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武林宝典电视剧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武林外传》的喜爱。对这个没谱的江湖,爱它的人早都已经说过太多话,我就捡捡边边角角少有人提的地方。事实上我在看第一遍时忙着笑,忙着找那些熟悉的“暗号”,到第二遍看就开始下意识地关注更技术一点的东西,竟有种当初看小剧场话剧的感觉。

从语言到人物

和以前的若干情景喜剧,特别是英氏喜剧相比,《武林外传》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刻画。

《我爱我家》,包括一般不被认为是情景喜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故事出色和语言幽默的基础之上。当然这两部戏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王朔和梁左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他们的才华在这两部戏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从人物上来说《我爱我家》是不成功的,或者说他们并没想要去塑造人物。虽然这一家人身份性格各异,但缺乏特色,同一个包袱,你来抖和他来抖在效果上并没有太大差别。更夸张一点来说,在《我爱我家》里人物更多的是道具而不是戏剧的主体。《编辑部的故事》要好一些,但还是比较脸谱化,人物不丰满。相比之下,《六人行》里的人物就要鲜活生动的多了。

到了《武林外传》,从原本默默无闻的各位主角甚至配角们所拥有的庞大的腐竹团体就不难看出该剧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闫妮之前在一个关于《健康快车》的访谈里说,她第一次演喜剧,不知道应该怎样入手,就想还是走人物。我个人觉得,这一步走的是非常对的。也可能宁财神和尚敬导演也是一直在这方面下工夫,直到《武林外传》才发展得比较成熟。宁财神说过,俞白眉指点他“小噱头不值钱,得有真东西”,真东西应该是指真情实感和扎实可信的生活细节。我得说,最终这部戏的成功和这些“真东西”密不可分。

另外,语言上的幽默有局限性。这不只是地域和方言的问题,很多时候虽然演员们所说的话是能听懂的,但对于幽默语言的解读仍存在困难。这也是《我爱我家》在南方一些地区并不那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包括《武林外传》,它在语言上的噱头更多来源于流行文化和网络语言,那么对这些文化不那么了解的人就不会觉得那些噱头有什么好笑。所以真正大众的幽默除了语言之外,更应该发展到肢体甚至思维的层面,这样的幽默才更加有生命力。

《武林外传》里的“梅斯布”

“梅斯布”在片中被提到很多次。梅,梅兰芳体系;斯,斯坦尼体系,全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布莱希特体系。这三者是我们目前普遍比较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

宁财神在剧中反复提及“梅斯布”,在我看来,大约既是致敬又是讽刺。曾经一度,演员(特别是学院派的年轻演员们)开口谈表演就必提斯坦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有理论基础的,听得多了就实在觉得有些可笑。

这三者的主要理论在“扈十娘”那一集已经借演员们的口说出来了。简单地说,斯坦尼体系是所谓“体验派”,强调演员的“忘我”,演员就是角色,要融入角色中。布莱希特体系的观点是要强调“自我”,演员不是角色本身,而是要“演绎出自己发生剧中事情时的反应”,给观众思考和批判的空间。他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所谓“间离”(陌生化效果),演员穿梭于角色和自我之间,认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有的时候只是对角色的旁观而更加贴近观众。梅兰芳体系,基本上就是指中国传统戏曲。对中国戏曲来说,演员完全承认观众的存在,他的目的就是表演给观众看,有时甚至是直接和观众的对话,让观众可以完全抽离剧情外来欣赏戏剧。中国戏曲没有西方戏剧真实的布景,而是充满了暗示与想像,人物表现不是自然形态,而是“程式化”风格化的。

大致上说,在我国,斯坦尼在表演中(影视剧和主流的话剧表演中)还是占主导地位,尤其他是所谓“学院派”的主要表现手段。这一点对话剧来说有历史因素,对影视剧来说更好理解,和影视作品本身的性质、观众的欣赏方式有关。关于“间离”,有个朋友讲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人艺的实验话剧《非常麻将》在XX剧场上演,有句台词本来应该是“不是说你从大兴来一车西瓜来卖就行了”,结果某一场演出里演员吴刚来了句“不是说你从大兴来一车西瓜到这XX剧场门口来卖就行了”,大家爆笑。很明显,当时吴刚跳出了戏外明白自己是在表演。遗憾的是我去看的那一场并没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中规中矩的正常台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的时代需要笑声(2)

在《武林外传》中用了非常多间离的手段,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间离的手法表现出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无厘头”。我大概看了一点尚敬导演其他的戏,《都市男女》里几乎没有使用这种间离,《健康快车》里有,但不多,主要是讲述一些卫生保健常识的时候就面向观众。

《武林外传》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假扮阴曹地府审包大仁之后,大家突然从戏中表演的状态转到戏外自然的状态。秀才说“干吗每次开工都这么晚啊”,掌柜的叫“灭火器”,老白说“熏死我了”,然后镜头转向工作人员包括导演,记录了这场戏结束剧组收工的一个真实片段。这就是典型的间离,用得很妙。另外像大嘴初次在同福客栈见到蕙兰,镜头切换,变成了两人在舞台背景下的双人舞;老白湘玉吵架,突然冒出一句“别吵着孩子”,与剧情无关,完全是生活中或者一般影视作品中夫妻吵架常会说的话;老白给大家讲盗圣的故事,然后模仿刘德华来了那么一段《忘情水》,加上一句粤语的“多谢”,之后又很自然地重回剧情之中。这些都是所谓间离效果,演员要在不同的情境下跳进跳出,类似手法在整部戏里用得非常多,大部分用得不错,但也有些地方有点过了,有生硬的感觉,或者类似手法用得频繁就比较“腻”。

《武林外传》中戏曲程式化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七舅老爷那一集,他第二次晕倒之后大家伸手呼唤,这种动作并不是日常生活里人们真正的表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呼唤。

前些时候我看到一个评论《京华烟云》的贴子里有人提到赵雅芝的表演就有“程式化”的感觉,而赵薇更多是“体验派”,想想觉得确实有道理。事实上戏曲的程式化在早期的电影中比较常见,因为那个时代的电影从戏曲中借鉴了很多东西,包括表现方式,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很少用到。但是作为喜剧、情景喜剧,我觉得适当运用戏曲的程式化并不会令人觉得做作,反而会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特别是幽默的效果。

我们的时代需要笑声

一部奇怪的戏,里面充斥了各式各样的暗号。王朔、周星星、小虎队、六人行、娱记、游戏、莎士比亚以及琼瑶,包括古怪的人名地名,太多亲切熟悉的过往扑面而来,让我不由得会心而笑。幻想过的刀光剑影,曾经的莽撞少年,如今终于可以笑着流泪,这便是我们的江湖。

看到也有很多人说《武林外传》格调不高俗得掉渣。俗,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部戏,轻松,让人可以开怀一笑,还不够吗?我已经很多年不愿看悲剧,尤其受不了那些苦情戏,生活里本来已经很多苦痛,在我可以控制的虚拟世界里,为什么不轻松地甚至放肆地开心一下呢?在现实的江湖里,简简单单为所欲为地高兴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

尚敬导演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我们的时代需要笑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