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悠悠故乡情柳琴 > 魂牵梦萦故乡情(第1页)

魂牵梦萦故乡情(第1页)

刘三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股浓浓的家乡情结,有些人希望把它埋藏在心底,有些人喜欢把它表达出来。毋庸置疑,我是属于后一种人。

2009年11月14日,也就是我马上要满五十九岁那一年,我在给北京大学城市管理学院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学员做“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转型与监事会工作”讲座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北京大学的讲台上。北京大学旁边就是北京第三医院,由于送救及时,我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我是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人,一生忙忙碌碌,奔波不息,事业有成,一下子倒下来无事可做,其中的困顿和痛苦,一般人很难想象。际华企业的同事们纷纷到医院来看我,有人用“刘董事长现在成了困在笼子里的老虎”来形容我当时的困境。

由于病情严重,我在持续昏迷一个星期之后,发现左侧肢体出现偏瘫。我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现实,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在后期康复锻炼中,由于我急于求成,腿部肌肉痉挛一犯再犯,让我痛苦不堪、心烦意乱、情绪低落,一度出现了饮食无味、气息不足、说话没有气力等症状。

在北京宣武医院就诊时,康复科杜主任明确告诉我:“你的心态、情绪需要调整。”随后他开了一种叫“百忧解”的药,我拿回家一看说明书,才知道这是一种专治抑郁症的药。

我患有抑郁症?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杜主任告诉我:“服药是一个方面,心态和情绪调整更为关键,要想方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把思想过度集中在自己的病上、腿上,否则很难摆脱抑郁,服药效果也不会好。”

怎样转移注意力?琢磨来琢磨去,我觉得写文章可能是个好办法。

过去我在总后勤部机关有长期写文章的经历。一个人一旦全神贯注投入写作,有可能忽略甚至忘掉一切。

我一方面每天坚持康复锻炼,一方面开始阅读书刊,撰写文章。

天遂人愿,转移注意力的效果还不错。

我在持之以恒坚持康复锻炼的基础上,每天抽出三至四个小时,用来阅读书刊和撰写文章。我用阅读书刊补充“营养”,用撰写文章记录峥嵘岁月,把自己病后的康复锻炼模式,由过去的“康复锻炼—琢磨病—琢磨腿”调整为“康复锻炼—阅读书刊—撰写文章”。

心态平和了,不再急于求成、过度走路和过分琢磨病、琢磨腿了,腿部肌肉痉挛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腿也变得越来越有力,我的情绪由此变得一天天好起来,吃饭也感觉有味道了。

我多次奇怪地问老伴:“是你的烹饪技艺提高了还是咋的,怎么饭菜越来越香了?”老伴笑了笑说:“是你心情变好了。”想想也是。

从2012年到2017年,六年时间里我先后撰写和出版了企业经营管理著作《市场·创新·发展·管理》《管理成就企业》,长篇纪实文学《从职业军人到央企老总》《超越平庸》,生活随笔《岁月心语》五本书,约一百六十万字,几乎每年要撰写并出版一本书。《岁月心语》因为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照片涉及版权问题,无法正式出版,只好自行集结成册赠送朋友同事。

五本书的出版,让我不再过分关注病情,慢慢找回了自信。我为自己身残志坚的状态而高兴,长期失眠的毛病慢慢好了,服用了近十年的安眠药彻底停了,抑郁症也跟我彻底拜拜,我的腿变得越来越有力,由过去走路离不开拐杖,变成现在能够独立行走。

只是,连续出了好几本书,写了一大堆的文章,我仍然意犹未尽,总感到在创作题材上缺少点什么。

缺少什么?

缺少家乡。

前四本书都是围绕我退休前的职业和人生去写,《岁月心语》是在康复锻炼期间断断续续写就的生活随笔,唯独没有围绕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写本书。

毕竟,我的人生是从家乡起步,家乡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家乡有许许多多父老乡亲值得我去记述、去讴歌,有许多繁忙农事、风土人情值得我去撰写、去描述,不得不说,这是我在创作题材上的一个疏漏与缺憾。

更何况,长期以来,在我的思想深处家乡一直有着特殊的位置和情感:第一,家乡永远是我的家和故乡。人常说:爹娘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我爹娘的一生是在老家度过的,老家是他们一生一世休养生息、赖以生存的地方。虽然爹娘仙逝已近三十年,去世后他们依然安埋在老家那一片炙热的黄土地上。在我的心目中,爹娘安埋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和故乡。那里,才是可以安放我精神和灵魂的地方。

第二,家乡有我的根。我从小在家乡出生,在家乡长大,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从少不更事,到懵懵懂懂,到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切都得益于家乡父老乡亲的教悔,得益于家乡那片广袤炙热的黄土地的馈赠。虽然离开家乡五十多年,我的根却自始至终扎在那里。我对家乡的感情,犹如绿叶对根的情谊。

第三,家乡有我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我出生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国西部农村一穷二白,一贫如洗,农村生活极度贫困,人们整天为吃饭穿衣而奔波忙碌、疲于奔命。我的童年就是在那样一种背景、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贫困不仅磨砺了我的意志,更赋予我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状态和豁达开朗、无忧无虑的乐观天性。在家乡,有我天真烂漫、顽皮淘气的童年趣事,更有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第四,家乡时常让我魂牵梦萦。在职在位时,一年到头工作忙得晕头转向,几乎没有时间去回想家乡的人和事。退休赋闲以后,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怀念家乡、想念家乡、关注家乡,有事没事就喜欢打开陕西卫视,看看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家乡的重大新闻,哪怕是看看家乡的天气预报也好。由于行动不便,退休后我先后回过两次老家,第一次在老家住了近一个月,仍感心愿未了,两年后因事又回了一次老家。家乡实实在在、真真正正成为我退休后魂牵梦萦、难以忘怀的地方。

对家乡感情至深,时常又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围绕家乡写本书,就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是,围绕家乡写几篇文章容易,写一本书的难度却可想而知,需要掌握大量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深挖细写。装在我脑子里的大都是五十年前的农村,对于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情况特别是深层次问题了解甚少。如何去写?从何处下笔?想来想去,我选择了“故乡深情”“童年趣事”“父老乡亲”“繁忙农事”“家乡风俗”“农家美食”六个角度或者说是六个生活截断面,采用散文的叙事方法,根据我童年的观察记忆、生活体验,运用成年后的辩证思维,陆陆续续写出了十多篇文章,赞美家乡的秀美山川、山光水色、人文历史,讴歌父老乡亲们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踏实肯干,记述童年趣事、繁忙农事,描写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2017年10月,我与家乡扶风县的几个微信公众平台取得了联系,先后给《扶风百姓网》《扶风圈子》《扶风微传媒》《陕西扶风作家》投去十几篇文章,想“试试水”,看看社会反响如何。

没有想到,我的文章在当地农村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其中《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法门寺的故事》《七里桥古会》《难忘家乡羊肉泡馍的味道》《走南闯北,还是家乡的臊子面最好吃》《就想吃上一碗热搅团》《庄户人的当家饭:一锅面》《清香可口腊八粥》《祭灶》《念书》《走亲戚》等散文作品在几个微信公众平台均以头条推出,特别是发表在《扶风百姓网》和《扶风圈子》上的每篇散文都有三五千的阅读量,阅读量最高的超过万人。在老家扶风那个小地方,一篇散文作品能有这样的阅读量,已经不错。

这更加坚定了我围绕家乡写本书的信心。

2018年春节过后,我撇开一切事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当中。没有想到,我的记忆力仍然这么好。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许多渐行渐远的童年往事被重新激活,犹如潺潺流水,缓缓地从我的记忆中流淌出来,通过电脑键盘,变成了一段段、一篇篇精美的文字。

特别是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给老家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是大时代,变化是大变化,同时也伴随着思想上的阵痛与裂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在写作中将五十年前的农村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进行有效对接。虽然我对当前农村情况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浅尝辄止、知之甚少,但在一部分适合表达当前农村巨大变化的文章中,还是尽其所能地有所体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到“五一”前夕,列入创作计划的七十七篇文章终于全部脱手。

从5月份开始,我又全力以赴进行第二遍、第三遍修改,到6月底,最终形成了这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悠悠故乡情》。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谨将这本《悠悠故乡情》,献给生我养我、令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

这本书的成功出版,离不开扶风籍青年作家刘省平帮助我联系出版社;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更是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