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已老眼昏花,不堪大用,特请辞去内阁辅之位,望陛下恩准。”来宗道抬头看了一眼皇上,现皇上的脸色铁青,十分得不好看。但现在的形势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来宗道只好鼓足了勇气,把请辞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说完之后便又将头深深地低了下去,等候着皇上的决断。
其他的官员们此时也停止了议论和挽留,全都安静地等待着皇上将会给来宗道一个怎样的答复。
场面虽然十分安静,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活络了起来,有的在为来宗道的决定感到不解,替她感到惋惜;有的在思量皇上的反应,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更多的则是在盘算着来宗道这次请辞的政治影响,分析着皇上会不会最终同意来宗道的请辞——谁都知道肯定不会这边来宗道刚一请辞那边皇上就立刻批准的,哪怕就是一个皇上最最不待见的或者干脆就在皇上授意之下才提出辞官的官员,皇上怎么也会装模作样地挽留一番,毕竟古代的读书人都喜欢玩那种“三揖三让”的戏码,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皇上重视人才、显君臣相得的王者气度。
更何况从最近的情况来看,皇上对于来宗道这个内阁辅还是十分信任的,甚至把几乎所有的政事全都交给了以来宗道为的内阁处理。这也正是群臣对于来宗道突然请辞的行为感到震惊的原因所在,毕竟来宗道当前圣眷正浓,几乎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正是可以大展拳脚一展抱负的时候,怎么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选择辞官。所以,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毫不怀疑地相信,皇上肯定立刻、马上、下一秒就会对来宗道加以挽留,毫不犹豫地否定掉他要辞官的想法。
虽然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但这丝毫阻挡不住他们心里的惊涛骇浪:来宗道显然是一个老成持重之人,既然提出了辞官的请求,那就说明这件事情他已经深思熟虑过,说不定在好久之前来宗道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了。而且就算皇上不会立刻同意来宗道辞官的请求,来宗道还是可以继续上述乞修,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若是来宗道真的铁定了心想要辞官,三番五次地上疏之后,皇上就是想要挽留恐怕也挽留不住的吧。
而且这样的可能性在群臣的心里还是很高的,毕竟来宗道既然提出了辞官,那就肯定是做好了不干的准备,将来肯定还会连续不断地乞修。不然的话,要是来宗道被皇上挽留一次就放弃了辞官的念头,继续回去大模大样地接着做他的内阁辅,肯定会遭受世人耻笑。而且若是来宗道辞官的意志没有那么坚定,也就不会在今天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当众提出辞官的请求了。
再退一步讲,就算来宗道跟皇上三揖三让之后,他的反复请辞乞修全都被皇上驳回了,他来宗道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跟提出辞官之前相比肯定也不可同日而语,最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来宗道辞官的行为在皇上的心里留下了芥蒂,君臣之间虽然表面上继续维持了以往的和睦,但内心当中还是会有互相猜忌的情况生。说不定皇上也会开始寻找物色新的内阁辅的人选,以防备来宗道什么时候真的会辞官不干了,等到皇上找到了比来宗道更加合适的人选,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给轮到皇上暗示或者逼迫来宗道主动提出辞官养老了。
况且还有一点在场的大臣们也同样没有忽略,那就是来宗道这个内阁辅本来就是过渡性质的,按照原本大家所熟知的政治规律来看的话,此时此刻来宗道本来早就应该早已不是什么内阁大学士,而是在老家含饴弄孙才对,不光是来宗道,其他的内阁成员比如杨景辰等,也都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做得长久的样子。就连来宗道本人在当时也同样是这样认为的,也随时等候着皇上示意自己辞官的暗示,但却迟迟没有等到。
反倒是自从上次“出巡”归来之后,皇上一改原来的施政方针,对来宗道和其他的阁老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而且放心地把所有的政事就交给了他来处理,着实打了京城当中所有官员们一个措手不及——本来这些官员们早就已经开始相互串联,相互防备,争先恐后地竞争着那有限的几个内阁大学士的位子。但随着皇上对来宗道等人表现出十分信任的态度之后,他们之前的努力也全都化为了泡影,也渐渐地收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内阁大学士的位子一个萝卜一个坑,既然皇上没有想要换人的意思,那他们不管怎么努力也全都是白忙活罢了。
但方才来宗道的请辞行为彻底把他们心里原本已经快要熄灭的小火苗又成功地点燃了,在场的官员们的政治嗅觉全都异常敏锐,立刻就从中嗅到了将来可能会有加官进爵、位列台阁的机会。原本大明官场的展方向虽然在皇上“出巡”之后的干扰之下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但随着来宗道刚刚提出了辞官归田,大明的官场形势将极有可能再次走上正轨,回到原本就应该走的路上来。
萧木“出巡”归来的这一小段时间当中官场的“非正常”状态,则似乎像是历史的逗号,尽管引起了一点点小小的波澜,但最后恐怕还是被原本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所以,几乎所有心中还算又那么一点野心的官员心里都在思量着将来官场的走向。从来宗道开始,他最终的归属就是大明官场最最准确的风向标——只要他最后真的辞官归田,那么肯定会引大明官场的一场地震,其余那些原本早就应该卷铺盖走人的阁老们的位子肯定全都保不住,很大可能性是他们也会相继上述乞修,其他的官员们自然也会从中推波助澜,帮助他们尽早实现畅享天伦之乐的愿望。倘若其他的阁老当中还有一两个不知好歹,赖着位子不走的人,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将会成为朝堂当中其他所有官员攻讦的对象,毕竟内阁大学士的位子是有限的,你们要是不主动让出来,其他人就只好亲自动手去抢了。
不过在场的人也不见得全都是那种有野心的,还是有那么一些没有什么进取之心的官员,他们关注的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
就比如说徐光启,对于争夺阁老之位就没有什么兴趣,他一向所关心的就是他生平所倡导的那些关于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怎么造枪铸炮,如何计算天体运行规律的方法。然而就是这样并不喜好争权夺利的徐光启在原本的历史上却当上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官居内阁次辅;而那些费尽心思,相互串联以求入阁而不得的人,则是大有人在,就比方说钱谦益,在原本的历史上,终崇祯一朝都没能成功入阁,反而连原本的官职都没得做,只能回家赋闲,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造化弄人。
所以,在徐光启的眼中,来宗道请求辞官归田的行为是在给皇上施加压力,是一种变相表达皇上阻止小太监们拜孔夫子行为的不满,想要让皇上收回成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自然也不是来宗道独创的,历史上很多的大臣都用过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劝谏皇上,给皇上施加压力。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数北宋的王安石了,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许许多多的官员对于王安石的新法并不赞成,而是激烈地反对,这一度让启用王安石决定要进行变法的宋神宗心中也十分犹豫,对于继续推行新法还是回复旧制也是瞻前顾后。就在宋神宗的态度暧昧,新法的实施受到阻扰的时候,王安石也同样提出过辞官归隐,最后自然还是受到了宋神宗的挽留,新法得以继续推行。
所以,在徐光启眼里,来宗道的做法也是效仿王安石而为,目的则是为了规劝皇上,不要阻挠新一批的蒙童拜至圣先师。
如何判断徐光启的猜测是否是对的呢(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对的)?这也十分简单,那就是:皇上对来宗道的辞官请求自然会十分惊诧,肯定会关心其原因,问一些“爱卿何故要辞官归田”的话,然后来宗道不再继续坚持辞官,而是借机说一些诸如“大明堂堂天朝,礼仪之邦却礼仪不在”这样的话来引起皇上的兴趣,然后对皇上的行为加以规劝。如果事情是按照这样的路线展,那么就可以证明徐光启的猜测正确。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但对于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在官场当中屹立不倒,反而位列重臣的这些三品以上官员们来说,这也不过就是几个念头的事情。所以,不管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皇上的答复以及来宗道的反应,所以大臣们全都几乎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上的回应。
来宗道本人也是如此,虽然心里知道皇上肯定不会立刻就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但心里还是十分紧张,忐忑地等待着皇上将要说出来的话。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