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楞严大义今释多少字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心,认为这样就是涅磐的境界,再也不求上进。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独觉乘,和一切从因缘法而悟圣果的缘觉等,不肯回心转向大乘的人们,成其伴侣。迷惑了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十偏差,以泯心无念,入于圆觉,成就湛然清净的湛明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生于自觉圆明境界,执著圆明而不化众生,名为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的人,都因为中途偏差而成狂见。自己迷惑无知,在未到圆满菩提正觉的中途,便发生已经证得满足的知解。其实,都是识心的用心交互作用,唯识所变,所以就成这些果位。无奈众生顽迷不识,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各自就其多生历劫以来所爱好的习气,迷惑了真心。就此休息,认为那就是道果所归的究竟之地,自称已经满足了无上菩提,成为大妄语。或受外道邪魔所感应。等到业果终了,便堕入无间地狱。或者成为声闻缘觉二乘之果,不再增进上进。你们要存心秉持吾佛之道,把这种法门,在我灭度以后,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一切众生,觉了其中义理。莫令知见之魔,自造沉迷之孽。保护修行的人。他如果在中途偶有偏差,应当哀悯救助其心,消灭他的邪缘,使其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最好使修行人从开始至于成就,都不走入歧路。这个法门,是过去世无数先佛,都乘此道而心得开悟,由此证取无上菩提的。

〃如果识阴尽了,你现在的生理心理诸根,就可以互相替代,交换应用。在互用当中,能够进入菩萨道最终的金刚乾慧,圆明精妙的真心,就能在此中发生变化的妙用。《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这样才能超越前而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至于等觉圆明的果地,进入自性如来的《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就是过去先佛世尊们,在奢摩他(止定)毗婆舍那(观慧)的如来大定中,圆觉妙明所分析的魔事。若是魔境现前,只要你能当时认识明白,反求自心,使心垢洗除清净,自然就不落于邪见。那么,五阴心魔消灭了,天魔外境也会摧碎。大力鬼神等,当然逃逝。魑魅魍魉,也就无法出生。由此而直至菩提,始知本来现成具足,决定不会缺少了哪一点。就是下劣浅智的人,由此增进修行,也会进于自性真心涅磐之境,不再迷闷。

(录入者ofo:录入完五阴区宇易出现的各种魔境,不仅庆幸,得遇净土殊胜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心念去,便可超五十五位次序,升入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其中无出偏入魔之虞(诸位请仔细看这几十种魔境,都与自己无始以来的心行有关,谁能言可完全避开。),无三大阿僧只劫之遥。幸甚幸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解脱五阴和直指明心见性的结论

阿难:问〃如果据佛所说的,五阴的现象,只是五种虚妄的作用,都是自性妄想心所生的判别关系。我们平常未蒙佛的微细开示,现在请问:在修行进境中,这五阴是一齐消除的呢? 还是要次第逐渐灭尽呢?并且这五种阴境,以什么为界限呢?希望在发慈悲,再加详细开示。

佛说:〃自性真心的《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本来就不滞留于生死和尘垢之间。你要知道,就是这个无尽的虚空,也都是自性妄想所生的境界。一切物理的器世间现象,元本都是自性本觉妙明精真中的妄动作用。犹如前面所说的狂人演若达多。自己迷却本来原有的真头,妄自认影。发生妄想的本元,根本无所谓为什么原因而发生。只是在妄想当中,建立它的因缘性。迷于这个因缘性者,就称宇宙间的事物,是自然的法则。其实,那个无尽的虚空,尚且还是幻有所生的现象。何况寄存于虚空间的事物,说它是因缘的,或是自然的,更是众生妄心的推理想象而已。

〃人们可以知道自己妄想所起的法则,由此才说妄想是因缘所生的。如果根本没有妄想,去说妄想和因缘,也根本元无所有。何况还不知最初的真谛究竟是个什么,便推测它就是自然的呢?所以我再为你发明,五阴的本来原因,都同是妄想所生。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身体原是因你的父母妄想所生。你的心,如果不是妄想,就不能够配合他们的妄想而有此身,用以传续生命。如我以前所说的,想到醋酸的味道,口里就会生涎。心想登高,足心就会酸起。可是眼前既没有悬崖,也没有酸醋,你的身体如果不同于虚妄的妄想一样,何以口里会因讲说酸性就流涎水呢?所以你应当知道,你现在色身的存在,就名为第一重极坚固的大妄想。(色)

〃就如上面所说的:心想登临很高的悬崖,就能够使你的身形真能感受到酸涩。因为有了感受,就能够使你的色身起变化的作用。那么你现在的顺益性的快感与违损性的痛苦,两种现象互相交换奔腾,就名为第二重虚而明的妄想。(受)

〃由于你有思想念虑,指使你的色身起一切作用。你的身体如果不属于思虑之类,那么,你的色身,何以会随念虑所指使呢?何以会在种种吸取外界境象当中,心里发生各种作用,形体就会跟着去取得,与你的思念相应配合呢?醒了就成为思想的心,睡中就形成一切梦境。那么,你的想念摇动妄情, 就名为第三重融通的妄想。(想)

〃生理上的变化,念念不得停住,随时随地在运动密移。指甲在长。头发在生。气机在消息往来。容貌在改变衰老。新陈代谢,日夜互相更代,你却没有觉察。如果这些变化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体会变迁?如果那就是你的本来真心,你何以又不觉不知呢?所以说你的一切行动,都随念念迁流而不停,就名为第四得幽隐的妄想。(行)

〃你在精明清净、湛然不动的境界中,就信这个是永恒不变的心性。那么,它在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外见闻觉知四种现象。如果这个实在就是你精明的真心,就不应该容它受外界熏习染污的妄习进来。何以你们在多年前看到一件奇物,经历若干年后,对于它记忆和遗忘都不存在了。后来忽然重新再看到那件奇物时,就会宛然记忆起来。那个记忆一点也不曾遗失呢?那么,在这个明白精了、湛然不动的境界中,念念俱受外界外物的熏染,无法可以计算它究竟有了多少。因此你应当知道,这个湛然不动的心境,并不是真心。它犹如一股急快的流水一样,从表面粗看起来是很恬静的,其实只是流动太急,所以你看不见它在流,并不是真实不流。如果这个境界,不是妄想的根源,它哪里会受外蚧事物妄境的熏习呢?除非你的六根,修到随心怕欲,可以互相开合的时候,这个妄想,是无时消灭的。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的作用,其实都是一连串的几微妄习所生。就是那个湛 然明了的境界,也还是虚无无象的一种境界。就名为第五重颠倒微细的精想。(识)

〃这五重感受的阴境,就是五种妄想所形成。你现在要想知道它的原因与界限的浅深关系,必须明白色与空,就色阴的范围。感触与离了感觉,就是受阴的范围。记忆与遗忘,就是想阴的范围。生起灭了,灭了还生,就是行阴的范围。湛然不动,入合于湛然清净,就是识阴的范围。这五阴的本元,是重重叠叠所生起的。生起时,是因为识阴的作用而先有。灭除时,须先从色阴去除灭,《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经在前面示知你一条华巾上打成六个结的譬喻,何以依然还不明白,再发出这个疑问呢?你应当把这个妄想根源,心得开通的道理,传示将来末法之中,使一切修行的人们,令其认识一切都是虚妄的作用。对于这个妄想自生深厌,便会知道有涅磐之存在,再不留恋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了。〃

楞严法要串珠

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在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 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诸作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要互相为用。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 。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就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无漏真净。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 皆悉销殒。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呓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妄,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后记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讲罢楞严,台湾大学助教徐玉标先生,与师范大学巫文芳同学,同在我斗室内闲谈,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们希望我亲自动手译述,我说自己有三个心戒,所以迟延至今。第一,译述经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实证,不能但作学术思想来看。即或证得实相,又须仰仗文字以达意。所以古人对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经一字,允为魔说。〃如唐代宗时,一供奉谒慧宗国师,自去要注思益经。国师说:〃要注经必须会得佛意。他说:不会佛意,何以注经。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