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灭虢之战(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公元前 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 (今山西平陆境) ,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三年后,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6: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齐桓公死后,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国不自量力欲代齐称霸。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滕三国出兵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急忙从郑撤军回国迎战楚军。十一月初一,两军到达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两岸。宋军在北岸已布成阵势,且有天然水障。楚军恃强进攻,当其正在渡河时,协助宋襄公指挥的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对楚军发起进攻。宋襄公却认为: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拒绝了公孙固半渡而击的建议。在楚军渡过河之后,尚未列成阵,正处于混乱之际,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下令攻击。襄公认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这一古训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又拒绝了公孙固的建议。直到楚军列好阵势,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亦受重伤,不久死去。
7: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
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了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采纳了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其观望态度,站在晋国一边,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8:崤之战(公元前 628年)
秦国欲霸中原,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9:邲之战(公元前 597)
楚庄王继位后,国势日强,欲霸中原,与晋斗争日益激烈。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公元前 597年六月,楚庄王率军攻破郑都新郑(今属河南),郑降楚。当楚围郑时,晋景公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行至黄河边。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闻郑已降楚,即欲回师,但中军副将先彀(湖)怕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拒不从命,自率中军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属亡师”之罪,被迫命令全军尽渡。进至邮地 (令河南荣阳东北)扎营。楚军进至逯(盐,今郑州北) ,得知晋军渡河来攻,庄王及孙叔敖考虑到此行目的已经达到,无意与晋决战,遂率军南撤。后来伍参又向庄王进言:我们是大国之君,避战于晋臣,是国家的耻辱。庄王听后,下令停止撤退,决心击败晋军,以坚定郑国附楚之心。楚庄王叫郑国派人出使晋营劝战,以加深晋军内部矛盾。果然,晋军战和两派意见尖锐对立,相持不下,荀林父无所适从。为麻痹晋军,庄王两次派人至晋营求和,以懈其备。荀林父因将不听命,本无胜利把握,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战斗准备,并和楚使约定盟期,以图尽快班师。楚庄王见时机成熟,为激怒晋军主战将领,故意派人冲击晋营。荀林父仍无动于衷,一心与楚订盟,并接受魏绮(奇)、赵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营约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战。晋上军主将士会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军,遂在敖山下设伏,以防事变。魏绮前往楚营被逐,赵旃又率军冲入楚营, 楚庄王立即率 30乘兵车追逐赵旃。孙叔敖误以为庄王陷入晋军,遂率三军攻击前进。荀林父正待楚使前来订盟,忽闻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急令全军后撤。楚军发动全面进攻,晋军完全失去指挥,死伤惨重,只有晋上军设伏未动,得以保全,从容撤退。楚军胜利进驻呦地,不久凯旋回国。经此一战,楚代晋取得中原霸权。
10:鞍之战 (公元前 591年)
邲之战后,晋国霸业衰落,景公继位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愤图强,想争取与楚国通好的齐国背楚从晋,但齐顷公见晋国打不过楚国,自己又是个大国,对晋使臣克极不礼貌。公元前 591年,晋、卫联合攻齐,迫齐与晋结盟。齐、鲁因边界纠纷结成世仇。十八年,齐又背叛晋国并联合楚国进攻与晋结盟的鲁国,还打败了助鲁的卫国军队。晋国见联齐不成,遂应鲁、卫要求,派邹克率兵车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齐。齐顷公闻讯东撤,晋、鲁、卫联军尾追至糜笄(机)山下。六月十七日,两军列阵于鞍(今济南西北)。齐顷公求胜心切,自恃齐军勇猛,蔑视晋军,马不披甲,领兵冲向晋军。激战中,晋军主帅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营。驾车的驭者解张虽也负伤,仍坚持一手驾车一手代郁克击鼓指挥,并与车右郑丘缓协同,鼓舞晋军奋勇拼杀,终于大败齐军。齐顷公引残兵而逃,联军一直尾追至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迫齐割地求和,与晋结盟。
11:鄢陵之战
公元前 579年晋、楚议和但都无诚意。公元前576年,楚国进攻位于中原要冲的郑、卫,迫郑叛晋从楚。次年,晋厉公决心重振霸业,率兵伐郑。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军及戎兵救郑。两军战于郑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共王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军队到达之前,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于是挑选一个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雾掩护楚军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车机动,处境十分不利。晋厉公想,援军到来尚需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料,便积极采纳了将士之谋:在营内布阵,并立即着手改善条件,下令将营内井、灶填平,扩大了空间,就地将上、中、下、新四军排列成阵,这样既解决了出营布阵的困难,又可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楚共王登车观察晋军阵势,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责(奔)皇的陪同下,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中于中军的情况,厉公采纳苗责皇建议:分晋军精锐加强两翼,先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集中力量围歼其中军。晋军先发制人,开营发起进攻,沿泥沼两侧前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率领王族亲兵兵车及中军攻击晋厉公,被晋大夫魏铮射中左目而被迫后退,故未能及时支援两翼。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晋军趁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右军及郑兵最先不支退却,从而影响了中、左军,楚军阵势大乱,伤亡惨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晋军亦停止进攻。经此一仗,楚军虽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积极修整兵器,补充兵源,准备来日再战。楚共王召集主帅子反商量应敌之策,子反却因醉酒无法议事及指挥作战,自料难以取胜,遂率军回师。
12:鸡父之战
春秋后期,吴与楚争霸江淮。公元前 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发兵进攻楚地州来(今安徽风台)。该地是吴国从陆路西进的必经之地,曾两次落入吴手,复为楚据。楚平王见吴兵再次来攻,派司马伟越率领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往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不幸途中病故。伟越率军撤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 )。此时,吴军已移师钟离设防待机。吴王见楚军势大,对是否再进迟疑不决。公子光认为,敌虽众而心不齐,主帅新丧,伟越威信不高,号令不行,只要分师先破弱敌,定能以奇制胜。吴王采纳其建议,继续挥师前进并选择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伟越仓促应战,把六国军队放在前面以掩护后边的楚军。吴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诱敌,先攻胡、沈、陈三国军队,结果诱兵一触即溃,胡、沈、陈三国军队紧迫不舍,争抢俘兵,阵势大乱。吴军主力乘机出击,俘胡、沈国君及陈大夫 聂,随后又释放胡、沈军的俘虏,让他们逃奔许、蔡、顿军传呼“国君被杀”,吴军趁机随后呐喊冲击,三军震动,惊慌溃逃。楚军失去掩护,又未列阵,自知不敌而逃。吴军攻占州来。
13:柏举之战(公元前 515年)
春秋末期,吴国崛起,与楚长期争霸江淮。公元前 515年,吴国阖闾继位后,采取疲楚误楚方针,派一部兵力游击袭扰楚国边境,长达六年之久,使楚国疲于奔命,极大地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
14:姑苏之战(公元前494年)
公元前494年,吴、越在夫椒一战,越惨败求和,才未亡国。越王勾践在吴被扣作人质三年,受尽羞辱。回国后励精图治,积蓄国力,一心灭吴,史有“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对外结好齐、楚、晋等国,采取各种办法麻痹吴国,怂恿吴国北上中原争霸,用以消耗其国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秦之殇
由于前一章对秦国的事涉及很少,因为这个时候秦国的文化与中原其他诸侯相比较而言还是比较落后,尤其是“五雄”突起时代,秦穆公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有一个在秦国历史上不太光彩的大战——崤之战让秦国的实力大打折扣。我把淆之战称为“秦之殇”仔细研究一下。
自周平王东迁移来,周王室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共主,面对此起彼伏的战事,周王室刚开始还能从共主的角度进行协调,可是到了春秋中后期,连周王室宗主的拥立和废除都得听那些暴发户——盟主的号令。这种政治形势不利于秦国,政治中心的东迁,必然引来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文化落后的颓势还在延续,尤其要和东周王室交往还得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晋。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和争霸中原,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便想发动大战,挑战中原霸主——晋,在无法争得以蹇叔为代表的大臣们支持的情况,执意命令孟明视率军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新继任晋国国君的晋襄公虽然举国服丧,但为了维护霸业,维持晋在各诸侯国中形象,积极听从大臣的意见,下定决心打击秦军。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公元前627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随便灭了滑国后就班师还秦。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并俘虏了秦国的三员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崤之役最终以秦军主将被俘战士全歼而告终。但是崤谷之战却换来秦国战争的方向转变,自此,秦国发动的战争主要针对西戎,最后成为一方霸主,牢牢控制着西边的格局,争取了一个稳定的后方。总结崤山之战,一是秦国在战争的方向上无法取得一致,至于大臣们是怎样劝说秦穆公的,我们无法在典籍上寻到答案,但从秦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国统治集团也深受新兴贵族的控制,向东发展虽然是未来战争走向必然趋势,但对于土地贫瘠的秦国而言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取得一统天下的能力。这对战争最后的走向很重要。二是主帅孟明视轻视晋国的存在,要知道晋国虽然在举国服丧期,可是这个中原霸主对付秦国二十万人的军队还是有一定把握,在敌情不明的情况贸然率领大军进入崤山险地,更何况后来一位仅次于孙膑的军事家——庞涓在感觉到敌人存在的情况也是死在轻敌的铁蹄下。三是周边敌视政权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悍然发动远途奔袭战,即使战争取得胜利,那也是给别人做嫁衣。对于这样战争形势,我还是很看好诸葛孔明的战争决策:七擒七纵孟获,让这样一位在当地有很高政治背景的人来实现后方的稳定。崤之战在君主秦穆公和主将孟明视两个人的失误下,葬送秦人二十万,这也开始了秦国与晋国的仇视,甚至是对后来的三晋之一——魏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不过,《崤之战》出自《左传》这本以标榜礼治——鲁国历史为核心的典籍,杜撰的成分也很多,所以在里面还有周王室子孙的存在。其实,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就知道,周王室东迁以后,镐京就是一个被废弃的都城,而且还是秦国给打下来送给周平王的,而且周平王已经将他封给了秦国,怎么在秦国封地中还存在周王室成员,而且当时的情况是晋国强大,秦国软弱,在秦国没有能力保护王室子孙的情况下,即使有也只是周王室无关紧要的守灵人。或者很奏巧,?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