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世界五千年故事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族的开创人约瑟夫?肯尼迪在二战前夕拒绝帮助欧洲的犹太人逃离纳粹分子的追杀而引起。在1938年到1940年间,乔?肯尼迪担任美国驻英国大使时,亲眼目睹犹太人被纳粹压迫的场景,但是肯尼迪始终保持和犹太人的距离。后来,约有500名犹太人上门求救,请求他签发去美国的签证,以逃脱纳粹的屠杀。但是老肯尼迪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于1940年任期未满时,离开英国回到美国。 1940年他回到美国,从此,“肯尼迪家族的诅咒”开始了。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围绕肯尼迪家族命运之谜的猜测还很多。但不管如何,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肯尼迪家族将长久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大戏剧家身上的巧合

莎士比亚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并列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至今人们依然记得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被改变为电视和电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现代人,那么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巧合和经历呢?

1564年4月23日,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婴儿诞生了,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卖肉的屠夫兼牧场主。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曾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做生意不慎破产,小莎士比亚失去了家庭的呵护,不得不辍学谋生。他先后干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剧场杂役、演员和编辑等职业。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现实,为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基石。后来,他正式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他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就其创作的内容而言,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就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而言,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思想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

他的代表作,也即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等。他的这些作品也早已超出英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于1616年4月23日病逝。52年前的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度过了50多个春秋后,悄然离世。他的去世震惊了当时的英国,许多人赶去吊唁他。生与死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在普通人中也是不多见,对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大文豪来说,就更加巧合了。或许,这也正显示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一面。

雪崩埋葬两个师

战争永远都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在战场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活着走到最后。但是,有时也会有幸运的士兵,他们是凭借运气才活了下来。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战时期意大利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跟另外一名士兵是一场战役的仅有幸存者,但是他幸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也不是因为他临阵脱逃,而是靠运气。是巧合让他们俩存活下来。

一战时同盟国德、奥挑战协约国英、法的战争,随后有几十个国家参加进来。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但是它在战争爆发后,见风使舵反而投向了协约国,向德、奥宣战。意大利的这一背叛行径遭到德、奥两国的憎恨,他们派遣军队进攻意大利,企图使意大利“回心转意”。

战争进行到第三年,这是关键的一年,德国在西线跟英法联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爆发了几次惨烈的大战。兵力有限,德国无法向南线派遣军队,只能倚靠奥匈帝国的军事力量。这一年寒冬,奥匈帝国的军队与意大利的军队遭遇在杜鲁米达山谷,这个山谷是通往意大利的必经之路,如果奥匈帝国占领这里,就可以俯视亚平宁半岛。

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引起了意大利的重视,意大利国王派遣了精锐的第11师前去守卫。史蒂夫就是这时随军赶往前线的,他所在的师日夜兼程,终于跟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时赶到。两国的军队各自站住山谷的一端,阻止对方的进攻。当天夜里,战斗就打响了,双方先是一阵炮战,然后是短兵相接。因为双方的兵力差不多(都有1万2千人左右),再加上是夜里,不容易全方位展开,所以双方的军队是轮番上阵,史蒂夫就曾在夜里两次起来战斗。

这场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双方都付出了四分之一的惨重伤亡,然而,他们都没有停止的意思,还在继续着战斗。只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影响了能见度,双方不得不停止战斗。大雪一直下了将近半周的时间,落下的大雪连战壕都埋住了。雪天一停,太阳就出来照在大地上。战役又重新开始,奥匈帝国军队方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必须攻过山谷,因为敌军的援军就快要到了,而本国的已经没有援军可派。

得到命令的奥国将领向军队下达了命令,必须在这一天攻下意大利方面的阵地。师长要求炮声过后,全线冲击。就在师长下达命令后,大炮就开始响起来,可是意外发生了,山谷两侧的雪经不住大炮的轰炸,奔涌而下,瞬间埋住了山谷口。奥国军队一看退路已经被切断,只有战胜对手才能从另一个山口出去,求生的本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向意大利的阵地冲来。

巧合的事发生了,就在奥匈帝国军队发起冲锋的时候,意大利阵地上空的山上也发生了雪崩,积雪迅即而下堵住了出口。这样,两国军队近两万人全被困在山谷中。这一突来的变故让两国的官兵停止了战斗,坐在一起商量如何从这封闭的山谷中走出去。

正在两军师长商量退路时,山上再次发生雪崩,大家没有了退路,只能退向山谷的中间,可是,狭小的地方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于是,就有人被埋在雪下,最后,积雪覆盖了整个山谷。史蒂夫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奥匈帝国的士兵,其实,除了服装不同外,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炮兵,史蒂夫一直不愿意离开他的武器——远程炮,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大炮,他的射程非常远,两军对垒的距离根本不够它“发挥”。远程大炮的特点就是炮管特别长,炮管下可以躲下5个人以上。看到雪崩,史蒂夫没有随大部队逃往山谷的正中央,而是躲在了炮管下,跟他一起躲在炮管下的还有另外一名士兵。

等到山谷恢复宁静的时候,史蒂夫和那名士兵幸运地逃过了雪崩,其他人则全部被积雪活埋。这次雪崩共埋葬了两国近两万人的军队,只有史蒂夫和那位士兵以及另外三名奥匈帝国的士兵幸免遇难。

整个师都覆灭在雪崩之下,但史蒂夫却存活下来,救他的也就是那座远程炮。在战争史上,这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巧合,如果不是现代化的火炮,根本就不会使山上发生雪崩。但也正是现代化的远程炮拯救了幸运的几位士兵,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没有识别对手的战役

古代兵法里讲:兵不厌诈。说的是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伪装就是迷惑对方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在混战中极为有效。《亮剑》里,李云龙就曾用这种方式大败国民党军,取得胜利。然而,伪装还有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有可能把己方的人员也迷惑了。一战时,就曾发生了这样一件巧合的事,双方的伪装都迷惑了对方。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