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袁世凯传位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政危机,仅有不足一个月的军费。胡惟德说:列强将乘机干涉。亲贵仍然不肯改口。赵秉钩不耐烦地说:这是内阁于万难中想出来的办法,若不见采纳,则只有全体辞职。说完即扬长而去,会议毫无结果,不欢而散。

良弼等一小撮少壮亲贵,见袁世凯公然不忠于清廷,都愤愤不平。以前酝酿组织的宗社党,于是活动起来。他们用“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激烈宣言,攻击袁世凯。同时到处散发《北京旗汉军民公启》,说袁“蔑视纲常,损辱国体”,“其居心更不可问”。并要求清廷“齐同振作,与革匪决战”,以巩固“圣清万万年邦基”。⑤

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也识破了袁世凯“非徒欲去满清政府,且欲取消民国政府”的险恶居心。⑥伍廷芳立即回电责问他。22日,孙中山又发表声明说:“文前此所云于清帝退位时,即辞临时大总统之职者,以袁世凯断绝清政府一切关系,而为中华民国之国民,斯时乃可举袁为总统也。……袁若能与清政府断绝关系,为民国之国民,文当履行前言。”接着,又提五项具体办法: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请转电民国政府;二、袁世凯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三、孙中山接到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五、袁世凯须宣誓遵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⑦孙中山将上述声明公开发表在报纸上,使人们了解议和的真象,以迫使袁不能再借故拖延。

袁世凯攫取共和国总统,过去一直是半公开的秘密。孙中山的声明发表后,由秘密默契,变为公开讨论,袁世凯再无法故弄玄虚了。他既不敢与革命党人翻脸,也不愿在清廷面前公开承认,陷入十分尴尬的窘境。宗社党人因袁用清朝皇位去换自己的总统,而对他越加仇恨。有人盗用“直豫鲁晋奉吉黑七省文武官员绅商兵民”的名义指责他“欺负孤寡,卖国求荣”,“甘为曹、莽之后裔”。有人写信给他说:“欲将我朝天下断送汉人,我辈决不容忍,愿与阁下同归澌灭。”⑧

袁世凯见少壮亲贵情绪激愤,单凭口舌难以令其就范,于是以“维持北京治安”为幌子,调曹锡率领的北洋军第三镇一部分进京,驻扎在东城及天坛一带,用以威慑亲贵。同时,为了麻痹政敌,他又厚着脸皮一本正经地对中外记者宣布:“现在外间多疑本大臣有谋充共和总统之志愿,揣测之词,殊属可笑。虽北方人民及各军队不免有此思想,而孙逸仙及一般民党亦屡次以皇上逊位即以大总统推戴为言,然本大臣断不肯担此责任:(一)若任总统,似目下之请皇上逊位,纯为自私自利起见,天下后世将视我为何如人;(二)第一任总统经营创造,甚属不易……我年近六十,病体支离,数月以来,国事操劳,益觉颓唐,自问实无此才力。我此次之力疾拜命,实恐北方糜烂……但使大局敉平,可以始终保全北方之秩序,则我之责任已尽,即我之志愿已达,其他实非我所愿闻。”⑨

袁世凯公然否认与革命党达成的口头协议。孙中山闻讯十分气愤,再次通电说:“此次议和,屡次展期,愿欲以和平之手段达到共和之目的,不意袁世凯始则取消唐绍仪之全权代表,继又不承认唐绍仪于正式会议时所签允之选举国民会议以议决国体之法,复于清帝退位问题,业经彼此往返电商多日,忽然电称并未与伍代表商及等语。似此种种失信,为全国军民所共愤……则袁世凯不特为国民之蠹,且实为清帝之仇。此次停战之期届满,民国万不克再行展期,若因而再起兵衅,全唯袁世凯是咎!举国军民,均欲灭袁氏而后朝食。”⑩孙中山宣布了袁世凯的罪状,揭穿了他的诡计,使他无法躲闪。

袁世凯遂以在丁字街被刺为借口,称病不朝,“所有面奏及请旨事件”,都托赵秉钩、梁士诒、胡惟德传述。又扬言即将辞职,北京恐有动乱,劝外国人迁入东交民巷,以防意外。从表面看,他好像心灰意懒,将要退出政治舞台,其实这是他采取新攻势之前故意放出来的烟幕,暗中他正和心腹爪牙联络布置,推行“共和不独立之计划”,掀起“请愿共和”的风潮。'1'

袁世凯的喉舌杨度,首先出来鸣锣开道。1月25日,杨度在北京组成“共和促进会”,发表宣言,先对阻挠共和的“亲贵王公及顽旧之徒”猛烈抨击一通,然后说:“使君主立宪尚可救今日之危亡,则度素持此义,岂至今日而反昧然,特以时势所迫,断不能以党见之私,招瓜分之祸。且度等前此主张君主立宪乃以救国为前提,而非仅以保存君位为目的;乃以促政治之进行,而绝不愿以杀人流血勉图君位之保存”“今者事机急矣,危亡在即,别无他计,唯于促进共和,求南北之统一,以此保全国家,即以此保全皇室;否则南北并败,满汉俱亡……虽食反对者之肉奚有补于亡国之痛哉!”'2'杨度为自己和袁世凯的两面派嘴脸涂脂抹粉,为北洋集团“请愿共和”定下了基调。次日,段祺瑞率领前线北洋将领四十六人联名电奏清廷,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备事项”。这就是说要清廷把政权交给他们的党魁袁世凯。2月8日,段祺瑞又发来第二个奏电,历数“皇族之败坏大局”罪状。接着说:“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挥泪登车,昧死上达”。'3'言外之意,再不退位,北洋军就要攻打北京了。接着,由署直隶总督张镇芳领衔,署两江总督张勋、署湖广总督段祺瑞、安徽巡抚张怀芝、山西巡抚张锡銮、河南巡抚齐耀琳、吉林巡抚陈昭常、署山东巡抚张广建等袁党联名电奏,一致要求“速降明谕,宣布共和”。'4'与此同时,北方各省谘议局,驻国外各公使及地方官吏,或先承意旨,或揣摩迎合,纷纷请求共和,奏电如雪片一般飞到北京。

袁世凯如此大力鼓动党羽,倾巢出动,一哄而上,“请愿共和”,并非像杨度宣言所说是出于什么“救国”,抛弃了“党见之私”,他这样搞的目的,除了要逼迫清帝退位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企图,即制造由北洋集团一手造成共和局面的假象,贪革命之功为已有,以便攘夺革命果实。

在“请愿共和”的喧闹声中,1月26日最顽固的宗社党头子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群龙无首,满朝亲贵心惊胆战。他们又读到北洋文官武将的奏电,知大事已去,便纷纷逃出北京,投向天津租界及大连、青岛等地,托庇于帝国主义势力。隆裕太后为了笼络袁世凯,下诏封他为一等侯爵;但袁此时志已不在位极人臣,而要南面而坐,自然一口拒绝了荣典,梁士诒、赵秉钩、胡惟德秉承袁的旨意,不时入宫恐吓隆裕,动以利害。隆裕无可奈何,只得于2月3日授袁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多日称病不朝的袁世凯,立时抖擞精神入朝,提出优待皇室条件。2月12日,清廷接受优待条件,下诏退位。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宣告垮台。

清帝退位诏书是由张謇起草的,参议院通过后,交唐绍仪电达袁世凯转清廷颁布。袁世凯故弄狡狯,在诏书中添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以表示其权力乃得自清廷,而不必受革命政府约束,而且由此制造了一种“北洋正统”的观念。因此,清帝一退位,他就认为隆裕太后把天下交给他了,立刻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首领的名义,布告文武官衙和军警“照旧供职”。'5'另成立“临时政府筹备处”,设法制、外交、内政、财政、军事、边事等六股。他一边暗中唆使北洋军队和蒙古代表通电推戴他作总统,一边谋求列强驻北京公使的支持。孙中山得悉上述情况,立即给袁发来电报,严正指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节。”而袁回电则把添入退位诏书中的一句,诿之清廷,还说什么“该诏书为遗言性质,无再起死回生使其更正之理”;并咄咄逼人地宣称:共和政府固然不能由清帝委任,“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一层无足再论。然未遽组织者,特虑南北意见因此而生,统一愈难,实非国家之福”。'6'

袁世凯看出革命党领导人害怕决裂,只求迅速结束革命的心理弱点,故意作出组织临时政府的姿态,而又不肯马上成立,意在逼迫革命党人尽快交出政权,由他来“统一”。所以,在进行威胁的同时,他于13日致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中又按孙中山提出的条件娓娓动听地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7'

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消息传到南方,立宪派及一些右倾的革命党人都兴高采烈,认为大功告成。只有少数人对袁世凯疑窦满怀,对革命前途忧心忡忡。孙中山为实践让位诺言,于13日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继任临时大总统。15日,参议院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十七省议员,每省一票,全体一致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是日发电给袁,称誉他为“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次日,袁回电,欣然接受说:“凯之私愿,始终以国利民福为目的。当兹危急存亡之际,国民既伸公义相责难,凯敢不勉尽公仆义务”,“以一己之意见辜全国之厚期”。'8'同时,他立即把自己的发辫剪去,并通令自2月18日(阴历正月初一日)所有军官、官吏一律剪发,表示“咸与维新”,喜庆共和。

注释:

①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册,页100。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8册,页143、144。

③杨玉茹:《辛亥革命先著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270。

④《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上册,页365。

⑤《北京旗汉军民公启》(原件),见《大树堂来鸿集》第一册。

⑥黄季陆编:《总理全集》,“文电”,页8。

⑦同⑥。

⑧《直豫鲁晋奉吉黑七省文武官员绅商兵民上袁总理书》(原件),见同⑤。又同③,页273。

⑨《各省代表议和全案》,卷下,页31。

⑩同②,页135。

'1'王锡彤:《抑斋文集》卷4,页17、18。卷5,页29、30。

'2'杨度:《共和促进会宣言书》。见《帝国日报》1912年1月26日。

'3'同②,页173、179。

'4'同②,页181。

'5'同②,页187、188。

'6'同⑨,页48。

'7'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页l17。

'8'同'7',页162。又同⑨,卷下,页51。

鼓动兵变,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把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并不是真正相信他;为了将他置于革命党人的监督之下,孙中山辞职时附有三项条件,交参议院通过: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二、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乃行解职;三、新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所制定的临时约法及一切法制章程。袁世凯当选后,孙中山接连打电报请他南下就职,并说:“如虑一时北方无人维持秩序,当可由执事举人电知临时政府,畀以镇守北方全权。”①北方各省是袁世凯多年经营的地盘,一旦离开,便失去凭依,在他发表政见时已强调“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吐露出不想南下的意思。接到催促他南下的电报后,他一边密电张謇向革命党人“疏通”;一边则密派代表请求帝国主义各国驻北京公使出面干涉。各国公使依据《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京津一带驻军的特权,如果中国政府南迁,他们便不能利用这种特权对中国政府实行军事控制。因此,他们一致表示支持袁世凯。英国驻南京总领事威勤逊公然向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王宠惠表示,迁都南京是一种“过分的要求”。②

有帝国主义者撑腰,袁世凯的态度便凶横起来。他于2月16日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说:“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逮引互牵。若因凯一去,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接着又威胁说:“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③

孙中山把袁世凯南下就职视为防备他背叛民国的一道重要防线,不肯轻意放弃,乃决定派欢迎专使北上,坐促南下。

2月27日上午,欢迎专使蔡元培及欢迎员魏宸雄、刘冠雄、钮永建、王正廷、黄恺元、宋教仁、汪精卫、曾昭文等抵达北京。唐绍仪已先一日到达。袁世凯对专使毫无表示拒绝之意,可且特令内外城各商铺悬挂五色旗,在车站支搭松彩牌楼,开正阳门欢迎。④又指示赵秉钧组织警卫队六百人,专任“保护”。派赵秉钧、胡惟德、周自齐、王树堂、颜惠庆、范源廉、蹇念益、汪荣宝等十三人为招待欢迎专使人员,殷勤备至。当天下午,蔡元培等由唐绍仪陪同谒袁,呈递参议院通告文及孙中山手书,袁谦让后表示,一候北方各处情形稍为平定,即往南京一行。次日,又邀请蔡元培等开“茶话会”。蔡元培说:“大总统必须南行,以联络南北感情,藉巡视军民近状,以资融洽。”袁表示,“极愿南行,一俟拟定留守人选,即可就道”。还说:“余非特至宁,并须赴鄂,与黎副总统晤商一切。”⑤会后,袁又与陆军各统制及民政首领,协商留守之人,甚至讨论南下路线。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他已被专使说动,改变了主意,其实这个好玩弄政治骗局的阴谋家正在安排新的诡计。

自蔡元培等到达北京后,北京、天津各团体代表纷纷往见,或面谈,或投以函札,都以在北京建都及袁氏不能南下就职为言。面对此种情势,蔡元培表示,此次奉命北来,唯一目的是欢迎袁氏赴南京就职。国都问题,南北均无成见,俟议院成立,即将国都问题交院公决,以昭公允。至于袁离京问题,应静候袁氏布置。而且表示这个问题以职务所在,无稍事通融之理。同时,在27日以后北洋军的部分营房里就盛传“都将南迁,尽散北军”的流言。⑥29日傍晚,驻扎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陆军第三镇第九标炮营突然抢掠附近果摊、食铺,入夜即涌入朝阳门。驻禄米仓的辎重营,及帅府园、煤渣胡同和东城土地庙所驻各队群起响应。变兵“自约束不得犯租界”,“不许伤及外人”,⑦而分路恣意剽掠中国人的财产。煤渣胡同法政学堂专使招待所首当其冲,变兵持枪破门面入,将“行李文件等物,掳掠一空”,⑧蔡元培等急忙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东城及前门外一带“大火彻夜不绝,枪声隆隆不断”,变兵焚掠达旦,“凡金店、银钱店、蜡铺、首饰楼、钟表铺、饭馆、洋广货铺以及各行商铺,十去八九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