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中国人,大多都相信点儿缘分。不仅凡夫俗子信,愚夫愚妇信,一些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也信。那么,究竟什么是缘分呢?有人说,缘分就是命运,然而,命运又是什么呢?命运甚至比缘分还难解释,难定义。也有人说,所谓缘分,是迷信,不能信,更没必要解释。
其实,缘分不是迷信。当然缘分也不是科学。确切地说,缘分也好,命运也罢,都属于玄学的范畴。玄学也是一种学问,它的唯一用处就是用来回答人类已知的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思维方式。对此,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文中论述:
缘分与命运,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绝不是为算卦相面的“张铁嘴”“王半仙”之流的骗子来张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骗人的鬼话,只要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就能揭穿。试问普天之下--番邦暂且不算,因为老外那里没有这套玩意儿一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孩子有几万,几十万,他们一生的经历难道都能够绝对一样吗?绝对地不一样,倒近于事实。
可你为什么又说,缘分和命运不可不信呢?
我也举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只要你把你最亲密的人,你的老伴一或者“小伴”,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儿,年轻的夫妻之谓也一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经过回想一下,便立即会同意我的意见。你们可能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使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机遇”问题。这种“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儿,哲学上的术语是“偶然性”,老百姓嘴里就叫做“缘分”或“命运”。这种情况,谁能否认,又谁能解释呢?没有办法,只好称之为缘分或命运。
换言之,缘分就是那种人们无法把握也无法解释的东西。勉强解释,从根本上就落了下乘。
当然,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我们也不妨对缘分做个简单的定义,即缘分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系。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缘分,所不同的是有些人缘深,有些人缘浅。绝对的无缘是没有的。
“缘分”一词,最初或许脱胎于佛教。不过众所周知,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早已在与儒、道两教的磨合与相互影响下中国化。相关学者也指出,无论是道家的“性分”和“时遇”之说,儒家的“天命”之说,都可以看到“缘分”的影子。当然,影子终归是影子,真正让“缘分”一词在中华土壤中落地生根并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唇间耳边的,主要还是得益于佛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什么中国人会相信“缘分”呢?或者进一步说,为什么中国人有一种较为普遍地佛教情结呢?这首先得益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达。如果连“缘分”这个概念都没有,自然谈不上信。其次,这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人们生活艰辛且凶险有关。鲁迅先生曾经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正是因为人们在那个吃人的社会活得痛苦,才会一头扎进佛教思想中寻找救赎与安慰。再加上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吃人”,极力宣传一些对他们吃人更有利的佛教思想,比如“轮回”之说,本是舶来品的佛教才能“以客犯主”,力压儒、道两教。
然而这并不是说,佛教就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佛教之所以受众广泛,主要还在于它是一门博深的哲学体系,其中固然有糟粕,同样也有其精华。比如佛家所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使到今天,也有其积极意义。
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简单来说就是指佛家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万物乃至万物构成的世界,都是由于因缘际会而生。而所谓因缘际会,则可以视作无数偶然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此,自然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去面对这一切,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季羡林老先生也说过:“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换言之,我们信缘分,讲缘分,为的还是让人在波诡云谪、因果错综的人世间,永远保持心情的平静。
当今世界,节奏不断加快,物质生活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身心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要尽量谋求两者间的平衡。当追求的,必须去追求;暂时追求不到的,要随缘,也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追求不到。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自己根本就是在强求?如果是后者,就要“随缘”,不可执著、强求;如果是前者,那就应该把视角放在“不变”二字上面,即在逆境中,要保持进取心不变、真诚心不变、清净心不变、觉悟心不变、慈悲心不变,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不能简单地把“随缘”当作自己不思进取、一蹶不振的遮羞布。
2。不是你的就别勉强
生活中,“随缘”一词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过说到缘分,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年男女,还是会第一时间联想到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果人间没有了爱情,现肯定,那样的世界会比有爱情的世界没意思得多。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人类没有了爱情,也会因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伤。
“都说那爱情美啊,我却无所谓,我为爱情流过太多的泪……”这是一首流行歌,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大都能听出一些感伤的味道。
有人说,不经失恋,不懂人生。也有人说,失恋是一种财富。这么说都对,但一旦事实落到自己头上,理论便会瞬间崩塌。这个世上,因为失恋而寻死觅活的人,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就是理解当年的自己。因为爱得真切,所以痛得刻骨。然而,别人再怎么理解,也不如自己学会开解。
来看一个与“缘分”有关的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年轻的书生,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很爱他,两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但到了姑娘结婚的那天,新郎却不是书生。书生大受刺激,一病不起,眼看就要归西时,门外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僧,声称自己能治书生的病。家人非常高兴,赶紧带僧人去见书生。僧人一不开方,二不施药,只是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给书生看。书生定睛一看,只见镜子里面就像现在演电影似的,先是出现一个漂亮的女子,她被恶人杀害,曝尸荒野。不一会儿,过来一个路人,看
气,也走了。最后,第三个路人经过,他轻轻抱起遇害女子的尸身,找了个干净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把她埋了……僧人说:你爱的姑娘,就是镜子里遇害的女子,而你前生就是为她披上衣服的那个路人。你
前生为她披了一件衣服,她今生与你相恋,为的是报你的恩。而她嫁的那个人,是最终埋了她的人,她必须要报答他一生一世啊!书生听罢,豁然开朗,不久便恢复了健康。
昔前我们说过,“缘分”属于玄学的范畴,而玄学的社会功用就是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东西。抛开这个故事中的具体细节不论,故事中那位游方僧人的一番言论,说的就是佛家的缘分观,即佛家认为,今生的缘分有赖于前生的修行。如果前生修行不够,那么,不要勉强,勉强也没用。与其勉强,不如在今生好好修行,那么来生必定会有一个好缘分。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人已经急了:来生才有缘分,那我今生怎么办?其实,这里所说的来生只是一个比方,是未来的意思。只要一个人能忘记昨天的爱与哀愁,本着修行的态度,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缘分终将到来。当缘分不再时,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愤怒,不是感伤,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之所以与某人一笑而过,到底是彼此没有缘分,还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不够关爱对方?或者说只是欠缺一点恋爱的小技巧?如果能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缘分,你就会发现,世上没有所谓的有缘无缘,缘深缘浅,因为能够相遇,就是有缘,关键要看人能不能把握住缘分。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古人多用这句话来形容夫妻姻缘之不易,劝世人珍惜爱情,珍惜彼此。不过,这句话也从侧面提醒我们:有些人之所以只能成为恋人,而不能成为夫妻,是因为他
们修得不够,只能做恋人,不能做相伴一生的爱人。以寻常眼光看来,这自然是一种遗憾。但从反面想想,正是因为这种遗憾,让那些注定只能擦肩而过的人及时擦肩而过,彼此才能够有机会地去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
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缘分,那么它就是一种源自爱情的激情燃烧,而爱情本身也是一种冲动的产物。世上有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或许有,但毋宁认为,那是一种感情。感情是理智的,是时间培养出来的产物。一个人与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可以产生感情。一个人与一只狗生活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感情。而爱情是冲动的,但凡冲动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有些原本有缘的人,之所以”有缘无分“,往往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因为某些人水性杨花、浪荡浮夸,或许是因为恋爱中的一方,燃尽了那份冲动的爱情燃料后,冷静了下来,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原本想要找的人。
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等待或者继续寻找自己要找的人。这看似很冷酷,却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的负责。想想看,对方明明不爱你了,还留在你身边,装作有情有义,同床异梦,这是多么虚伪,又是多么残忍?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缘分痛苦,就在于他们不懂得缘分;社会上有太多因爱而起的悲剧,也在于那些当事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并往往蛮横地认定一个人只要跟他谈恋爱,就必须嫁给他,或者娶了她。其实有一首歌词写得非常好:“原来上天是让我们来相爱的,不是让我们厮守一生的……”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爱之觉悟。没有人规定谁必须爱谁一辈子,不能白头到老,未必就是不幸。明明已经没了最初的爱,却还要绑在一起,相互折磨,彼此难受,那才叫不幸。
打一个通俗的比喻,爱情就是一辆自行车,男女双方则是两个车轮,需要同步滚动,才能承载着甜蜜和喜悦不断前行。如果其中一个车轮损毁到了不能上路的地步,那么另一个再使劲,也是徒劳。当恋爱发展到这种地步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平分手,各走各路。
“我得不到的东西,谁也别想得到一~我宁愿毁了他!”这是导致古罗马起义者斯巴达克斯失败的蛇蝎美人爱芙姬琵达的亘古名言。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乏类似的悲剧,所以,我们要相信一点缘分,也要明白爱的真谛不是占有。就如同路边的一朵花,一个真正爱花的人,应该是欣赏、怜爱、呵护它,任它自由地绽放美丽。倘若因为自己喜欢就把它折下,据为己有,任其凋零、枯萎,那不是爱,而是邪恶。
3。珍惜“已拥有”,放手“求不得”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一生饱经沉浮,却始终荣辱自安,得享高寿。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上那幅字画笑而不答。那是一幅于老先生亲笔写意的莲花图,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思一二;横批:如意。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