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原来这个意思写一句话 > 和缓原来是秦国的两位良医(第1页)

和缓原来是秦国的两位良医(第1页)

你一定会觉得惊奇:当作平和舒缓讲的“和缓”一词,竟然是春秋时期秦国两位良医的合称!这两位良医,一位叫医和,一位叫医缓。“医”是职业,“和”、“缓”分别是其名。

医缓的故事记载在《左传·成公十年》中。“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医缓尚未到达晋国的时候,晋景公梦见疾病化身为两小儿,一个说:“医缓是良医,怕他伤害咱们,还是赶紧逃跑吧?”另一个说:“咱们藏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肓(huāng),心脏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膏,心尖脂肪。古代医学认为肓上膏下是药力和针灸达不到的部位。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之后,果然如同两小儿所言,晋景公的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入膏肓”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

医和的故事记载在《左传·昭公元年》中。“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祐。’”看来晋国的国君都喜欢生病,一生病还都要向邻近的秦国求医。这次生病的晋侯是晋平公,医和诊断之后,说他的病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由于饮食不调,而是迷惑于女色,以至丧失心志。医和接着阐述了一番应该节制女色的道理,卿大夫赵孟听后,叹之为“良医也”,同样“厚其礼归之”。

医和、医缓这两位秦国名医并称“和缓”。西晋文学家挚虞在《疾愈赋》中吟咏道:“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吟咏道:“雷桐是别,和缓是悉。”雷桐是制药人雷公和桐君的并称,刚好对应于医和、医缓两位良医。

虽然医缓和医和没有能够治愈晋景公和晋平公的绝症,但既为良医,那么一定曾经治愈过许多病人,因此“和缓”并称,取其可以使病人平和舒缓之意,引申而用于别的方面。这就是“和缓”一词的由来。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