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草原帝国 [法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由于阿兰人与东哥特人的降服,以及西哥特人的流亡,匈奴人成为从乌拉尔山到喀尔巴阡山之间所有大平原的主人。占领了喀尔巴阡山的瓦拉吉亚平原之后,他们紧接着又占领了匈牙利平原,将格比德人变成了他们的属民。在那里,他们将领地扩充到多瑙河的南岸(公元405年)。此时,他们分作三个游牧部落,由三个领袖(三个兄弟)统治着,分别是罗干思、孟卓克及韩克答儿。公元425年,他们同时在位。公元434年,孟卓克的两个儿子布列达与阿提拉成为统治者,但很快后者就把前者除掉了。

于是,阿提拉便开始了他的征服。公元441年,他向东罗马帝国宣战,渡过多瑙河,夺取了塞尔维亚的埃苏斯城,抢掠了菲力波波利,蹂躏了色雷斯,并抢劫了阿喀迪鄂波利。公元448年,东罗马帝国与阿提拉签定和约,割让给他从多瑙河到尼什高地的一块长方形土地(现在的贝尔格莱德与乞思朵洼之间)。

公元451年1~2月间,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率军出征高卢,在到达莱茵河北岸时与日耳曼人会合。渡过莱茵河之后,他进攻罗马帝国的高卢(当时由罗马贵族艾茨统治)。同年4月7日,他焚毁了梅斯,进而包围奥尔良。6月14日,由于艾茨所率领的罗马帝国军队和国王狄奥多里所率领的西哥特军队同时进行抵抗,该城被解围。在特罗耶以西的莫里亚库斯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中,阿提拉被罗马人与西哥特人挡了回去。这次战役(公元451年6月底)拯救了西方世界。

在这次失败后,阿提拉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多瑙河,并在那里渡过了冬天。第二年春季,他入侵意大利。在长时间围攻阿乞烈后,终于攻克该城,并进入城内进行破坏。夺取米兰和巴威亚后,阿提拉立即宣称要进军罗马。当时罗马的皇帝瓦伦丁三世已经逃走了。不过,阿提拉被罗马圣来奥大主教说服|Qī…shū…ωǎng|,没有向罗马推进。在接受罗马的贡物,并和凯撒的一个公主敬诺里亚结婚(公元452年7月6日)之后,阿提拉重新回到班诺尼亚,并于第二年去世。

哥特史学家约南德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凡的阿提拉形象,他是典型的匈奴人,身材短小,胸部宽阔,头大,眼睛小而深陷,鼻塌,面色暗淡,胡须了了无几;他发怒时很可怕,他把给别人带来的这种恐怖当作政治工具;他所使用的计谋与中国六朝时匈奴征服者所使用的几乎是一样的;他说话时总是将事实夸大,这种险恶的居心被用在了破坏活动(阿乞烈城被彻底夷为平地,自阿提拉走后再也没有把它重建起来)和集体屠杀中,主要目的是给对方一些教训。除此以外,约南德斯与普里司可斯把阿提拉描写成一个正直的审判官,他对仆人们十分优待,对被降服的人十分仁慈。他在奢侈的野蛮人中间过着简朴的生活,别人都在使用金质碗碟的时候,他却在用木制的器具。同一个史料提供给我们他的另一面,他很迷信,盲目地轻信萨满教,他的酒瘾会使典礼变成一幅醉鬼图。同时,他对待大臣与书记官,则有所顾虑,就像希腊人对待鄂尼格思,罗马人对待鄂烈思忒,日耳曼人对待埃德科一样。最令人惊奇的,这位游牧部落领袖的特征是常常选用灵活多变的政治策略,而不使用战争。就是在战争中,他也首先是一位指挥官而不是一员大将。另外,这个蛮族人在执法时显得有些刚愎自用,总能给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些特点与另外一位草原英雄成吉思汗有些相似。

阿提拉的帝国以突厥人为核心,同时包括散布于乌拉尔山与莱茵河之间的所有蛮族,如萨尔马特人、阿兰人、东哥特人、格比德人等。与成吉思汗的帝国一样,在蒙古大旗下的不仅仅是蒙古人,还有突厥人和通古斯人。阿提拉于公元453年过早地去世,这个混杂的帝国也就随之自行灭亡了。东哥特人与格比德人首先叛变,他们在班诺尼亚的一次大的战役中将匈奴人人击败,阿提拉的长子埃拉克在此次战役中被杀(公元454年)。

这时,匈奴人在阿提拉的儿子腾吉齐克的率领下又重新回到俄罗斯草原,而阿提拉的其他的儿子则来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将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埃讷克安置在多布鲁甲,另外两个儿子额木尼查尔与乌金都尔安置在麦西亚。而腾吉齐克又一次率领匈奴人在多瑙河下游攻击东罗马帝国,结果战败并被杀死。他的头颅被陈列在君士坦丁堡的马戏场里(公元468年)。

之后,残留下来的匈奴人部落分为两部分,生存于黑海以北的地方,库特里果尔匈奴游牧于亚速海以北,兀都果尔匈奴人则流浪于顿河入海口入附近。这两个匈奴人部落很快就变成了仇敌。他们之间的分裂是拜占廷运用外交手段在暗中进行挑拨引起的。公元545年左右,查士丁尼大帝曾鼓动兀都果尔的散的勒克王子去攻击敌库特里果尔的匈奴部落,库特里果尔人遭到散的勒克王的屠杀。但他们在国王匝别干统治的时候得到了复兴。公元558~559年冬季,匝别干和他的部落从冰上渡过多瑙河,出人意料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出现。但由于贝塞留将军拯救了首都,匝别干又重新回到顿河草原,在那里继续和散的勒克国王进行斗争。两个兄弟部落间的战争再次开始之后,一直难以和解。当第三个游牧部落,阿瓦尔人从亚洲到来的时候,这场战争还在进行着。阿瓦尔人把他们都击败后,全部占领了俄罗斯草原帝国。这次新的侵略引起了亚洲高原的几次革命,是突厥历史上的奇迹。

c

成吉思汗

12世纪的蒙古 (1)

由上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12世纪末期,亚洲已经形成了如下的版图:首先看中国,它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南宋王朝所统治,建都于杭州;北部被通古斯族女真人的金朝所占据,建都于北京。而在中国的西北部,即今天的鄂尔多斯及甘肃境内,盘踞着唐古忒人建立的西夏王国,他们同吐蕃人有着血缘关系。此时,突厥回纥人已经开化,并有着深厚的佛教与景教文化背景,他们生活在塔里木盆地东北从吐蕃到库车的地带。哈喇契丹人的帝国占据了伊塞克湖与楚河流域地区以及喀什噶尔,他们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却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花剌子模王国的疆域包括阿姆河地区以及今天伊朗的绝大部分国土,那里的苏丹是突厥人的后代,信仰伊斯兰教,崇尚阿拉伯-波斯文化。在穆斯林聚居区,阿拔思王朝的哈里发生活在今天的巴格达境内;艾育卜王朝的苏丹们则生活在今天的叙利亚与埃及境内,他们是库尔德人,崇尚阿拉伯文化;受伊朗文化影响极深的塞尔柱苏丹是突厥人的后裔,他们占据了今天的小亚细亚。

由此再往北是西伯利亚-蒙古边境,在阿尔泰山、杭爱山与肯特山一带戈壁北面的莽莽草原上,生活着成群的游牧部落,这些人是突厥、蒙古与通古斯人的后代,他们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他们在亚洲高原相同的气候条件下,过着同样的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从人种的角度讲他们是极为相似并有着血亲关系的。旅行家格勒纳尔这样描绘他们的面貌,“他们的脸都比较宽阔,塌鼻子、高颧骨、小眼睛、厚嘴唇、胡须稀少、头发黑硬,皮肤因长期经受日晒雨淋而呈深褐色,身躯短而粗壮。”这一描写同马赛林、鲁卜鲁克以及中国史学家们的记载基本相同。这是一种典型的匈奴人或蒙古人的相貌特征,那里气候恶劣,冬日冰天雪地、狂风肆虐,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在这种长期同自然斗争的生存条件下,他们渐渐形成了强壮而富有活力的身体条件与相貌特征,可以同爱斯基摩人或者法兰西戈斯的农民相媲美。

这些部族中,有几个部落的确切地理位置到目前为止还难以确定,因此只能根据他们的大概情况作假定的推断。

乃蛮部落属于突厥-蒙古族,大概生活在今天的科布多地区与乌布苏湖一带,它的西端直至黑额尔齐斯河与斋桑湖附近,东端则达色楞格河上游一带。“乃蛮为蒙古语,意思是‘数字8’。虽然它的名字是蒙古语,但他们的官方语言却是突厥语,由此推断,乃蛮人很可能是蒙古化了的突厥人。”部落中许多人是景教的忠实信徒。《世界征服者史》书中这样写道:“景教在乃蛮部落中拥有大量的信徒,特别是公元13世纪时,该族王位继承人、著名的屈出律就是由这个宗教培养起来的。”不过,《秘史》指出,萨满教对乃蛮人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该教的影响,他们在战争中甚至能够呼风唤雨。在文化方面,乃蛮人受居住在他们南面的回纥人影响较大。公元13世纪初,回纥籍学者塔塔统阿(汉字音译)被乃蛮国王任命为掌印和记事官,回纥突厥文成为乃蛮部落的官方通用文字。同样,中国(当时为女真或金朝)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乃蛮国王的名号“塔阳”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因为这曾经是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的自称,是从汉语“大王”一词而来的,而塔阳可汗的父亲亦难赤·必勒格同样是驰骋南北的领袖人物。

乃蛮部落以北,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居住着突厥人的部落黠戛斯人,他们的酋长被称为“亦讷儿”。公元920年前后,黠戛斯人遭到了契丹人的痛击,他们被从鄂尔浑河上游地区赶走,之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在同乃蛮人争夺鄂尔浑河上游的战争中,克烈部落也曾声威远震。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到底居住在哪里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许多东方史学家认为他们应该居住在鄂尔浑河上游色楞河的南部,即土拉河与翁金河流域,也就是近代的三音那颜部的领土上。也有一些东方史学家们则认为,乃蛮人的足迹曾经延伸到了更遥远的东方,一直到和林地区,因此克烈部落的领地也许应从那里开始。克烈人通常被认为是突厥人的一支。“由于在蒙古人的原始传说中从未提及他们,现在还很难说克烈人到底是受了突厥影响深刻的蒙古人,还是正在蒙古化的突厥人。但不管怎样,许多克烈人的名号却是突厥语的,‘脱黑鲁勒’就是突厥人的名字,而不是蒙古人的名字。”公元1000年前后,克烈人归顺了景教,叙利亚历史学家巴赫不烈思对当时的情况作了这样的分析,克烈部汗王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这时圣·薛儿吉思出现了,他救下了克烈部汗王。于是在当地基督教商人的怂恿之下,汗王请求马鲁的景教主教额白哲苏为他和他的部落举行圣洗礼,如果不能亲身前来,也可派一神甫。巴赫不烈思还引用了白哲苏于公元1009年写给景教驻巴格达主教约翰六世(死于公元1011年)的一封信,信中说当时有20万克烈部落的突厥人和他们的汗王接受了圣洗礼。

到了12世纪,克烈部的王室成员仍然沿用着基督教人名。在西方,人们常把这当作“约翰长老”传说的史料之一,另一处来源与埃塞俄比亚皇帝的称号有关。成吉思汗的祖先(克烈部汗)自称马库思不亦鲁,在戈壁以东建立王权,与塔塔儿人展开了战争,后被塔塔儿人打败,塔塔儿人把马库思不亦鲁钉在木驴上,送给了远在北京的金国人。后来马库思·不亦鲁的妻子刺杀了塔塔儿汗王,替夫报仇血恨。马库思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忽扎忽思,这是带有基督教义的名字,另一个叫古儿罕。马库思不亦鲁死后,忽扎忽思继承了王位,忽扎忽思死后,他的儿子脱黑鲁勒成为克烈部族的新汗王。脱黑鲁勒继承王位后,同叔叔古儿罕之间展开了斗争,由于古儿罕有乃蛮王亦难察的支持,脱黑鲁勒一度曾被古儿罕驱逐出境,后来在成吉思汗的父亲、蒙古族酋长也速该的支持下,脱黑鲁勒反败为胜,反将叔叔古儿罕驱逐出境。公元1199年,远在北京的金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给予脱黑鲁勒强大的支持,终使其战胜塔塔儿人,成为当时蒙古地区最强大的汗王。为此,北京的朝廷不但重新肯定了他作为克烈部族酋长的权力,而且封他为“王”,这一封号是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脱黑鲁勒具有了汉文与突厥文的双重名号。再往后我们可以看到,成吉思汗最初也不过是脱黑鲁勒王帐下的一名臣仆。

成吉思汗

12世纪的蒙古(2)

蔑儿乞部作为突厥族或蒙古族的部落,生活在克烈部落以北、色楞格河下游和贝加尔湖以南的地区。在以后的历史过程中,蔑儿乞部和克烈部落中曾出现过基督教徒。从蔑儿乞部再往北,贝加尔湖以西,曾经出现过蒙古族的斡亦剌部(蒙古文意为“联盟”)。通古斯族索伦人的祖先索朗族就生活在满洲的最北端——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之间的土地上,至今还有通古斯族的索伦人居住在那里。由此往南,塔塔儿人游牧于克鲁伦河的南岸、从贝加尔湖附近直至兴安岭的大片草地上。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塔塔儿人是通古斯族,但伯希和却不这样认为,他通过多方考证认为,塔塔儿人不是通古斯族,但他们所讲的话却显然“是属于蒙古语系的”。在公元8世纪的和硕-柴达木突厥碑文中就已经提及到他们组成的联盟,称为“九姓塔塔儿”,或称作“三十姓塔塔儿”。当时的塔塔儿人居住在克鲁伦河下游地区。到了公元12世纪,塔塔儿人已经成长为所有北方民族中最野蛮斗士,对汉族-通古斯族王国以及金国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初露头角,为了击败塔塔儿人,北京的金国朝廷对成吉思汗非常器重,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居住在今天外蒙古的东北,鄂嫩河与克鲁伦河之间。从历史角度与名称意义上讲,那时的蒙古人才是地道的蒙古人。从这一时期的亚洲版图上可以看到,在成吉思汗和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部落出现之前,历史上就已经有了关于蒙古语言的记载。这同我们此前提到的在突厥部落兴起之前就已经有了突厥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元3世纪的鲜卑族、公元5世纪的柔然与厌哒族和公元619年欧洲的阿瓦尔人都被归入更早的使用蒙古语言的民族;同时我们还认为,在公元8至12世纪之间起过很大作用的契丹人当时所说的语言应为蒙古方言,不过,后来那种蒙古方言与通古斯语言的不断融合,逐渐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作为更加原始的蒙古人,这些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曾经建立起自己广阔的势力范围,只不过,他们并未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同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蒙古人及成吉思汗所代表的蒙古人相比,他们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与功勋。

在拉施特·哀丁收集的大量蒙古传说中,曾经被突厥人征服的早期蒙古人就在额尔古纳昆山中避难。后来这些蒙古人的祖先们走出额尔古纳昆山,来到了色楞格河与鄂嫩河之间的平原,波斯史学家们将这个时间定位于公元9世纪。根据传说中的情节,神王母阿阑豁阿在她的丈夫朵奔·蔑儿干死后,受天神的恩赐而受孕,生下了蒙古人尼伦氏族的祖先,其中孛端察儿汗就是成吉思汗的第八代祖先。公元12世纪,真正的蒙古人被分为许多兀鲁思。根据符拉基米佐夫的解释,“兀鲁思”一词就是部落和小民族的意思。这些各自独立的兀鲁思部落相互间争端不断,与异族(像塔塔儿等)的战争也从未停止过。成吉思汗家族属于孛儿只斤氏族中的乞牙小氏族。后来,成吉思汗成为蒙古人的骄傲之后,人们在对蒙古人进行划?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