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鹊:提出“六不治”原则,强调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
2。华佗:倡导外科手术,主张运动养生。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思想,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孙思邈:“大医精诚”,强调医德修养和对患者的关爱。
5。钱乙:注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用药上有独到见解。
6。刘完素:“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疾病。
7。张从正:“攻邪论”,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
8。李杲:“脾胃论”,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9。朱震亨:“相火论”,提倡滋阴降火。
10。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指导温热病的治疗。
11。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丰富了温病的诊治方法。
12。王清任:重视解剖,主张活血化瘀治疗疾病。
13。李时珍:对药物的考证严谨,注重实践和观察。
14。皇甫谧:针灸学方面的成就,强调经络穴位的作用。
15。葛洪:提倡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16。陶弘景:对本草学的整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1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18。王冰:对《素问》的整理和注释。
19。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和见解。
20。唐宗海:中西医汇通思想。
本草纲目部分
1。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2。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3。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4。当归:味甘、辛,性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5。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6。白术:味苦、甘,性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7。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8。熟地:味甘,性微温。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9。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10。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11。山药:味甘,性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12。枸杞: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3。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4。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5。连翘: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16。鱼腥草:味辛,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7。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18。大黄:味苦,性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19。芒硝:味咸、苦,性寒。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