”;“玄牝之门”老子称为“一”,就是儒家称的“太极”;“是谓玄牝”正是周敦颐讲的“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关系;这和老子讲的“始”与“母”的关系类似。你看第一章上就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老子讲天地万物都是从此门出,亦即天地万物是从太极演化出来的。那太极是哪里来的?“玄之又玄”,太极本无极也。这里的太极,不是晦昧虚空,是我们的“常住妙明”。你看,惠能讲过这么一句话,“无常者即佛性也。”是不是?佛性正就是“谷神不死。”惠能说,“无常者即佛性也,”张行昌却说,师傅,你说的大违经义。惠能说,哎!我是传佛陀心法的人,我怎么能大违经义呢?人家惠能讲得对,和老子讲的一样。“谷神不死”,是指谷神不死寂。不但不死寂,还能产生一切妙用妙化,这就是真空妙有,我们极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机制而妙有的。不死的“谷神”能够给你展现一切,这就是“玄牝”。天地万物都是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展现出来的,这种展现的机制犹如“玄牝”的生育生化一样,故谓“天地之根”。

如果真如体性“谷神”真的死寂,那就永远不变化了,那就像惠能说的,“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为啥?不变嘛。镜子或水晶球上的像不随境变的话,那凡夫永远是凡夫,龙生龙,凤生凤,如何发菩提心修德契道呢?那再不能变啦!不变了,谷神不就成“石女儿”了吗?!“谷神”假如不生不化,那你发菩提心不是就发不了吗?!佛陀叫人们发菩提心,老子让人们修德符道,之所以能成佛得道就是基于“谷神不死”,就依据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则变的属性。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无一不基于此!转凡成圣,追求无上菩提,都是借助“谷神不死”的根本属性,才得以完成。发菩提心的缘作用于“谷神”,“谷神”就能产生一个菩提心的种子。是不是?遇缘就变!你的真如自性应你的私心,就给你产生一个私心的种子,你起什么样的心,动什么样的念,“谷神”就给你随缘烙上什么样的“烙印”,种上相应的种子。任何种子的信息结构都要产生相对应的“现量”,我们见到的宇宙万物都是一系列“现量”的连续展现,就连佛学中讲的十法界也是这样展现的,所以“谷神”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不死”的妙明常在的“谷神”,犹镜应物,变现产生出一切事物。这就是惠能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一切万法来自自性,一切万法本是自性。懂得这个道理和机制,就可以理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了。因为“谷神”不变随缘,随缘而变;镜体不变,镜像随缘,永无穷尽,“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正是“谷神不死”可产生出各种相用,所以“谷神”就是总持,就是天地之根,故称之为“玄牝之门”。“玄牝之门”,正就是真如不守自性的真空妙有的机制。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和佛陀讲的“一念无明起,山河大地生”,是同一原理。所以,“一念无明”就是天地万物的初始,也就是天地之根。那么,这个“一念无明”是咋来的呢?“一念无明”也是因为我们“谷神不死”的妙明,“自心取自心”而现出的“量”;“自心现量”的相,就展现为天地万物。这个机制我们通常称为演化,老子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妙明的“谷神”是常住不变的,是无相之实相,古人称为真空,也可以当作现代物理讲的“绝对真空”。正因为是妙明之真空,才能够妙有,这就是真空妙有啊!这就是妙有的“玄牝之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真如自性随缘不变,也就是说不死的“谷神”你永远也用不完。真如虽不守自性,能遇缘就变,但万变而“谷神不死”,故称为随缘不变。你看(拿水晶球演示),这个水晶球上的影像随外缘在变!随我的手动,你们看到的图像不一样,图像变了,但水晶球变不变?水晶球体不变!正是水晶球不变而能随缘,才体现出“谷神不死”,才能够展现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功用。用这个水晶球来表示,你就能体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原理。水晶球始终用不完竭,它尽管就那么大,这就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勤”就是用竭了,用完了。“不勤”的意思就是不竭,永远用不完。为啥?刚才说了,真如自性就像镜子一样,镜子不因镜像而减损镜体。你爷爷手里的镜子,你太爷爷手里的镜子,不论多少代到底还是那个镜子啊!是不是啊?不会因镜像的生灭变化而把镜子照薄了!这就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机制。我们自性本体的“谷神”产生日月星辰、宇宙万物,其原理和镜像的关系类似。镜不异像,像不异镜;像即是镜,镜即是像。像妄镜真,故才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悟解老子的“谷神不死”啊!你要始终契入实相才行,否则难以理解!

(此文根据讲解《道德经》录音整理修改而成)

■老子大智慧的修法——转正觉

张: ……我们再看一看老子。老子一生的大智慧,就体现在他留给我们的这部《道德经》中。《道德经》里面讲转正觉的内容很多啊!真不愧为大智慧的圣人。

看第三章,咱们挑着讲一些。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我不讲,能懂吗?××,老子这段话你能懂吗?你说说我听。

××:“常无知”就是极性……。

张:“常无知”是极性吗?!“常无知”是极性还是非极性?你(指另一人)说呢?

……对!“常无知”是非极性。“常使民无知”,这正显示了老子慈悲世人的情怀,也是老子之所以成为“老子”的大智慧之所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上有这么两段对白:“尔时,思益梵天问得忍诸菩萨言:‘汝等岂不听是经耶?’诸菩萨言:‘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又问:‘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为知。’”

“梵天,若有菩萨於此众中作是念:‘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所以者何?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梵天言:“何故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文殊师利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内六入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中,乃为听法。”人们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我们的“知”皆是二相摄取外境后处理的感受和认识。这种二相极性对立的感官取舍所形成的“知”,佛陀称为“有漏”之“知”,属于极性的观念。所以,你有知的话,你知什么?凡是二相的“有漏”之“知”,都是你所认识的外缘外尘,是不是?没外境没外缘外尘,你“知”什么?你处于无量无边的状态,没有外境让你“知”,你还能知什么?譬如水晶球上没像,你见(知)什么?人们不理解老子的大智慧,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好多人认为老子搞的是愚民哲学,叫老百姓要愚昧(笑)!哎!所以呀!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同样,依文解《道德经》,老子蒙冤。人家老子讲的是深层次的境界啊!是讲“无漏”的非极性“大圆镜智”啊!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极性的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没有无明,这不是大智慧嘛!怎么叫愚民政策呢?!这不是明明用凡夫的无知来揣测圣智吗?

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因为,“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分别中,则无知者。”当水晶球大而无外,无量无边时,水晶球上就没有相(像),你想一想,究竟一相,无量无边,大而无外,你有什么对象可知呢?没有所知,你还能知什么?你常处于无所知的境地,不就说明你处于无所不知的大智慧了吗?!“没可知”就叫“常无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这难道不是老子对世人的慈悲吗?!没有超凡的大智慧,能有这种悲悯世人的心态吗?!

再看“无欲”,当无外物外境可知了,还有没有欲望和贪求呢?你看,一个常“无知”的人,相当于水晶球上没有相(像),在一个“常无知”的状态下,无量无边,大而无外,还有什么向外贪求的欲望呢!

什么时候大而无外呢?你看,相状越大,则存在状态越微越隐,直至大到没有物质态、能量态。为啥?物质态、能量态不能无量,是不是?只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信息态才能无量。

信息态是安了个名字,啥叫个信息态?无相之实相就是信息态。只有这个无相的实相才能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了才能“无知”,才能不“知见立知”,才能没有外边,才能“知见无见”。

离了外,你见啥呢?正因为没有可见上的,所以“常无知”的时候,就契入?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