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鲁迅故事新编寓意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四)

最初,我沉醉于先生的《野草》。我被它文字中沉郁顿挫欲言又止的节奏,弥漫的浓烈的颓废气息,沉静而又突兀的情绪,大红大绿、大黑大白、大喜大悲、大爱大恨的鲜明色彩所倾倒。先生在虚无之后的希望、绝望之后的热爱,让人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无穷复杂性、人生可怜的有限性和奋斗的无穷可能性。

但我最终却停留在先生《故事新编》上。这是先生最后的作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中,它是最长久地吸引着我的。它作为先生的晚期的作品(作家的晚期作品往往有其独特性),其繁复叠加的层次感,诙谐隐喻的多解性,宛若迷宫一样吸引着我,像旋涡一样让人目眩、沉醉。

但越是这样让人眼眩目迷的文字,就越让我沉浸,越吸引着我难以迈开脚步而它顾。

《故事新编》于先生作品之整体而言,肯定不是孤立的,尽管评家对其风格多有“独特”之评述。解读《故事新编》,离不开读先生一生的著述。只有将它放到先生所有创作的背景下,从他所有作品中理出发展变化的若干脉络来,方能看清《故事新编》本来的面目。如果抛开先生思想发展的现实,必定会将《故事新编》看作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之作。用“独特”二字以蔽之,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之上:一面方,它准确地说明了《故事新编》与小说《呐喊》、《彷徨》之间在思想艺术上的区别,看到了它们之间在思想主题与美学风格上的明显变化这些事实;另一方面,用“独特”两字概括,未尝不是对先生思想发展脉络、美学风格变化规律的失察。对《故事新编》全面深刻的理解,既要从作品外部区别出它与先生的其它小说、散文及散文诗、杂文之间在美学特征上的差异;同时,又必须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从作品内部发现它与先生其它小说、散文及散文诗、杂文之间,精神脉络的内在连续性及其发展变迁。

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正是沿着这样的线路,我开始了《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探索之途。

《故事新编》和先生早期的小说《呐喊》、《彷徨》,除了在内容上、语言上的显性区别之外,它们之间存在什么隐性的区别、内在区别?也就是说,“独特”在这里的本质是什么?同为小说,可它们之间简直是霄壤之别,它们之间有没有统一性?在什么问题上才实现通约、才有共性?

2009年,无意中成了我的哲学阅读之年。当我读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时,几年来萦绕在心间的关于《故事新编》“独特”本质的问题豁然亮敞起来。

先生毕生精力都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鏖战,这是他建立“人国”理想的一部分。短小精悍的杂文,当然是他战斗的匕首与投枪,是他最为直接最为犀利的工具。在杂文中,他无数次地拿起学理的工具,向传统文化发难,猛烈攻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塑造的国民性,深刻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压制与戕害,当权者者“瞒”和“骗”的基本社会管理方式。他的前期小说,则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用形象的手段描绘了中国腐朽的传统文化下人们生活的苦难与荒谬。《呐喊》让我们从狂人、孔乙已、阿Q、陈士成们身上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血淋淋的罪恶。《彷徨》则让我们在魏连役、吕纬甫、疯子等人物形象的命运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而顽固的力量,看到知识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斗争中深深的无奈与惨重的失败。

先生一直在做着摧毁旧文化的努力。晚年,面对绵延数千年根深蒂固的旧文化,先生是否越来越感到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势单力薄,这种点点滴滴式的批判对改造中国旧文化的无济于事?又如何改变这种方式使批判更加有效?

《故事新编》就是一个改变对传统文化批判方式的开始。先生说过,因为“从旧营垒中来,反戈一击,往往制强敌于死命”。先生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深入暗夜,从内部瓦解旧文化。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命的批评方式,它与先生在杂文、其它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进行的批判相对,又统一于对旧文化的批评。

我借用了德里达的一个名词:解构。

透过表面的怪异荒诞,《故事新编》的所谓“独特”,其本质就是解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最好的txt下载网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五、六、七)

从批判到解构,是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战争升级。先生通过解构,深入强敌的内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哲学与逻辑合法性得到根本性的削弱。

《故事新编》作为一个解构的文本,它首先剑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重要观念、重要典籍。在解构方法上,我发现,作者或是在文本的裂缝中深入到旧文本之中;或是在旧文本的大量空隙中填入日常生活;或是从旧文本结束的地方开始;或是以“偶然性”替代旧文化延续的必然性,从而实现对旧文化的否定、怀疑与重估。

本质的美学特征一旦廓清,以前长期争论不休的关于作品的“油滑”问题、关于文体的问题、关于它在先生作品中的地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些,及解构思想的源泉问题,我将在书中专门分章论及。

近年,关于先生作品要不要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撤下来,有关方面似乎闹得很热闹。赞成撤下来的居然占了上风。理由是:先生的作品太黑暗、太乖唳、太艰涩,字里行间缺乏平和的气息,缺少从容的气度,充满仇恨与厌世的思想;弥漫着偏激的气质。对此,我不想过多置喙。但争论这件事,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它让我想起:我们对于经典的态度。

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绵延数千年、居于这个民族的思想政治核心的儒家思想,及受其濡染过的释、道、法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体系,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一个反对传统文化的时代勃然兴起,孔子、老子,那些在思想文化轴心时代确定下来的思想经典,在新文化革命者的脚下,成了不值一钱的尘土。有人甚至扬言要烧掉中国数千年积下的所有书籍;有人要将汉字废了,改用拼音文字等等。先生也说过,要少读、最好是不读中国书。他们对于经典的态度,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他们驱赶着专制的旧文化,唤来的是现代西方思想中全新的科学、*与自由(尽管他们的理想至今都没有真正全部实现过)。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