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 第59章 退让心让一让天地畅(第1页)

第59章 退让心让一让天地畅(第1页)

第章退让心——让一让,天地畅

性格不一定决定命运,事实上各种性格的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有个好性格、好脾气,本身就是成功的因素之一,肯定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演讲)

英国有一个寓言:

某个小镇有一座独木桥,桥窄至一次只能通过一人。有一天,一位绅士过独木桥时,刚走几步就遇到一位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接着绅士再次走上桥,走到桥中央却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又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这回绅士不敢贸然上桥了,他等独木桥上的人走完才匆忙上了桥。可是,眼看就要走到桥头了,迎面却来了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愿回头了,他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见我推着车吗?”话不投机,两人争吵起来。这时,河上游漂下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牧师,两人便请牧师为他们评理。

牧师看了看农夫,问他:“你不肯相让,是因为很着急吗?”农夫答:“我真的很急,我要去赶集,晚了集市就散了!"牧师说:“你既然急着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

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早过桥了吗?"

农夫自知理亏,一言不发。

牧师转过头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点点头说:“在此之前我已经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再退回去,真不知道何时才能过独木桥。”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牧师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不妨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可以保持你的绅士风度!"

这个故事虽然是编的,并不影响它的内涵。事实就是这样:当两个人走到人生的独木桥上时,不管谁对谁不对,不懂得让路,不肯让路,只能是一起堵在那里,浪费大家的时间。

生活中「每当遇到堵车等情况时,人们往往会说,这里太窄了,要是宽点儿就不会堵了。其实很多时候本质问题并不在于路面有多宽,而在于人心有多宽。设若大家都按交规行驶,按部就班的通行,即使再窄的道路多半也不会堵塞。

很多堵都是人为的“添堵”,道路如此,生活也如此。有些堵是别人给我们添的,有些则是我们自己堵自己。不过,结果一样令人难受。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克制自己,不要给社会添堵;另一方面也不要让自己堵上加堵。堵的时候别光想着谁对谁不对,要先想想我今天是来干什么的。不管你是来干什么的,相信你绝不是为堵车而来。想及早抽身而去,那就暂忍一时之气,让别人先过去。

俗谚称: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忍一忍,让一让,貌似窝囊,其实不然。真正能忍的人,往往都是具有深厚涵养和高超能力的人。所以,《说文解字》直截了当地说:“忍。能也”。只有不明智的人才会和那些动辄叫嚣“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亡命徒一般见识。人生的拐点,往往就在你能不能适时地咽下一口气。

因为不肯相让,世界上导致了太多的不如意和太多的悲剧。事后,人们往往会这样反思:如果当初有一方肯让一下,冷静点儿,哪有这样的事!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冲动的惩罚。

所以古人说“让一让海阔天空、忍一忍浪静风平”是有其永恒意义的。中国历史上好勇斗狠、宁死不让的人不在少数,但以善让、好让留名青史的也不在少数。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经典楷模:

北宋人杨玲曾官至礼部尚书,老年返回原籍闲居。有一天,杨分正在读书,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气愤地说:“不好了,叔叔,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不少,您一定要出面,绝不能饶他!"

杨玲听后,不急不忙地问:“不用急,先坐下,慢慢说。你说邻居侵占我们家的旧宅地?"

“是的。”一个侄子回答。

杨玲又问:“那是邻居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的家的宅子大。‘

杨玲又问:“邻居占了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一个侄子回答道:“要说影响,也没什么,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

“呵呵!"杨玲轻笑一声。笑罢他转过身去,指着窗外的落叶,问侄子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到了秋天,树叶枯黄,落在地上,这时树叶会怎么想?”侄子们想不通其中的道理。杨丹只好解释给他们听:“我这么大岁数了,迟早是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么点儿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

侄子们明白了杨玲的道理,心有不甘:“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说完,一个侄子从怀中掏出状子,拿给杨玲,杨玲接在手中,转身拿起桌上的毛笔,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写罢,杨玲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做人要在私利上看透一些,遇事要学会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侄子们这才作罢。

据一位诉讼专家研究,在广大农村地区,最容易引发纠纷的就是宅基地问题。很多家庭往往因为一个“滴水”的问题打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因为在农村人眼中,宅基地根本就不是《宪法》中所写的那样“属于国家和人民”,而是属于他自己,可以传子传孙,留传万世。可惜稍有历史经验的人都知道,越是想留传万世的,越是传不了多久,二世而终的大秦帝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清朝宰相张英的故事也很有启发意义:张英是康熙年间的宰相,祖籍安徽桐城。有一年,张家因为盖房与邻居闹起了纠纷,两家都认为对方占了自己一墙之地,互不相让,张英的母亲便写了一封家书,让儿子出面干涉,教教邻居怎么做人!但张英看完信后却回信道:“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本也是知书达礼之人,看完信立即省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原本也是靠一口气撑着,这下深受感动,心平气和,也退回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总之,让一让,天地畅,让人就是让自己。懂得让路、让利、让名的人,不仅不至于为一些无谓的小事和蝇头小利葬送宝贵的“有用之身”,而且会产生一种吸引力,让种吸引力,会转化为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往往会让他们让出去的那些东西,加倍返回他们手中。“三让徐州”的刘备,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一,靠的就是这种吸引力。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