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呼吁改革兵制
兵役制度是关系军事近代化程度高低的一项重要制度,绿营八旗以世兵为主,湘军营勇则招募而来,清朝的世兵制和募兵制都带有明显的传统色彩,与近代军事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李鸿章对清朝军事制度的诸多弊端具有一定的认识,他深感旧的武装力量结构极不合理,绿营八旗毫无战斗力,却仍然保留,新兴的勇营防军担负着国防重任,却时募时裁,极不稳定,国家既要养兵又要募勇,政府筹饷艰巨,官兵待遇低,兵未养好勇亦不甚可靠。因此,他一度提出要改易兵制,建立近代水师。
1864年李鸿章多次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建议:“惟鸿章所深虑者,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目于衡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然后绿营可恃。海口各项艇船师船概行屏逐,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李鸿章改革军事的主张,是从抵御外侮出发的,他的改革主张,击中了绿营的弊端,他希望通过专精火器,设厂制造兵船,发展水师,使绿营踏上近代化之路,然而当时的清廷正全力恢复旧制,对李之建议未予接受。
到了19世纪70年代,欧洲列强及东方的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边疆出现了新的危机,李鸿章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中国应改革军制。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外关系紧张,李鸿章乘机建议改革军制,他说:“战守天具不可以和,允为古今御侮长策,平日不求武备,临事能无张皇,中国旗绿营兵及向用军器不足以制发捻,自为外人所轻。日本海隅小邦,与西国通商甫数年,水陆兵制与枪炮利器事事募仿泰西,且严禁天主教、鸦片烟。强邻四逼,而不极时奋发,其何能支!”1872年,有人主张裁撤福州船政局,李鸿章表示坚决反对,并建议“裁撤各省内外红单拖缯艇船,而配以自造兵轮船,即以艇船修造养兵之费,抵给轮船月费”,逐渐发展近代水师,在1874年的海防讨论中,李鸿章积极主张建立近代化的海军,“谁有优势的海军,就能控制国际局势”。他从近代列强的炮舰政策,以及后来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都在沿海进行,证明了拥有一支近代化的水师,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建立近代化海军的同时要整顿陆军。“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用旗绿弓箭刀矛抬鸟枪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凡绿营额兵,疲弱勇营,酌加裁减,其饷即加新练之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7)
李鸿章再三呼吁改革兵制,表明了他是中国近代化军事改革的倡导者,他虽然提出了改革兵制的主张,但并未提出彻底废除旧兵而仅仅要求进行有限的修补,“尽汰疲弱,厚给粮饷”,“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实际执行的结果是,部分绿营八旗名义上变成了练军,而练军在根本上并未脱离绿营八旗旧制,1874年也承认练兵“亦不可信”,此后仍未见其彻底废止绿营八旗的主张。
2。 更新清军装备,推进淮军近代化
通常,衡量一个军队的优劣,主要看其战斗力的强弱,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基本因素有二:一是武器装备;二是掌握武器装备的人。武器装备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淮军建军后战斗力大幅提高所依恃的就是武器装备的更新。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不久,通过与洋枪队和在沪洋人的接触,很快就认识到中国旧式冷热兵器的不足和洋枪洋炮的威力,产生了改进清军装备的想法。他说:洋兵“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因此,“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坚意要学洋人”。李鸿章亲自主持淮军装备的改良工作,淮军最初的武器装备除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外就是清军传统的鸟枪、抬枪和劈山炮。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之后,“未一年,尽改旧制,更仿夷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62年7月,李鸿章首先将其亲兵营,即韩正国所统亲兵二营改为洋枪队,并在8月的七宝街、北新泾之战中获大胜。自此以后,他更坚定了更新装备提高战斗力的决心。同年9月,李鸿章着手开始营制的改编,将各营之鸟枪队改为洋枪队,每哨添劈山炮2队,改编后的淮军装备为:每营计有洋枪28队,洋枪每人一杆,每队除伙勇外,11人持有洋枪,加上各哨哨官护勇计20人,合计全营共有洋枪328杆,洋枪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此外,每哨编2队劈山炮队,全营共有劈山炮队10队,每队有炮4尊,全营共有劈山炮40尊,炮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这一改革使淮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临阵时一营可抵两营之用”。随着淮军装备的更换,它成为了当时中国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担负了保卫京畿的重要任务。
1863年初,淮军开始设立炮队,最早设炮队的是李鸿章的亲兵营,即张遇春的春字营。当时的洋炮队,仅有兵员200余人,这是淮军成立正式炮队以专门营伍之始,亦是中国炮兵制度的发轫。是年3月,李鸿章向曾国藩报告:“西洋炸炮,重者数万数千斤,轻者数百数十斤,战守工具,天下无敌。鸿章现雇洋人数名,分给各营教习,又募外国匠人由香港购办造炮器具,丁雨生即来监工。又托法、英提督各代购大炮数尊自本国寄来,大约年底渐集事。”到6月间淮军进攻苏州之时,刘铭传部、程学启部也都设立了专门的炸炮队。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1877年李鸿章在组建开花炮队的基础上,又添置了最新式的德国克虏伯后膛钢炮114尊,并仿德国炮营之制,成立了新式炮队19营。这时的淮军炮营,已成为可以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炮兵部队,由于淮军武器装备的精良,使之成为清廷最为倚重的一支军队,李鸿章曾十分得意地夸耀:“敝军枪炮最多而精”,“是以所向披靡”。正是由于淮军的这种特殊地位,对当时和以后的军队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早在1864年3月,清廷即派八旗京营火器40人赴上海,“交李鸿章差委,专令学习炸炮、炸弹及各种军火机器”,开始进行改变经制兵装备落后状况的尝试。随着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直隶练军的装备也仿效淮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北洋新军的编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淮军装备更新的经验教训,其中一些军队更是在原来淮军的基础上编成的,所以可以说,淮军是清代由落后的经制军过渡到完全近代化的新军的重要环节,李鸿章率先进行的装备更新,不仅开了清代军队改革的先河,而且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3。 积极缔造北洋海军
19世纪70年代,欧洲列强及日本从海道不断地侵略中国。特别是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引起了清政府对海防的重视,遂决定创建海军,开始近代化军队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8)
首倡海防的是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在禁烟期间,曾改装过一艘英制商船作为炮舰;魏源主张购舰备炮,筹办海防,曾国藩也曾拟筹建近代水师,但真正系统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却是李鸿章和丁日昌。
1867年12月31日,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在附呈江苏布政使丁日昌《创建轮船水师条款》中,正式提出“创建轮船水师,分为三阃”。李鸿章代丁日昌奏道:“自海氛构衅,中国水师无能御敌,是不独师船不及轮船、夹板,即沿海炮台,亦于无所用,沿海兵制,亦散而无统,是以洋人游弋海上,厚集其势,由一路伺隙进,而中国必须处处设防,不能互为接应,正犯兵家备多力少之忌,此其所以不胜也。”主张在中国近海设北洋、中洋、南洋三师:“无事则出洋梭巡,以习劳苦,以娴港汊,以捕海盗;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如常山蛇首尾交至,则藩篱之事成……”丁日昌、李鸿章设“三洋”水师的意见,未被清廷重视,直到1874年日本以“铁甲船”兵据台湾,清政府才重议此事。
1874年12月10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奏道:“自奉天至广东,沿海袤延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无甚碍。”
在李鸿章等人的呼吁下,清政府终于决定委李鸿章筹办北洋海防,筹建北洋水师。李鸿章奉命后立即向英、法购买炮船、快船、铁甲舰等,设立各级海军学校培养人才,聘请洋员教练官兵,筹建海军基地。为了加快中国海军建设,李鸿章建议清政府成立海军部统筹海军建设,“鄙见外患如此其亟,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由钧署(总理衙门)兼辖,暂可不必另建衙门,凡有兴革损益,筹饷用人,诸事悉听尊处主持。”此建议反映了李鸿章建立近代海军的急切心理。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建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李鸿章充当会办大臣。此后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干扰,大力开展北洋海军建设,终于在1888年建成,有战船、守船、练船、运船队,共计军舰25艘,至此,清政府终有了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李鸿章用洋炮洋舰洋教练造就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功不可没,海军衙门的成立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军制变革主张。
4。 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他提出两种途径:一是派大员出洋学习,或入院校,或入工厂和部队受训深造;二是国内办学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并以此作为新型军队人才的主要来源。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入手。他提出要培养和选拔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和作战能力之人来充实清军军官队伍。他曾明确指出,腐败怯懦的绿营将官不能胜任近代军事,他要求打破清朝的祖制成规,用新的标准来衡量选拔军事人才。他认为新型军事人才的最理想标准是“道贯中西”,既懂中国礼法,又掌握西方军事技术、操法和战法。然而传统的八股取士无法招纳此种人才。1880年他“参酌西国成规”,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培养炮船、快船和铁甲舰“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炮位人员”。李鸿章创设天津水师学堂,“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贡献。1882年他又分设管轮学堂,专门培养轮机人员。1889年李鸿章又奏请添设威海水师学堂。中法战争以后,李鸿章在加紧海防建设过程中,为提高淮军素质,于1885年创办天津武备学堂,由淮军及北洋各军中选调百余名及文员愿意习武者,入堂学习“西洋行军新法”,聘请德国军官李宝、崔发禄等充当教习,肄业一年期满,“于西洋后膛各种枪炮、土本营垒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各法,必能通晓”。李鸿章还计划建立“武备书院”,培养将才,“可备国家干城御侮之用”。由于经费不足,武备书院未能建立,可天津武备学堂却培养出一批通晓西方“行军制胜之方”的军事干部,为20世纪初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提供了一批人才,北洋新军将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怀芝、李纯、田中玉、雷震春等都是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9)
5。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更新清军装备,推进淮军近代化,首先需要解决新式装备的来源。李鸿章主张两条腿走路,购买与自制相结合。他认为,在中国军事工业还未建立起来,或规模不大,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军火市场,以加快更新速度,并借以刺激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时他又提出,购买不足以自主,“购器甚难,得其用而昧其体,终属挟持工具”,只有自造才能使“官弁匠役相互学习,久而愈精”,并真正达到“师其所能,夺其所恃”的目的。为此,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隶属淮军系统的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淮军不断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
此外,李鸿章还注意到了交通、通信工具与军事的关系,大力发展了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中国军事近代化服务。李鸿章懂得发展军事工业、铁路和通信事业与建立近代海军,新式陆军的关系,为军事近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总之,李鸿章的军事改革活动,在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李鸿章倡导改良装备和教育训练,给19世纪60年代中国军事所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装备,训练的变化也不可能有甲午战争后新的军事制度和思想的出现,然而他没能往前一步,使中国的军事改革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近代化的良好时机。
(五) 李二儿原来不二儿呀——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在大清国摇摇欲坠之际,李鸿章如同一个裱糊匠,竭尽全力东补西糊,虽一时弄个里烂而外光,但是一旦遇上暴风骤雨,也是束手无策。后人,也恰恰从这个角度,或认为李鸿章是个大卖国贼,每逢中国与外国战败,都是由他主持和局,赔款割地道歉;有人说李鸿章是一个无奈的爱国者,面对晚清帝国落日的加速沉没,他眼睁睁地看着它坍塌却无能为力。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李鸿章,有一点却是哪一派观点都不得不承认的。这就是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
今天,我就讲讲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
李鸿章家乡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父亲名叫李文安,用现在的话来说,李文安是一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父亲。李文安有儿子6个,这6个儿子做官的,都是总督一级的大官;经商的,都是富甲天下可以上福布斯排行榜的人。
李鸿章排行老二,15岁就让他父亲领着到北京,拜曾国藩为老师,1847年,年仅24岁的李鸿章就考中进士。
1853年,他和老师曾国藩一样,也在家乡安徽办团练,准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2年元宵节刚过,李鸿章率领他的淮军4个营到安庆见老师曾国藩,当即让急需兵力的曾国藩乐得合不上嘴。曾国藩决定再从自己的湘军中拨一批人马,并入李鸿章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