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13)
上集说了“中国传统的精神”,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传统的品德”。
我个人觉得“中国传统的品德”这个说法不妥,因为“品德”多指个人的品行和德性,比如我们经常听说“这个人品德不好”或者“那个人品德良好”,但很少听说“中国的品德很好”或者“中国的品德不好”的。
也许网友“随便说说”指的是“中国传统美德”,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仍然不妥,因为美德就是美好的品德,所以还是指个人的品行和德性,不过是好的品行和德性而已。
我们的确听到有人说“中国传统美德”,但他们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严格说来,民族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也不能具备某种品行或德性,所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的大多数个人都具备的、而且是世世代代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具备的品行和德性,不然就不能代表“中华民族”,也不能叫做“传统”。
这样一说就麻烦了,“大多数人”?多少人算“大多数”?如果真的讲究起来,总得要个百分之八九十才算“大多数”吧?但谁做过这种统计呢?一代一代都统计过?估计谁也没做过,就那么随口一说的。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当我们想描绘一个人的品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可说的东西;当我们要总结两个人共同的品德时,可说的就少了很多。甲有的,乙不一定有;乙有的,甲不一定有。如果扩展到三个人,四个人,共同的品德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有人说“两个个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别”,我很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要找到一个民族的共同特点,就得不断抽象,把那些具体的东西层层抽掉,才能找到共同的东西。比如对于一个美国人,你可以说出他很多的特点,亚裔,黄种人,女性,学生,等等,但对于整个美国民族来说,你不能说美国民族都是亚裔,都是黄种人,都是女性,都是学生。这些具体的因素都得抽象掉,不然就不能囊括整个美国民族,到最后大概可以说“美国人是地球人”,那么对于中国人也一样,中国人也是地球人,所以中美两个民族的差异远远小于张三和李四之间的差异。
但我们的确经常听到两个民族之间的比较,比如说美国人爱冒险,中国人则比较安分守己,或者说美国人自信,中国人谦虚,等等。其实这都是一种“脸谱”,英语叫做stereotype,在这里指对某个民族或某类人公式化模式化的描写。
所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也是一种公式化模式化的脸谱,谁也不知道历代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具备那种美德,加之经过层层抽象,大多没有什么具体意义。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勤劳勇敢”这四个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曾经是(仍然是?)个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词儿,提到“中华民族的美德”,大家莫不想到“勤劳勇敢”上去。但仔细想想,却真不知道在说什么,属于“说了等于没说”一类的词。说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就像说中华民族“四肢健全”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表彰意义或者区别意义。
什么叫“勤劳”?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肩扛就叫“勤劳”?机械化生产就不叫“勤劳”?用手洗碗、用手洗衣、以步当车就叫“勤劳”?用洗碗机洗碗、洗衣机洗衣、骑自行车、开汽车就不叫“勤劳”?可见不同的年代对“勤劳”有不同的概念,很难传而统之。
联系到静秋,她受苦受累打零工,并不是因为她爱打零工,而是被生活所迫,如果不打零工她家就能生活下去,她就不会去打零工,这算不算勤劳?如果被生活所迫去挣钱养家是勤劳,哪个民族不勤劳?
什么叫“勇敢”?是一个人上山打老虎叫勇敢,还是半夜起来到坟地走一圈叫勇敢?静秋半夜走到山楂树附近会吓得毛骨悚然,那么她算不算勇敢?也许当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勇敢时,大多指的是在战场上不怕死,但静秋从来没机会上战场,所以也无从测试她勇敢还是不勇敢。
可能有人要说,“美德”指的是“礼义仁智信”那样的品质,但那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认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如果“中国传统的品德”是指“中国传统的道德”,那就比前两种解释复杂了。
我们总听说“道德”“道德”,究竟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有人说道德是统治者制定的、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准则,有人说道德是人民自己约定俗成的辨别好与坏的法则。这些说法都有道理,道德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以下四种特性:
1。规范性: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
2。渗透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是仅限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区
3。稳定性:一种道德观念形成之后,可能上百年、上千年不改变
4。自律性: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法律的延伸”。遵守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就会有执法机构来干涉处理,但道德是靠每个人自己遵守的,如有违反,可能会受到批评谴责,即所谓“拉上道德法庭”,也可能被罚款,但没达到判刑的地步。
道德按其规范的区域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但中国传统道德一般是把这三类混在一起谈的。
所谓“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一般是指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因为千百年来儒术都是受到统治者推崇的,所以道德往往是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活学活用”儒家学说的结果。有人把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道德概括为五个字:“礼义仁智信”,有的概括为八个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历代统治者加减删改,但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据说孙中山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蒋介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倡“新生活运动”,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与孙中山的“八德”并称“四维八德”,并为礼义廉耻下了个定义:
“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看来老蒋为了凑足四个字,把句子弄得“四平八稳”,不得不委屈一下中国文字,把通常不做四字重复的词语也弄成四字重复词语了,什么“慷慷慨慨”,完全是凑字数。而且他下的定义等于没下,什么样的“规矩”?为谁“牺牲”?都没回答。至于把“耻”解释为“轰轰烈烈的奋斗”,也实在叫人怀疑老蒋的中文水平。
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四大家族带头贪污腐化,各级官员无不跟风自肥,不仅使国民党失去民心,失去政权,也让它提倡的八德四维跟着遭了殃,经常用作反讽。据说有人送给国民党一位显要人物的挽联就是这么两句:
上联:忠孝仁爱礼义廉
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含义是:无耻,忘八。
中国传统道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对错是非,一切由地位和尊卑关系来决定,基本都可以加个“盲”或“愚”在前面修饰。忠是愚忠,是不问君主对还是不对的,只要你是臣民,你就得忠于君主,不然就不是好臣民。孝是愚孝,不问父母对还是不对的,你都得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孝。
解放之后,就很少有人谈“传统道德”了,这个很好理解,按照两个凡是的理论,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既然国民党是鼓吹传统道德的,共产党当然没有理由继承过来,跟着鼓吹,代之而起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最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于“集体”和“人民”一向是两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这个道德法则基本属于“解释权在中央”那一类。
根据列宁的定义,共产主义道德分三个阶段,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只表现在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身上,夺取政权之后,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则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
静秋是所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即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的阶段,应该是“共产主义道德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她出生起,就没有谁提倡过“中国传统的道德”,只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到了文革初期,更是盛行“破四旧,立四新”,五四时期没破完的,文革接着破,庙宇被砸了,古迹被毁坏了,封资修的一套被踩在脚下了,只要沾个“传统”的边的,都朝不保夕,时刻面临被打倒的危险。传统戏剧被批判了,传统手艺被束之高阁了,传统节日似乎还没停掉,但庆祝方法改变了,舞龙灯舞狮子划龙船都被“破”掉了,谁还敢提“中国传统的道德”几个字?
当然有人要说,在静秋的年代,“中国传统的道德”是被批倒了,但是她的父母呢?总还是受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的影响的吧?难道他们没有影响静秋?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