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辫、辫子,川西平原及附近地区说“毛根儿”,发音mao2ger1,通常是必须儿化韵,不说“毛根”,也不是毛的根部的意思。
偏毛根儿:偏梳在一边的辫子。
克非《春潮急》上:“(一个五十开外的老汉)只留下漩涡里小撮头发,编成了筷子粗的豇豆毛根儿。”
小女娃子头发还不是很长时,扎的辫子叫“鬏鬏(音揪揪)毛根儿”或“翘毛根儿”。
简单的辫子,例如马尾辫,动词用“扎”,扎毛根儿。
复杂的长辫子,动词用“编”,编毛根儿。
普通话的“发小”,川西坝子就说成“毛根儿朋友”。
克非《春潮急》上二:“一个乳名叫喜蛋子,大名叫李方成的,和李克最相熟,两人从小就是毛根儿朋友。”
印象中,过去四川话常常把头发直接说“毛”:理发叫“剪毛”或者“烧毛厕si坎”;刘海即披在前额的头发叫“批毛儿”【pēimèr】或“披披毛儿”【pēipēimèr】,都要儿化。这可能是称呼辫子也离不开“毛”字的缘由吧。
辫子在川东地区、重庆、江西、陕南等地的表达又有不同。
川东地区达州话、重庆话说“嗒嗒儿”(记音,也有写达达儿的)。达州话“毛根儿”指头发(多指小孩的头发)。
江西地区辫子有称为“毛额子”的说法,方言“额”古字为【紒jie】,依《音系》,字同结。紒现多用作动词,紒辫子。
陕南地区把辫子称“帽盖gai子”,以及部分变音“毛盖”、“帽嘎”等,和川西坝子“毛根儿”不儿化的音相近。
其他省区有“辫儿”等说法,就基本离不开“辫”字了。
前面由“毛根儿”,引出了“毛根儿朋友”。所以顺便介绍一种特殊的“毛根儿朋友”:老庚。
“毛根儿朋友”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老庚”则是更深一步的同龄朋友。
从形式上看,四川的老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庚本身就有年龄的意思。老庚之间肯定是同一年龄,这是最低要求;有些地方老庚还要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2、做老庚的必须是同性。一般男的叫老庚,女的叫老同,但日常一般都是用老庚来互相称谓。
3、结成老庚的行为叫“打老庚”,“打”是“结交”的意思,类似于“拜把子”,但一般需要双方父母的认可。
4、老庚之间互称对方的父母为“同年爹”“同年妈”,这里“年”一般变调为阴平1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