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静心书籍 > 第三章 是一部书(第1页)

第三章 是一部书(第1页)

跟自然谈谈,跟自己谈谈

说起中国文化,人们必称“源远流长”,那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周易》。尽管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周易》不过是本卜筮之书,是迷信,是糟粕,其实这是无视《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所致。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在文字都还没有产生的上古时代,算卦就是一种文化。更何况占测只是《周易》的一大功能,它其实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文学、农学、社会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古往今来,只要能读懂《周易》者,无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都能从中汲取到智慧的力量。

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哲学是什么?说简单点就是指导人生的学问。而《周易》的核心哲学命题,便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天人合一”思想,说白了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举《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睽卦为例:

睽卦六十四卦的第38卦,其卦辞是:“此卦占来运气歹,如同太公做买卖,贩猪牛快贩羊迟,猪羊齐贩断了宰。”其中的细节不必深究,但我们都知道,太公也就是姜子牙,未得周文王重用前是个很落魄的人,做什么买卖都赔本,所以总体来说,睽卦表示人生的不顺。不过稍通易理的人都知道,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如同姜子牙的人生一样,并非不可逆转。就拿姜子牙来说吧,他之所以做买卖不顺利,

3爭心

主要还在于他根本就不是做买卖的料,或者说志不在此。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并不适合他的岗位上,他都不可能太顺利。当然,人生的有些不顺是自己造成的,也有一些不顺是命运造成的。还说姜子牙,他之所以去做买卖,在于他的政治才能在荒淫的商纣王那里得不到认可。然而命运同样是可逆的,于是,姜子牙去了西周,并顺利地当上了周部落的二把手。所以一个人遭遇不顺时,完全不必自怨自艾,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到底是努力不够,还是定位不准,或者说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还用得着算卦吗?事实上,我有时候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不外乎一个古代版的《人生指导手册》,它把人生可能遭遇的种种具体情况大致一网打尽。当你遇到乾卦的局面时,就按乾卦的指导方法去行事;当你处在坤卦的境地时,你就去查查坤卦的“备注”……可惜的是,很多人遇事尤其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来,从而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处境究竟如何。

我们接着聊睽卦。前面说过,失意是可以逆转的,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的失意难以逆转呢?是努力不够吗?未必。如睽卦的六三爻辞说:“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鼻人”这个场景用白话文讲大意就是说:

一个地位卑微的汉子(古时的奴隶或平民)赶着一辆牛车,走上了岔路口,汉子赶紧跳下车,想叫牛朝后退几步,但他不吆喝牛,而是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没听到往后退的命令,仍拼命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朝前走,就在大路上顶起牛来

毫无疑问,这不是牛的错误。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爻辞中的汉子是不懂驾车之道,空费了不少蛮力,生活中的很多人则是不懂得驾驭生活,不懂得因势利导,把本来轻而易举的事情搞得越来越费劲,回头还要像那个跟牛较劲、跟牛生气的汉子一样,与世界较劲,骂老

天不公,跟生活生气,看自己不顺眼。

六十四卦中的第48卦井卦的一个卦象也颇值得人们深思:村子里有一眼井,井水又清又甜。村民们每天来来往往到井上汲水,却不知道爱护。时间一长,井水中的泉眼被沉淀的泥沙堵塞住了。人们打不了水,围在井边吵吵嚷嚷o却不想办法去淘井,有人反而气急败坏地把汲水用的瓶子都砸了……

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扮演“汲水人”的角色。面对“井里没水了”的问题,他们不是想办法淘井,而是犯起了牛脾气,气急败坏地摔了瓶子!这样做能吓得了井吗?井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时间长了不淘,必然会被泥沙堵塞,这是自然规律,摔再多的瓶子也无济于事。想喝水,及早把井淘清是唯一的办法。

生活中免不了问题,这很正常。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只有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解决不好时,才是问题。

遇到问题,首先要冷静地看待它,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大自然的-草一木,社会上的一人一事,都有其基本规律、属性和诉求,研究透了,事情多半也就解决了。对于那些遇事冲动的人,首先要研究的不是这些,而是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爱生气?生气是有助于改变状况,还是会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解决不了又对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我自己到底能不能解决?我要不要请别人帮忙?等等。回答完这些问题,大多数人都能从理智的边缘走回来,即使暂时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总不至于人为添乱,让问题恶化。

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是智力和经验的问题。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比如前面讲到的两个卦象,则是因为当事人缺乏一种处理问题所必须的良好心态。当然,有些问题并不是心态好就能解决的。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是把人类从自然的从属地位提高到了与自然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实际上,我们仅仅是自然的一员。“天若有情天亦老”,很多自然规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很多既成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这些,人要学会适应,学会妥协;而不妥协,又恰恰是很多人爱犯的最大毛病。

2。于无情处寻大美

如前所述,《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那么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哪一部书呢?答案是《道德经》。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早在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在将梵文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播到了古印度地区。如今,《道德经》的各种译本不仅刊行世界,而且它还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道德经》且不是因为宗教因素,用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的话说,就在于《道德经》是一门诠释幸福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谁愿意拒绝幸福?

和现在众多阐释幸福的书不同,《道德经》并没有孤立地阐释幸福,或者简单喊几句口号,说这样做就能幸福,那样做就会幸福,而是在讲幸福的同时也讲不幸,是一门充满理性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幸福辩证法。

天地无情,视万物为刍狗--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所谓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小狗,在古代,它具有特殊功用--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便恢复了它的本质,不再被人顶礼膜拜,而是被人遗弃,遭人践踏,

静心是一部书最终和其他普通的稻草一样被焚烧掉。既说“万物为刍狗”,自然也包括我们人类。“天地无情”即天地不是生命,无血无肉无思想,就如同不能指望一块石头理解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一样,我们也不应指望天地具有人的感情,尤其是对人类有益的悲悯情怀。换言之,老子是让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不要明知“天地无情”却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自伤自艾,自我折磨。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像天地一样,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无爱、亦无恨,以一种平和博大的胸怀容纳别人也容纳自己,就更可能获得老子的认同。事实上,这也是老子讲“天地无情,视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终极意图。而道家学派的另一宗师庄子则直接挑明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固然无情,但天地亦有大美。过于悲观的人,只会抓住无情不放;过于乐观的人,又总是忘情于天地的大美。只有既能正视天地无情又能理智看等天地大美,于无情处寻大美、于大美中见无情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也即老子眼中的“圣人”,庄子心目中的“逍遥的人”。

再比如另一众所周知的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者认为,其中的“人”,泛指整个人类社会,也泛指人间的大事小情,概而言之为生活。“地”,泛指环境,包括地理方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天”,一方面表示一个更大的力量,因为天决定了地的面貌,下雨多的地方就成了江南水乡,下雨少的地方则成为戈壁荒滩;另一方面则是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天命”,泛指一切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和未知的领域。“道”,简单地说就是世间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等。而“自然”,就是指规律赖以运行的载体,即物质世界的总和,俗称“大自然”。

这四句话整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自己的条件恰到好处地去生活,去工作,去处理大事小情。

对于人力可以改变的事情,应该尽量去做。有些事情,人力无可奈何,那就只能坦然接受。但所谓“人力无可奈何”的事情也不全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往往会变得可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懒惰和无能简单地归结于天命。我们要在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另寻出路。之所以说“在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是因为另寻出路并不表示一定有出路,至少不表示立即就有出路,也就是说要时刻做好被生活打击的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心,成功了、改善了,固然好,不成功,也不会太过于受挫。

又比如已经被格言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现代人提起它,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半句,同时刻意忽略后半句,即只要“祸”最终能转化为“福”,那么开头或者过程中有些“祸”,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最后的结局是“祸”,那么不管一个人在过程中收获了多少“福”,在人们看来那也是大大的不幸。应该说,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的。然而老子此言的要旨,也正是让人们破除这一人性的弱点。老子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在幸福中要看到祸端,在灾祸中要看到希望,而是说人的眼睛不应聚焦于一点,而应把一切事物视作一个循环系统,认识到一切事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且有其变化规律,好与坏,福与祸,都是客观规律使然,要淡定地对待一切好事,也要豁达地看待一切不如意,而不是让它们左右自己的心情。

当然,关于《道德经》与《庄子》,以及我们上一节谈到的《周易》,接下来将要谈到的《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心经》、《金刚经》等佛家经典,以及《圣经》,都不是我们这短短一篇小文所能说明、讲清的,本书中所讲的也难逃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嫌,其中亦不乏一家之言,想要了解其中的真谛,还需要您切切实实地静下心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好好研读一下原著。

3。尽人事,顺天命

古语有云:“青莲白藕红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那么,其中的“三教”是指哪三教呢?有武侠小说爱好者说,是青帮、洪门、白莲教,其实不然,“三教”真正的对象是儒、释、道三教。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