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美国大选选票解读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让他们热血沸腾地抄起家伙去战斗。这就是说,为什么大选电视辩论对选民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除了铁杆的民主党和铁杆的共和党外,大多数人模棱两可,他们经常等到最后辩论结束后才做出决定。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政客都是能言善辩之士,做演讲时激情洋溢,说到动情处再掉上几滴眼泪,极具感染力。

性格是人的一部分,会影响投票倾向,但不会百分之百的决定一个人的选择,性格之外,宗教信仰、种族、收入、年龄都会影响投票,我们在以后的章节将逐步解析。

为什么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1)

为什么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

2007年4月26日,美国国务院会议中心。

主角没出现,会议尚未开始,与会者有的斜靠在椅子上打盹,有的在休息大厅里喝咖啡,这时候的气氛更像是一个外交沙龙,来自全世界132个国家的180多名记者凑在一起,各式英语混杂,各种肤色映衬,嗯,对了,有点像联合国开会的场景。

记者常常是有些傲气,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任何情况下保持客观,对高官、对富翁、对任何人都要保持诘问的姿态,而不能高高的仰视。美国的著名主持人拉里?金,意大利的名记者卡拉奇,都是如此桀骜不驯的人物。

在美国国务院开会的这些人,无疑是各国媒体的精英分子,所在的媒体也是各国的主流媒体,不然,美国人不会耗巨资把他们请来。很不好意思,说这句话我也顺便夸了自己,夸了我所在的《中国青年报》,如果谦虚一下,可以说,除了我本人一介布衣外,其他各色人等均为国内媒体的精英人士。

好,书归正传,会议开始前5分钟,一位带着眼镜、身材颀长的儒雅之士坐上主席台。这些见过大世面的记者忽然安静了下来,堪称奇迹。要知道,半个月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出现在台上时,大家也没有如此以仰视的眼神相望。

一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钟后,快门的咔咔声打破了会议室的宁静;又过数秒,这些不可一世的记者们竟然陆续走上台去,和这位老人合影留念。

他,是谁?有如此魔力?

答案是,鲍勃?伍德沃德。

对于非新闻专业出身、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可以理解,但业内人士绝对会这个赫赫威名肃然起敬。追踪“水门事件”、把尼克松总统拉下马的《华盛顿邮报》记者,正是此君。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伍德沃德在水门事件中一举成名后,在《华盛顿邮报》工作至今,官拜执行副总编,负责策划大型调查性报道。这次美国国务院邀请世界各国记者访问,进行“和平演变”,作为美国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典型,伍德沃德成了最耀眼的一颗星。

当年敢打敢拼的毛头小伙如今也是白发鬓鬓,但挑战的态势并未衰减。他说,伊拉克战争后,他筹划写一本题为《布什的战争》的书,为此对布什总统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专访。

“请大家猜猜,3个半小时我问了多少问题?提醒诸位,克林顿总统口若悬河,一个问题可以说上一个小时,布什总统经常以是或不是的回答来结束提问。”

“10个?”“30个?”“50个?”……大家纷纷举手猜测。

“告诉你们,我准备了500个问题。”

听到这个恐怖的数字,台下一阵骚动,有人夸张地喊声“上帝啊!”

“我的问题长,但布什总统的回答短,比如说,我问,打伊拉克你没和你父亲商量吗?你父亲是什么态度?……”

年轻时顶住压力和“深喉”联系,让水门事件水落石出,功成名就后坚持到耄耋之年,依旧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不懈的状态,审问总统3个半小时,让他回答是,不是,不知道,我不记得了,此场景令人神往,做记者做到这个分儿上,如同练功达到达摩老祖或张三丰真人的水平,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面对偶像,骄傲的记者不可能不像狂热的少男少女一样“追星”。

如果说,只是伍德沃德一个人在国务院的会议室里代表媒体批判美国政府,无疑会给记者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可惜,伍德沃德不是美国媒体的全部,他个人的光芒四射无法掩盖美国媒体的傲慢与偏见。

美国广播委员会主管部门(BBG)第一届主席马克?纳森松忽发奇想,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他很自信地问:“在座各位,认为美国对于伊拉克的报道是够好的请举手。”

全场不到10个人举手,场面冷冷清清,他停顿片刻,期待更多的表态,可是没有,再也没有人举手。纳坦森先生不肯承认失败,接着问道:“那么,认为美国媒体对于伊拉克的报道不够好的请举手。”

现场不约而同举起一片直立的手,白的、黄的、黑的、棕的,一起坚定地举过头顶。纳坦森先生坐在台上俯看全场,一时显得有些尴尬,无法接着抛出他的话题。。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为什么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2)

当时来不及拍下举手现场,尽管都是记者,还是出乎预料,措手不及,其实谁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场面,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

此时,《华尔街日报》的一位副总编辑说话了,他的言语里带着哭腔解释道,为了报道这场战争,许多优秀的记者死在战场,还有人被砍头,死去的人就有我的同事,在座各位竟然还认为我们做得不够好,我非常伤心,非常失望。

我的同行、厦门电视台的阎小荔在博客上记录下这一幕,并发出疑问:全世界的记者给了马克?纳坦森一个明确的回答,结论只有一个:如果不是美国的错,那一定是132个国家的错;如果不是132个国家的错,那只能是美国的错。

而我的另一位同行、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李慧玲则把自己的感想发表了,她这样写的:

奇怪的是,在说起和接触个别的美国新闻人和“美国媒体”这个整体时,感觉是很不一样的。这次美国国务院苦心孤诣地让我们认识美国新闻自由,在华盛顿参加大组讨论时,尤其找来了不少美国新闻工作中的“大腕”,在台上共同探讨一些课题,比如美国电视新闻的名嘴、一些新闻周刊的高层人员、《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华尔街日报》等泱泱大报的资深记者,还有来往于体制内外,成了政府发言人的前记者,谈美国媒体和国际事务、外交课题的报道、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等等。他们个别与人交往时,或许会有其平实的一面。但是,当他们以“美国媒体”作为一个整体出场,摆出的是一种不自觉的自我中心的姿态。

他们坐在国务院的会议厅里批评总统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展现他们一再强调的美国媒体的独立。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拥有最高的新闻自由,而让他们有条件流露优越感吗?还是因为美国目前的超级强国的姿态,以及美国媒体对世界的笼罩,让他们可以傲慢?在台上,他们之间的讨论,都是围绕于他们“美国媒体”所关注的课题,包括谈外交、国际事务,来回就是一个伊拉克问题,体现的是美国媒体如何主导现今的话语权。对于他们所关注的课题以外的事务,他们似乎兴趣不浓。我们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在台下竟然是被边缘化的强烈感觉。参加这个交流访问计划的其他国家媒体人员站出来问问题,不是跟台上同行之间的平等交流,而更多像是“学生”问“老师”的态势。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