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李元伟谈篮坛风云路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陈艳艳一边哭一边说,多哈的酒店贵,采访要打车,碰到一个当地司机蓄意刁难,受了不少委屈;到球队采访也不顺利,被拒之门外毫无进展。那天她本来是想采访唐正东的,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到人,这样下去她完不成报社给的任务,实在太难受了。

看到陈艳艳的样子,我很同情,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到这个陌生地方来的,一定要帮她解决困难。

我让人马上把唐正东叫下来,问她还要采访谁,她说还想采访朱芳雨。队员下来之后,我嘱咐他们今天记者问什么就要答什么,一定要好好配合人家的工作;然后又派人到餐厅拿点东西过来,让陈艳艳吃完东西再好好采访。

后来每次陈艳艳看到我,总是会提起这件事情。其实这真的是件小事,记者千里迢迢跟着采访,却让人家吃闭门羹,本来就是不应该的。我当时也跟队里特地强调了一下,希望他们能够体谅媒体的难处,要改变封闭的状态,配合好记者的工作。

《东方体育日报》的张华在一些人眼中是个刺头儿,这个人也挺能闯。记得我回中心没多长时间,有一天中午他找到我的办公室,先自报家门说了一番自己的经历,然后说不是采访,就是希望能和主任聊聊。

我当时有点困,不过一想一个年轻记者也挺不容易的,就跟他聊家常似的聊了挺长时间。我不知道他对那次聊天有什么印象,但看他确实经常写些很有个性的文章,遇到一些重大事件反应也都很快,像后来的东莞会议和财富论坛上出来的篮球和足球第一运动之争,他就抢先写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

不过因为有个性,张华也得罪了一些球队,比如有一次在采访八一队时,一个运动员把他给打了。我知道后,马上要求八一队作出妥善处理。由于张华平时写了不少关于联赛的负面报道,因此,大家说起张华都很反感。我的意见是咱们不能要求记者替我们歌功颂德,只要不搞假新闻,实事求是地反映联赛问题的报道,哪怕是负面的报道也是对我们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允许,对这些记者应该予以保护。

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实际上也有很大收获。因为很多业内的资深记者,像徐济成、孟伟、梁希仪、孙保生、苏群、谭杰、薛原、杨毅、单磊、于嘉、孙秋峰等对国内篮球运动的发展状况、对NBA的情况都很了解,也有自己的看法;每到关键时刻,他们都会给我反映情况,提出十分中肯的建议。通过交流,我发现这些老记们都是见多识广、有见识有思想的,每每和他们交谈一次,对我都有不少启发。

我和篮球记者的关系很好,这是圈内外公认的。后来我发现有一些人曲解了这层意思,有人说:“李元伟更会亲近记者、利用记者,因此说他坏话的记者相对较少。”还有人说:“李元伟就是在处理媒体的关系上比较圆滑,因此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甚至有人说“李就是热衷于炒作,其实他‘执政’的那几年什么也没变,换汤没换药”等。我想说这些话的人不仅曲解了我的为人,也低估了篮球记者的智商和道德操守。关于和媒体交往的问题,有人以为对媒体客客气气就会使记者跟着走,这真是天大的误解。我认为,对待媒体,第一,要真诚,真正要把记者当成自己人,尊重他们,支持他们。现在谁也不傻,想利用人的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第二,你不仅要有料,还得有道。所谓“料”,就是为记者采访提供内容和素材,能够满足他们报道的需要;而所谓“道”,就是要有项目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并且有能力付诸实施,能够得到媒体的认同,心悦诚服地和你配合,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这不是仅靠放下身段、客客气气就可以做到的。

进入篮管中心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除了正常开会,我都在不停地找人谈话,听取意见。当时大家都有不少想法,以前是没地儿说,现在都滔滔不绝地讲了出来。我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各种改革的想法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所有思考会聚到一点:中国篮球必须打破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状态,进行改革,大刀阔斧地改革。

从甲A到CBA(1)

CBA联赛是中国篮球走入市场的龙头,是篮球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五年的CBA联赛改革实质上是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这种探索,对中国篮球的未来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章  一个时代的开始:篮坛升起“北极星”

寻找突破口

初回篮管中心,事情千头万绪,训练、竞赛、国家队、青少年培养、经营开发都是摆在我面前的重点工作。从哪里着手呢?

从2003年初开始,中国篮球的局面显得有点沉闷:前一年中国男篮兵败釜山的阴影还没有消除,领导人更换的传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军心,篮管中心的工作难免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当时中国足球尽管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依旧显得有声有色,和篮球形成鲜明对比。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尽快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

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构成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大势”,成为各运动项目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自古以来,凡有志做大事者无不注重“势”的作用,所谓“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形势比人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如何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历史机遇,快速发展壮大自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从竞争的角度讲,运动项目之间各有各的优势,大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机遇,看谁抓得准、抓得狠、抓得及时,谁就可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篮球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足球,这两个项目的类型、特点、环境、历史都相差不大。而足球作为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先机,打开了一片天地,无论在组织、机制、市场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方面都领先于篮球。在取得2002年世界杯的入场券后,中国足球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我意识到,在抓机遇、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赶超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力,求得超常规发展。于是在回到篮管中心三周后,我在中心内部会议上提出“虚心学习足球、全面赶超足球”的目标。篮球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快速发展的条件,中国足球可以在短短的*年间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篮球为什么不能?如果我们不能取得成功,那是自身的无能。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想,中国篮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篮球为什么要改革?是因为落后,因为不适应,因为要加速发展,所以要改革。目前中国篮球与世界篮球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存在着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不适应,存在着不利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所以要改革,而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固然有风险,但不改革同样有风险,而在有些情况下,不改革的风险更大,是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

接手篮管中心主任一职后,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国篮球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我最终的结论是,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篮球融进市场是最终的方向,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赢得发展。而且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这种想法越来越坚定。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告诉我,中国有几亿篮球爱好者,他们或是直接参与者,或是球迷。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给过我温暖,给过我喜悦,他们必定是未来篮球市场的热情消费者。我在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业就读的本科和研究生7年时间里,对中国篮球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就是由于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惊人的表现,有过辉煌的战绩,还有一批如钱澄海、杨伯镛式的篮球英雄。因此中国篮球完全有可能经营成一个不错的市场产品,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创造出一个不俗的产业。今天,国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赋予我这样一种权力,我终于可以去尝试实现这一理想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