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顗具实以告,司马师不禁大笑了三声,道:&ldo;天助我也!&rdo;
孙权之死,恐怕是司马师上位以来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消息了,自从司马师担任抚军大将军主理朝政以来,幽州前线是噩耗不断,烦心的事一件跟着一件,让司马师是心力交瘁,焦头烂额。
现在还真是北边不亮南边亮,就在司马师感觉到四面楚歌,勉力为艰的时候,东吴那边突然传来了孙权病故的消息,孙权在位二十四年,一直以来都是魏国的最大敌人,魏国在淮南和荆州布置重兵,就是为了防范孙权。
如今孙权一死,司马师陡然间都觉得轻松了不少,有一种搬掉了一座大山的感觉,确实东吴西蜀再加上并州的曹亮,就如同是压在司马师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如今三去其一,总算可以让司马师松下了一口气来。
孙权可是一位厉害而难缠的对手,早在曹操的时代,孙权就已经成为了江东之主,正是因为赤壁之战的缘故,风头正健的曹操铩羽而归,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成。
其后的几十年时间,无论是曹丕还是曹叡,都屡次用兵于东南,就是想要灭吴吞并江东,可惜始终都无能如愿。
而孙权也并不甘心于防守,他在位其之间,和魏国的战争多到数不胜数,光是他御驾亲征次数,就不下十余次,这也让孙权成为了魏国的头号强敌,那怕是司马懿主政时期,都不敢对孙权掉以轻心。
如今孙权一死,东吴立刻便群龙无首,司马昭兴奋地对司马师道:&ldo;兄长,孙权新亡,东吴换立新君,朝政不稳,趁此机会,正是伐吴的最佳时候,小弟愿率军一支,讨伐东吴,不胜不还。&rdo;
司马师倒是没有那般的冲动,他详细地向荀顗询问了东吴的情况,孙权病故之后,东吴立孙权的第七个儿子,只有十岁的孙亮继位,十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朝政,东吴的朝廷大权,都落到了太傅诸葛恪的手里。
诸葛恪聪明外露,刚愎自用,孙权其实对他并不太满意,但是这几年来,东吴的开国功臣先后离世,就连大都督陆逊都在几年前病逝了,东吴朝中无人,孙权不得不将辅政大臣的位子交给了诸葛恪,由他来辅佐幼主。
第1158章出兵伐吴
司马昭主动请缨出征东吴,司马师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心里也是倾向于出征的,自从司马师上位之后,在曹亮的手中屡吃败仗,不但是丢城失地,而且司马师的声望也跌入谷底,许多人将司马师和司马懿进行对比之后,自然就得出了司马师不行的结论。
所以司马师急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抬高他的声望,目前来看,从曹亮的身上是很难找回场子的,蜀国那边山川险峻,将帅同心,司马师也没办法出兵征讨,所以司马师也把目光投向了东吴这边。
孙权的病逝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契机,趁着吴国新君初立,朝中不稳之时,出兵讨伐,正当其时。
不过出兵讨伐的话,必须要有周详的准备才行,盲目用兵,结果很可能是大败而回,所以司马师并不急,他决定让他的幕僚们先拿出一份可行性的报告来,制定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然后再考虑出兵之事。
就在此时,征东将军诸葛诞和征南将军王昶先后上书,献上了自己的攻吴方略,很显然他们也是在得到了孙权去世的消息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个进攻吴国的大好机会,如果司马师能抓住这个机会的话,或许可以一举平定吴国。
他们的想法,倒是和司马师不谋而合,而且诸葛诞镇守淮南,王昶镇守荆州,他们对吴国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他们提出了的战略方案最具有参考价值。
司马昭看过了两封奏报之后,怂恿司马师道:&ldo;兄长,就连诸葛诞和王昶都认为伐吴之事可行,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还请兄长莫要迟疑,趁此机会出兵东吴,以获全胜。&rdo;
司马师心思也变得活络了起来,他点点头,下令召集群臣到大将军府议事,共商出兵大计。
幽州的失守让朝中诸大臣也是郁闷不已,每次议事之时,都是黯然无色,个个灰头土脸,都生怕司马师点名来问自己,毕竟以幽州目前的局势,谁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但这次进攻吴国,群臣表现的则是极为地踊跃,纷纷地建言献策,皆认为此次伐吴,乃是天赐良机,只要司马师能抓住这次的机会,一统江东,必然不再是梦想。
唯独尚书傅嘏有些不同意见,他道:&ldo;献计者有人主张乘船直接渡江,横行于江南;有人主张分四路同时进攻,攻占其城垒;也有人主张屯兵边境,平时耕作土地,然后乘其内乱之机发动进攻;这的确都是攻取敌国的常用之计。但是自从我们训练集结伐吴部队以来,前后已有三年,敌人早已知晓,已经不是一支可以出其不意进行偷袭的军队了。吴国与我为敌,将近六十年了,这期间他们君臣团结,同甘苦共患难,最近又丧其统帅,君臣上下心存忧惧危难,加强戒备,假使他们下令在重要渡口排列战船,加固城池占据险要,那么我们横行大江之上的计策,恐怕就难以奏效了。如今边境的守军,与敌军相隔甚远,敌军设置的观察联络哨所,又数量众多戒守严密,我们的间谍不能进入,得不到任何消息。如果军队没有耳目消息,侦察不够详密,却冒然发重兵以面临巨大的危险,这就是怀着侥幸心理以邀取成功,企图先战而后求取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良策。只有屯兵边境的计策最为完备牢靠;可以先命令王昶、胡遵选择地方驻扎在形势险要之地,审察他们的安排布置,命令三方面同时进驻守地。第一,要夺取肥沃的土地,让敌人退回到贫瘠的土地。第二,兵士到百姓中间,不许欺压劫掠。第三,在附近区域实行招抚怀柔政策,使投降归附之人每天来到。第四,从远处开始设置侦察联络哨,使间谍不能过来。第五,敌兵退守之后,侦察联络哨必然不能深入,耕作土地也不容易开展。第六,军队就地食用积储的粮食,不用分出兵力运输。第七,敌军内部矛盾混乱情况可以及时得到消息,能迅速作出征讨突袭的决断。以上七个方面,是军事行动的当务之急。不掌握这些,敌军就会独占便利的资财;掌握这些,利益就会归于我国,所以不可以不明察。两军营垒相互逼近,两军的阵势也已经相互明了,智慧勇敢得以施展,各种巧拙之计也得以运用,施展谋略能了解其得失,相互较量也能知道长短优劣,敌军情况的真伪,将向哪里藏匿?以小敌大,就会劳役频繁国力衰竭;以贫敌富,就会加重税敛财力匮乏。因此兵法说:&lso;敌人安逸能使之烦劳,敌人饱足能使之饥饿。&rso;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do;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