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发展印证了早先明远与沈括两人的讨论。
先是王韶升了官——当初捷报传至京城的时候,官家赵顼就已经大喜过望,将王韶晋升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今日在殿上,天子宣布了王韶将升任枢密副使,进入两府,进入宰执们的行列。
王韶当场谢恩,神情间透着十分欣喜。
但这也意味着王韶告别了过去数载自己一切说了算的日子,进入云谲波诡的汴京官场。
熙河路,这个王韶亲手养大的孩子,自然也离他远去了。
王韶心情如何,是否惋惜,旁人不得而知。
但这时,沈括站出来,按照与明远商议好的,就熙河路之事,向天子进言。
他认为熙河路应继续设立市易务,扩大贸易规模,并屯田种植口粮——在两三年内,熙河路做到以路养路,自给自足,也就是避免新开辟的疆土需要大宋由腹心各州县的钱粮“输血”。
各地钱粮调配是三司使沈括的分内职责,因此无人敢说沈括越俎代庖。
偏偏这个提议又是王韶极其欣赏的,当下出言赞同。
两人在殿上这么一唱一和,将赵顼说得极为高兴,当即拍板做了决定——也就是说,这熙河路以后无论由何人来主持,都不会改变这个由官家钦定的策略,萧规曹随便是,对于继任的官员来说也简单。
明远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在他那个时空的历史上,在官家赵顼驾崩,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上台之时,熙河路是被拱手放弃了的。原因就是大宋国内的财政无法再支持熙河一路的开销,只能将王韶一干人昔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疆土拱手放弃。
所以明远要趁现在还来得及,赶紧将熙河路打造成“有利可图”的一片大宋疆域。
试想,如果熙河路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反哺大宋,上缴赋税,为大宋进口珍稀矿产与物资——这样一片土地,旧党中人还舍得放弃吗?
因此,沈括在提及设立熙河路市易务时,提到了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口铁矿石,并招募擅长冶铁的工匠。
据沈括说,当时在朝堂上,颇有人不以为然。宰相冯京便是一位。
当时冯京就曾反问沈括:“存中焉知西域有铁矿?西域皆是蛮夷之地,又如何有懂得冶铁的工匠?”
沈括当时就怼了回去:“冯相可曾听说过西夏党项人的铁鹞子?”
党项铁鹞子是一众重骑兵,这些骑兵从头到脚,连人带马,都穿着重甲,要是西夏没有铁矿来源,没有善于冶铁的工匠,那这些铁鹞子的“铁”是从哪儿来的?
熙河路位置更接近古丝绸之路,从那里,许以高薪和良好的待遇,定然能够招募到很多来自中亚的高手铁匠。
这对大宋来说,便是釜底抽薪之计,让西夏国能从西面获得的物资与工匠人才大幅减少,从而削弱西夏人的战力,对于未来的蒙古人,也是一样。
按照沈括的描述,官家赵顼立即对冯京投以责备的目光,而熟悉边事的朝臣则大多幸灾乐祸,让冯京这位宰相悻悻地退了回去。
但接下来沈括提出的建议便有些令人震惊了——
沈括建议:在陕西路择一处河流众多之地,利用从西面招募来的人手,建立铸造火器的军器作坊。
这个建议颇为惊世骇俗。沈括提出之后,殿上一时竟没人能接话。
初时,官家赵顼流露出几分想要点头的表情,随即代之以犹豫。
这下群臣觉得揣摩到了生意,纷纷开始讨论沈括这项建议是否真的可行。
最终,如明远和沈括所遇见的那样,讨论的焦点落在了火器是否能够交由“夷狄匠人”来大规模量产的问题。
而官家赵顼也终于点头承认:火器是他心目中的神兵利器,天子唯一担心的,就是这火器之术流传出去。
原本放在京郊的山阳镇和杭州郊外的山间,天子都成天担心会走漏做法和配方。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