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农历九月养生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地有二十四节气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关注太阳,知道它什么时候勤奋快跑,什么时候悠闲漫步,因此能够预算到节气真正开始的准确时间。地有二十四节气,主要指每个节气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这种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产和生活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影响。了解一些节气的基本知识,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顺应自然规律保养身体,合理安排劳动和生活,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的“阳历”——二十四节气

中国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历,既有月亮周期也有太阳周期。西方很多国家使用太阳周期的阳历,因此,中国的历法可以说是既与国际接轨,又保留自己的特色,阴阳互补。中国完全按照太阳周期计时方法的,那就是二十四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发源于古代中国,长期与中国古代历法相伴相随,现代的日历印刷,二十四节气都是同农历编制在一起。中国古代历法是一种很具有包容性的阴阳历,二十四节气又可称为中国式阳历。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的黄经位置确定的。太阳黄经0度正好是日夜平分,又是春季,“春分”就成为这个节气的命名。此后每过15度就是下一个节气,24个节分点与太阳回归年重合。

已经有了通用性的历法,为什么中国会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呢?我们知道,无论是太阳历法还是月亮历法,都有一定的计算差值,比如公历的2月就有1天的差异,有时28天,有时29天。农历也会周期性出现闰月,以此调适与太阳周期阳历的关系。可见各种历法难以尽善尽美。对于完全依赖自然气候的早期农耕生产来说,人误天一时,后果会是天误人一年,当年的损失就要到来年弥补了。经过长期的实践,古人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发现了节气的规律,能够有效指导农时;因此,节气在早期农牧经济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了解一些节气的知识,会对季节气候现象有更具体的认识,对于合理安排衣食住行、养生保健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十四节气正解——十二节气、十二中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实用性计时方法,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多方面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几乎成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的表现。早期的二十四节气,严格说来是十二节气,简称为节;和十二中气,简称为气。一节一气,两两成对,交替出现。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在公历年中的时序如下:

1月:小寒(节气),黄经285度;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2月:立春(节气),黄经315度;雨水(中气),黄经330度;

3月:惊蛰(节气),黄经345度;春分(中气),黄经0度;

4月:清明(节气),黄经15度;谷雨(中气),黄经30度;

5月:立夏(节气),黄经45度;小满(中气),黄经60度;

6月:芒种(节气),黄经75度;夏至(中气),黄经90度;

7月:小暑(节气),黄经105度;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8月:立秋(节气),黄经135度;处暑(中气),黄经150度;

9月:白露(节气),黄经165度;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寒露(节气),黄经195度;霜降(中气),黄经210度;

11月:立冬(节气),黄经225度;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大雪(节气),黄经255度;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农历与阴阳(1)

你应该知道的阴阳学说

《周易》,这本千古奇书,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形象大使”,《周易》太极图最深刻而丰富的含义就是阴阳学说。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是这么解释太极图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学说是首创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思想方法,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学。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既表示实体,如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也表示事物的属性,如刚为阳,柔为阴,热为阳,凉为阴;还表示心理情感,如喜为阳,悲为阴,兴奋为阳,沉静为阴;也可以表示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及其转换演变过程,如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一年之中由冬向夏是阴消阳长,由夏向冬是阳消阴长,夏至为至阳,冬至为至阴,期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总之,世间一切事物;其属性皆可以归为阴阳。阴阳学说形成于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还非常有限,能借助的工具、手段、方法也非常有限,在既没有分子学也没有细胞学的古代,先贤们能把一切事物抽象为阴、阳,也让今人无法不感叹古人思想的力量。

感叹之余,不妨做一个假设:在人类认知视野已经可以上天入地,视线可以进入到纳米的今天,能否找到一种可以替代阴、阳的抽象概念来描述纷繁的世界呢?对立统一之说无法表现阴、阳的彼此消长;矛盾之说无法表现阴、阳的合二为一。总之,自阴阳学说问世以来,能完全包容而替代阴、阳的抽象概念还未见报道。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是二进制的始创者。他认为二进制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表达方式,用0和1这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任意数。他很早就从好朋友鲍威特寄给他的拉丁文译本《易经》中读到了阴阳和八卦,认为中国的阴阳思想和八卦运算与数学二进制有相通之处。二进制的0和1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它们的表意完全不同,但具有强大的组合功能,二者结合可以表现任意数字。信息技术正是利用这一点,采取通电和断电来表示1和0,实现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阴阳的概念和八卦的符号类似于二进制的两个符号,也是对立统一的概念,具有强大的组合功能,通过不同的组合实现丰富的表意。既然电脑已经让我们信服,二进制可以把复杂的社会信息数字化,让我们越洋对话领略“天涯若比邻”的开怀,享用网络购物“芝麻开门”的惬意,得到远程医疗求教于名家的方便,还可以弹指一挥间管理自己的网络家园和虚拟社区,甚至养猫、养狗这些充满情趣的事情,都能在电脑上体验,还有互联网上的演播厅,歌喉、舞姿都可以尽情展示,而且,今天的互联网,正在向未来的物联网“进化”,未来的生活,也许是全面信息化的。二进制的神奇应该让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世间万事万物,是可以高度抽象为阴、阳对立统一的。始创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为一种哲理方法,历经数千年时空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只要我们用平和理性的心态来正确认识它,就能给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以有益的启示。

农历与阴阳(2)

农历与阴阳

农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与阴阳学说有不可割裂的渊源。先民时期,从生产能力到思想文化都在萌发阶段,最具有普适意义的事物首推日、月。日月交替伴随事物的形态和属性变化,植物的生长与衰亡、动物的生殖与休眠,莫不与日月交替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阴、阳成为古人探究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敲门砖。农历是古人观察天象所得,阴阳学说也在同期孕育,二者具有一种文化血脉的相互渗透,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必然体现在历法等其他学科体系之中。

首先农历采取的阴阳合历,就充分体现了阴阳互补的整体观。农历的时令变化,都蕴涵着岁月的阴阳消长及其对生物节律的影响,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入土(冬眠)”,甚至古代民间一些节令习俗,都能透射这种阴阳消长的消息。冬至是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一天白昼最短,为至阴。从冬至的第二天开始,进入“数九寒冬”,同时因为阴达到极值而开始转向阳的萌生。流传在黄河中下游的数九民谣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歌谣中一九二九天气冷得手不愿意拿出来了,三九四九河道结冰可以走人,五九六九春回柳绿,七九河水解冻,*去南方过冬的大雁回来了,第九个九,就开始忙春耕了。

进入数九天,古代文人有各种诗文雅趣来消寒,但一般是男士所为。不过女士也不甘寂寞,创造了有特色的消寒方式。明代就流传过一种女性专用的“晓妆染梅”消寒方法,具体做法是:“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明代有文人专门写诗描述这种雅趣:“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进入数九天以后,用女性的胭脂每天涂抹一瓣寒梅,使得难耐的寒意变成了富有憧憬的诗意,九九过后就是满目鲜艳的春花了,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女性的春妆也一定更加俏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对日月流逝中生态过程的体味别致与匠心,对生态哲理的把握本真而贴切。

在生活经验积累中,人们总结出在农历的一些特殊日子有利于生活保健的习俗,如农历三月三,南方时兴吃荠菜煮鸡蛋。荠菜又名护生草,药用价值很高,农历三月初为最佳采收期。农历五月五,南方进入暖湿气候,各种害虫开始活跃繁殖,民间有炮制雄黄酒驱虫辟邪的习俗。由此可见,农历作为一种计时方法,由于蕴涵了阴阳消长的生物节律,同时还具有很实用的生活指导意义。

法于阴阳——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说了这么多关于阴阳学说的话题,想必您已经明了阴阳学说不是虚幻玄秘,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人类依赖于客观环境而生存,并不断发现和总结适应客观环境达到自利的方法。古代先贤为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出这个法则的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太医岐伯。中医学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岐伯与黄帝对话方式写成的。黄帝向岐伯询问:“我听说上古的人,寿命都能过100岁,还行动不迟缓。现在的人,只有人家百岁年龄的一半,行动和劳作能力就都衰退了。这是世道不同了,还是人在退化呢?”(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段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从统计数据趋势分析,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在延长的,从1949年到现在,社会平均寿命几乎翻番。为什么古代会相反?也许这段话为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不排除应用夸张手法。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上古时代医疗水平非常有限,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只有强健者能获得较高的寿命,其他相对体弱的遭受自然淘汰了。于是后人能看到的前辈,都是高寿体健之人。不论前提属于什么情况,黄帝的本意是传播后面要说的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知道者”,是那些知晓道理法则的人。“法于阴阳”指效法阴阳之道。从外部环境来说,要遵循阴阳交替的自然规律,顺时而为,顺势而为。比方说,过于熬夜的人,颠倒阴阳,很容易导致生理机能失常,表现为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眼睑浮肿、皮肤干涩、发质枯燥、易发口疮等等。民间流行的冬令进补是符合阴阳之道的。冬至以后,天道从至阴向阳转换,阳气开始孕育生发,进食助阳的温补之品,符合大自然的生物节律,也是为春天的蓬勃生机积蓄能量。自然界很多生物现象都是为了顺应天地阴阳以保持物种的繁衍。如候鸟的迁徙,就是最明显的趋利避害。蛇冬眠也是同样的道理。秋天植物凋零,蛇不容易伪装自己,能捕获到的食物逐渐减少,自己反倒容易成为鹰的猎物,冬眠就成为蛇类明智的选择。当然,蛇冬眠主要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蛇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深秋气候使它们感觉到冬天临近的信息,它们就会成群钻入洞穴,选择冬眠的方式利用地暖来保护自己。也有人根据阴阳学说分析,蛇属于阴性体质,在气候为阴的秋冬季节,蛇以冬眠方式减少体能消耗,避免身体阴阳失衡。这一解说,却也符合时令养生的原则——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农历与阴阳(3)

阴阳平衡——养生之本

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能和谐有序的根本原因。自然界如此,人体也一样。如果气候反常,就会扰乱四季阴阳消长的固有规律,造成天气和植物生长的异常,很多民谚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一道理。如“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春雷发生得太早,表示高空湿度和温度出现异常,预示后面有较长时间阴雨。“伏天不热,五谷不结”,三伏天光照不足,气温偏低,会使稻谷灌浆不饱满,没有收成。与天地自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道。人体失去阴阳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态和不适。比如心阳过亢,容易兴奋失眠,即使睡觉也很不踏实,睡醒还像没有休息似的觉得疲劳。肝阳上亢,会急躁易怒,并发生头、目涨痛。这些紊乱持续时间长的话,容易诱发其他病症,如高血压。明白了健康需要阴阳平衡的道理,新的麻烦来了。一般人没专门研究过人体阴阳,怎么知道自己身体的阴阳,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呢?对了,这正是农历养生的道理所在!古代阴阳学说是一种哲理,不像现代自然科学,一是一,二是二,张三绝非李四,萝卜不会认作白菜。阴阳则是相对的、对立统一彼此依存的。相对于两性来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就自己个体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身体同一部位而言,功能属阳(动态),实体属阴(静态)。仅此可见,阴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参照系不同而改变,或者说其所处环境的相对性决定事物的阴阳属性。其次,阴阳是相互包容彼此依存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医学理论就有“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与历法中的阴阳观念是一致的。比如清代王之瀚《冬九九》诗“一九冬至一阳生”,唐代白居易《思归》诗“夏至一阴生”,宋代张耒《夏至》诗“微阴生九原”等等,都表达了阴阳转化的自然规律。因此,借助农历节令,根据节气、物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实质上就是遵从阴阳之道,无须一定要像专业学者一样去深究阴阳,分出个究竟来。

一般来说,怕热贪凉,性情急躁,面红舌红,好走动,喜交往,属于热性体质,归于阳类,饮食起居应该避免热燥,以免“火上浇油”。寒性体质的人,喜温畏冷,安静沉稳,面色偏黄,舌色偏白,喜欢独处,体质属阴,这类体质的人,适合温补扶阳,起居要注意避风寒。中年人容易发生皮肤色斑,祛斑的各种经验方很多,但并不是人人见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把握好阴阳平衡。比如有人说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可以有消斑作用,但寒凉体质偏于阳虚的人则不宜,过于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