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月28日,德国出台的一项法律废除了《魏玛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自由的条款,那些对此做法持异议者则被纳粹实行了所谓的“保护性监禁”。事实上,这些集中营的存在为纳粹党卫队提供了一个强取豪夺、敲诈勒索的好机会,同时还可以趁机对他们的对手进行报复。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4)
重占莱茵地区
希特勒在上台后不到3年,就出兵占领了莱茵地区,他通过此举提高了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他对外实施强硬外交政策迈出的第一步。莱茵地区是一块方圆大约60公里的区域,东至莱茵河畔,包括科隆、杜塞尔多夫和波恩以及莱茵河西岸的所有区域。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莱茵地区从1918年开始属于不设防区,实行非军事化管理。同时,这也是《洛迦诺协定》所要求的。1936年3月7日,在代号为“冬日演习”的行动中,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开进莱茵地区。希特勒声称,法国与苏联签订的《苏法条约》违反了《洛迦诺协定》,因此,自己不遵守《凡尔赛和约》也就无可非议了。希特勒把赌注押在了利用法国和英国和平主义者的感情上。在撕毁《凡尔赛和约》后,为了安抚人心,消除各国的担心和疑虑,他与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签订了25年互不侵略条约,由英国和意大利提供担保。许多高级军事顾问都曾力劝希特勒不要深入莱茵地区,因为他们明白,在英国、比利时和法国的联合攻击下,德国国防军毫无胜算的把握。然而,这次冒险行动的成功使得希特勒更加确信向西扩张势力的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为德国军队争取战争准备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迫使对方进一步作出让步。
奥运会上的业绩
希特勒政府为了筹办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第十一届奥运会),划拨了相当于1 500万英镑的经费修建了9座运动场馆,其中包括一座豪华、宏伟的体育馆。在运动会的第一天,汉斯·沃尔克就为德国赢得了铅球项目的金牌,台下11万观众为此欢呼雀跃。而接下来,随着金牌频频被其他国家的选手夺得,希特勒也从美梦中猛然惊醒,懊恼地离开体育馆。然而,美国黑人选手杰西·欧文斯在田赛与径赛两个项目上赢得4枚金牌的完美表现,更是让希特勒大为光火。除了上述不快之外,本届奥运会的结果对于德国新政府无疑是一次胜利,因为选手们为德国赢得了总数最多的金牌。为此,列尼·瑞芬斯塔尔拍摄了一部曾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好评的反映本届奥运会的电影,她在电影中通过柏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间接地歌颂了德国安定、充满自信的社会局面。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下令实施与奥地利合并的“奥托行动”,加紧了扩张领土的步伐,纳粹国防军随即开进奥地利境内。德军的这次行动根据流亡比利时的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奥托·哈布斯堡的名字命名,表面上声称是为了防止其复辟政权,实际上是德军对于奥地利的武装入侵。在此过程中,纳粹德国得到了奥地利纳粹分子的协助,他们的领导人是律师出身的赛斯·英夸特。长期以来,他一直在给库尔特·冯·舒施尼格总理领导下的奥地利政府制造麻烦,并对其进行破坏。赛斯·英夸特是一个德奥合并的坚决支持者,与民族主义者联盟(包括奥德民族联盟)有着密切的交往。
1938年9月30日,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共同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将其境内的德语区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早在8月份,希特勒就曾调动军队并扬言要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借口说德国人在苏台德地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为此,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在希特勒的巨大压力下,他们开始转而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在慕尼黑,英法首脑一致表示可以接受希特勒在一份修正案中提出的要求。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使那些原以为英###接受德国挑战的纳粹将领们对他更为信服,也使他在德国军队中拥有了绝对的权威。与此同时,英国方面也通过这种做法为自己重整军备赢得了时间。
战争变脸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以后,英国、法国和波兰迫于它们所面临的共同威胁——纳粹德国,开始携起手来破解德国的埃尼格玛密码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快速机械加密系统,德军对于它的安全性能深信不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5)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作为交战一方的共和国政府向欧洲和苏联寻求支援,而作为另一方的佛朗哥将军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则得到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的支持。对于德国人、意大利人和苏联人而言,这场冲突为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实践机会,以检验他们的装甲战和空战理论。苏联政府向共和国政府提供了730辆-26型坦克以及一些使用美国“克里斯蒂”减震系统的系列坦克,德国人则向佛朗哥军队运去了 型坦克,意大利提供的是菲亚特公司生产的 33小型坦克。
1936年10月29日,苏联将军帕夫洛夫指挥着50辆坦克,与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队一道在埃斯基维亚斯发起一次装甲纵深突击行动。1937年3月,他再次在瓜达拉哈拉发起一次突击。然而,由于缺乏步兵支援和后勤补给,这两次突击行动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对此,许多评论家断定,坦克应当与步兵协同进攻,不能用来实施纵深突击。
在此期间,一个由..柯西金、..莫洛佐夫和..库切伦科领导的坦克设计小组开始着手设计一种可以取代系列快速坦克的中型坦克,将使用“克里斯蒂”减震系统、宽履带、斜角装甲和1门76毫米口径的大威力火炮。然而,没有人能够料到,这种被称为-34坦克的陆战武器彻底地改变了未来的装甲战局面。
在西班牙战场上,德国空军“秃鹰军团”充分认识到了空中力量的优点和缺陷。最野蛮的一次展示是4月26日对于巴斯克城镇格尔尼卡的袭击,9架飞机共投掷了7 950公斤的炸弹,对城镇外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后来,尽管人们对于轰炸所导致的具体伤亡数字争执不休(有人称死了100人,还有人说死了1 600人),但唯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整个城镇71%的建筑物毁于战火。通过格尔尼卡的轰炸可以看出,战术轰炸以及后来的战略轰炸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不但没有击中目标,反而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1939年3月,德国人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将性能优异的“斯科达”-35型坦克和 38型坦克尽收囊中。捷克政府曾经向瑞典、匈牙利、南斯拉夫、拉脱维亚甚至阿富汗和秘鲁等国出口过坦克。纳粹国防军缴获了大约300辆-35型坦克,将其更名为35型坦克,并以此组建了一个装甲师。此外,德国人还将性能更加优异的 38型坦克更名为38型坦克,并将其组建成至少2个装甲师。对于轻型的Ⅰ、Ⅱ型和中型的Ⅲ型以及少数的 Ⅳ型坦克而言,上述两款坦克为德军装甲师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们时代的和平”
1939年8月20日,希特勒发给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一封电报,在电报中声称,“鉴于正在急剧恶化的波兰局势”,建议与苏联签订和约。德国民众对于同“阴险且极具杀伤力”的苏联交往看法不一,有些人仅仅是感到意外而已,而另一些人的反应则比较强烈,他们对于这种立场上的突然转变表示震惊和不解。3天后,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长米维亚切斯拉夫·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紧接着,他们举行酒会,高举香槟庆祝条约的签订。在相关的一些照片中,斯大林面带微笑,手握着酒杯站在背景中。长期以来,俄国的社会主义者以及欧洲各地的“布尔什维克”追随者们始终是纳粹的终极敌人。如今,苏德之间居然签订友好条约,这种情况不仅令普通的纳粹党徒迷惑不解,也使一些保守的德国人不知所措。欧洲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包括那些还在西班牙为反抗法西斯主义而斗争的民众,对于这种情况似乎与1938年9月的英国人有着相同的感受。当时,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从慕尼黑返回英国,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他们将会享受“我们时代的和平”。
通过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人可以不必再像一战期间那样在战争中同时在两线作战,受到对手们的东西夹攻。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条约固然使纳粹分子感到震惊,更重要的是,它为同年9月德、苏两国侵略波兰铺平了道路。条约规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6)
1. 双方互不侵犯;
2. 如果一方与第三方发生冲突,另一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对第三方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德国与苏联均不得加入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地针对另一方的军事集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附带有一项秘密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波兰和波罗的海的利益范围划分:苏联要求得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立陶宛的北部边境为界。在波兰,苏联的势力范围将达到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通过这种残酷的战略实用主义,希特勒确保了自己在进攻波兰时不会遭到苏联的干预。但是,对波兰的攻击却最终招致了法国和英国对德宣战,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曾承诺过援助波兰。
根据1939年8月共同签署的一份旨在援助波兰的条约,英国在1939年9月3日11时对纳粹德国宣战,法国紧随其后于同日17时对德宣战。当天,英国民众将收音机调至广播电台的国内频段,收听首相的讲话。在讲话中,内维尔·张伯伦用平静的语气向公众宣布,英国政府曾要求德国从波兰撤军,“如今,德国政府对于我方的严正要求没有任何回应,我宣布大英帝国与德国之间进入战争状态!”在结束了广播讲话之后,张伯伦随即递交了辞呈。
根据所谓的“作战计划”,波兰军队采取“线式防御”,将大批部队和兵器以横宽配置的方式部署在边境线上,这种部署对于抵抗有着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德军机械化和装甲部队而言,简直是糟糕透顶。波兰指挥官们寄希望于驻扎在西面的英法联军能够对德军实施攻击,牵制敌军一部分兵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波兰军队的压力。在波兰平坦的麦田上,很难找到可以依托用来构筑防御工事的地形,但是像布楚拉河、纳雷夫河、布格河和维斯瓦河这样的河流却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
闪击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根据“白色计划”,兵分4路对波兰发动大规模进攻。波兰防线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部署在西部前线的波军与后方的联系被迅速切断。在短短4个星期内,费多尔·冯·博克将军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第3和第4集团军以及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将军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第8、第10和第14集团军就迅速击败了波兰军队。9月17日,苏联红军从波兰东部边境发起进攻,进一步加速了波兰的灭亡。9月27日,华沙沦陷。10月5日,华沙城内最后的抵抗也结束了。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均损失惨重:德军阵亡8 082人,27 278人负伤,5 029人失踪;波兰军队7万人阵亡,13万人受伤。
德军与苏军在布格河与马恰维克河交会处的波兰小镇布列斯特—利陶夫斯克碰面,双方因而得到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据一位战后接受采访的德军炮兵军士回忆:“苏联人的形象糟糕透了,我不得不说,他们的汽车、装甲车,甚至主战坦克都只是一堆涂满油的废铁。”
波兰人在作战中采用传统的防守观念,实施分层防御:配置在最前方的是埋伏在战壕和碉堡里的陆军,纵深部署的是负责提供火力掩护的炮兵,机动预备队则部署在后方,负责封堵可能出现的防线缺口,或者阻击突破防线的敌人。然而,德国人却以一种令盟国和中立国目瞪口呆的速度击败了波兰。当时,一个亲眼目击了这场战争的记者——尤金·哈达莫夫斯基——首次使用“闪电战”这一词汇,准确地表达出了他和大多数人的感受,而这个词汇作为描绘德军作战特点的专门军事术语一直沿用至今。1940年,哈达莫夫斯基在自己的笔下把这次军事行动称为“闪电袭击华沙”,此后正式有了“闪电战”这个词汇。纳粹宣传机构也立即行动起来,竭力吹嘘“闪电战”的潜能——这是一种全新的、富于魅力的作战模式,而对于他们的敌人来说却意味着一种极大的恐惧。
在随后几年里,闪电战成为德军赖以克敌制胜的法宝。借助于这种战术,纳粹德军突破重重防御,一路杀到莫斯科和开罗城下。要想进行这样一种闪击战,德军离不开火力强劲的坦克车辆、半履带式 251型装甲人员输送车、“梅塞施米特”-109型战斗机、“容克”-87型俯冲轰炸机等先进武器装备的有力支援,更离不开空地兵力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效率极高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也确保了部队的快速反应,从而夺取并掌握了作战主动权。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7)
实施闪击战战术的德军部队,在发动进攻时首先出动步兵,借助炮兵火力的掩护,从宽阔的正面发起进攻。通常情况下,这种正面进攻被认为是缺乏策略的表现,因为所面对的是敌人最强的防御阵线,但是,这种进攻方式却能够非常有效地牵制敌人的兵力。与此同时,德军将会选择一些敌军意想不到的突破点,进行一阵短暂但却猛烈的空袭和炮击后,撕开一个缺口,装甲部队随即趁虚而入,再次展开一连串的突击,最终击溃敌军防线。这些赖以打开局面的“突破点”通常是相对比较窄小的阵线,它们通常会在闪击战中遭受“痛击”。一旦突破口被打开,更多的坦克、装甲人员输送车、步兵卡车就会从突破口涌入,在侦查小组的带领下突入敌军纵深地带。这种闪电般的攻击速度能够让敌人的防线瞬间失去平衡,突入敌军内部的装甲部队进而向左右散开,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
在德军持续不断的猛烈空袭下,对手往往来不及转移人员和车辆。轰炸进而摧毁了通讯设施、指挥部和军需仓库。俯冲轰炸机为地面装甲部队充当了“空中炮兵”的角色,还可以协同装甲部队向前推进。紧接着,德军用火炮轰击包围圈里的敌军,出动传统步兵长驱直入,进一步收紧包围圈,最终全歼敌人。
此时此刻,英法两国政府就像观众一样,麻木不仁地看着德国运用闪击战术击溃波兰,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派出小股侦察部队刺探德国边境的情况。这一现象被称为“静坐战争”,一位美国议员甚至称其为“奇怪的战争”。
意大利受挫
法西斯意大利是德军对法战争胜利的受益者之一。在自封为“领袖”的本尼托·墨索里尼的统治下,意大利在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尽管它对于法国南部的进攻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是在战斗结束后,还是成功地掠夺了部分法国领土。
1940年9月13日,意大利从其北非殖民地利比亚向英国控制下的埃及发动进攻。起初,战斗进展非常缓慢。但是,在一次大胆而又猛烈的反击中,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军队在阿奇巴尔德·韦维尔将军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