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胡适的情感经历之四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尝试集》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标志了胡适“尝试”白话诗成功。同时这本小册子也使他誉满大江南北,被友人称白话诗的“通天教主”。这里插一段因《尝试集》“媒介”,他晤见废帝溥仪的故事。我们不作“话说”、“品评”,还是直击他的日记为准——

十一(1922年)?五?十七?(W)

今天清室宣统帝打电话来,邀我明天去谈谈。我因为明天不得闲,改约阴历五月初二日去看他(宫中逢二休息)。

原来是溥仪主动约胡适去会面。

十一(1922年)?五?廿四?(W)

我因为宣统要见我,故今天去看他的先生庄士敦(Johaston),问他宫中情形。他说宣统近来颇能独立,自行其意,不受一班老太婆的牵制。前次他把辫子剪去,即是一例。上星期他的先生陈宝琛病重,他要去看他,宫中人劝阻他,他不听,竟雇汽车出去看他一次,这也是一例。前次庄士敦说起宣统曾读我的《尝试集》,故我送庄士敦一部《文存》时,也送了宣统一部。这一次他要见我,完全不同人商量,庄士敦也不知道,也可见他自行其意了。庄士敦是很稳健的人,他教授宣统,成绩颇好;他颇能在暗中护持他,故宣统也很感激他。宫中人很忌庄士敦,故此次他想辞职,但宣统坚不肯放他走。

这是溥仪要见胡适的背景,由头便是那本时髦的《尝试集》。

十一(1922年)?五?卅?(T)

今日因与宣统帝约了去见他,故未上课。

十二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们到了神武门前下车,先在门外一所护兵督察处小坐,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我在客室里坐时,见墙上挂着一幅南海招子庸的画竹搨本。(论画诗,五仿)。

他们电话完了,我们进宫门,经春华门,进养心殿。清帝在殿的东厢,外面装大玻璃,门口挂厚帘子;太监们掀起帘子,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先在面前放了一张蓝缎垫子的大方凳子,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的很;他虽只十七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厉害;穿蓝袍子,玄色背心。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报,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他问起白情,平伯;还问及《诗》杂志。他曾作旧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他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糜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

他说有许多新书找不着。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着的书,可以告诉我。我谈了二十分钟,就出来了。

这就是这位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英文学系主任31岁的胡适和末代皇帝、被辛亥革命废黜的宣统见面的故事。此事曾一度引起舆论抨击热点,胡适因之写过一篇《宣统与胡适》的文章,刊登在《努力周报》上(1922年7月23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绮色佳?纽约,笔战逼上梁山,呼出“文学革命”口号(4)

回过头来,再述胡适的“文学革命”进程。1916年10月,他终于走出美东中国留学生(胡、任、梅等)笔战的圈子,投书祖国北京《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由于出版家绩溪人汪孟邹的搭桥,这两位时代名人、安徽籍老乡始得结交,书信往来)。这封“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的信,立刻被刊登在《新青年》二卷二号(10月1日)上,胡适遇上文学革命的同志了,遇上“老革命党陈独秀先生”(胡适语)了!紧接着,10月5日,接陈独秀来信,要他“以所作写实文字,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青年》”。

1917年,是胡适辉煌的一年。他“早起开门,送出病魔,迎入新年。你来得真好!”(胡适1917年1月2日词《沁园春?新年》)大洋彼岸,遥远又遥远,古老再古老的祖国,北京,陈独秀的《新青年》2卷5号上,胡适的立身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了!

有名的白话“八不主义”就见诸该文: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烂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刍议》最后十分温和、十分谦虚地说:“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这篇论文还刊登在胡适任总编辑的《留美学生季报》上。

胡适鉴于笔战的教训,小心谨慎起来,不敢正面提“文学革命”,而改用“文学改良”的称法。但是陈独秀不然。他不仅完全赞同胡适在《刍议》中改良“八不主义”,进而提出革命“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是他在《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这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论文,是跟踪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观点,紧随发表在下一期《新青年》2卷6号上。陈独秀旗帜鲜明地直白——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之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打出“文学革命”大旗后,“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已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独秀语)。退路没有了,必得背水一战!胡适被逼上梁山。他感慨地说:“我们一年多的文学讨论的结果,得着了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了。”(《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