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不得不说下面这番话,因为科学家们在不明原委的情况下,不愿意听从我的忠告。我不愿意解释,为什么我要反对这次深思熟虑的南极考察——对化石进行大范围搜寻和对古老冰盖进行大规模钻探和融冰——既然警告也是枉然,我就更不愿意解释了。虽然人们一定会对事实产生质疑,但我必须要把它公布于众,不过,如果我闭口不谈那些看似荒唐离奇、不可思议的东西,那就没什么可说了。迄今为止尚未公开的照片很逼真、很形象,所以,不论是普通的,还是航拍的,都支持我的观点。不过,由于照片拍摄距离太远,精心伪造还是有可能的,所以它们仍会受到质疑。当然,尽管艺术专家们应该会觉察到技艺的奇妙之处,并会为此绞尽脑汁,但用墨水画的东西还是会被当作明显的赝品被人耻笑。
最后,我必须依赖科学界领军人物的判断和立场。一方面,他们思想上足够独立,会认真考虑我的资料,考虑其令人信服的价值,或是借鉴某些原始而又令人费解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他们有足够的影响力来阻止这个通常喜欢探索的世界,避免在那片疯狂的山脉地区进行任何鲁莽而又野心勃勃的项目。可惜,像我和我的同事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人,只属于一所规模不大的大学,几乎不可能在疯狂怪诞或备受争议的事件中发挥作用。
对我们更不利的是,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我们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地质学家,我带领米斯卡塔尼克大学114探险队的目标,只是借助米斯卡塔尼克大学工程系弗兰克·H。帕博迪教授设计的性能优良的钻头,在南极大陆不同的地点获取深层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除了这个领域,我从没想过成为任何其他领域的先驱者,但我确实希望,沿着前人探索过的线路,通过在不同地点运用新型设备,发现少量过去用普通方法采集不到的东西。从我们的报告中,公众已经了解,帕博迪的钻探设备在轻巧、便携和性能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将普通的喷水钻原理和小巧的圆形凿岩钻原理结合起来,从而能快速应对硬度不同的岩层。钢制钻头、连接杆、汽油发动机、可拆卸的木质钻塔、爆破装备、缆绳、清除垃圾用的螺旋钻(为钻头准备的5英寸拼接管全部接起来长达1000英尺),还有必备的配件。全部设备只需三辆七只犬拉的雪橇便可运送,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金属件都是由轻巧的铝合金制成的。四架大型的多尼尔飞机是专为在南极高原上高海拔飞行设计的,还配有帕博迪设计的附加燃料加温和快速启动设备,可以将我们整个探险队从大冰堡边缘的基地运送到南极内陆各考察点,这些地点都配备了足够的雪橇犬供我们使用。
我们原打算在一个南极季节里(如绝对必要,或许更长的时间里)考察更广的地区,主要是在山区和罗斯海南部的高原地区进行勘探,也就是沙克尔顿115、阿蒙森116、斯科特117和伯德118等人不同程度地考察过的地区。我们用飞机来不断改换营地,营地间的距离大到足以具有地质意义,我们希望在南极发掘出数量空前的标本——尤其是在前寒武纪的岩层中,以前只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标本。我们也希望获得尽可能多样化、含有化石的上层岩石,因为了解这片充满冰封和死亡的荒凉区域的进化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南极大陆曾经气候温和,甚至炎热,处处生机盎然,物种多样,但只有地衣、海洋动物、蜘蛛纲动物和北部的企鹅幸存了下来。我们希望从多样性、准确性和细致性上拓展这一信息。一旦依靠简单的钻探,就能找到化石,我们就会通过爆破来扩大钻孔,从而获取大小适中和状况良好的标本。
我们会根据上层土壤或岩石的情况,进行不同深度的钻探,因此,我们的钻探只能限于裸露或几乎裸露的陆地表层,钻探区域只能是斜坡和山脊,因为海拔较低的区域上覆盖的坚硬冰层厚达1、2英里。虽然帕博迪已经想出一种方案,将铜电极放在厚厚的钻头簇里,用汽油发电机产生的电流来融化有限区域的冰层,但我们不能徒劳地钻探厚厚的冰层。即将启程赴南极探险的斯塔克韦瑟—摩尔探险队提议采纳的正是这个方案(我们在试验室曾尝试过,但最后没有采用),而全然不顾我们从南极回来后我提出的警告。
公众是通过我们接连发给《阿卡姆119广告人》和美联社的无线电报,以及我和帕博迪后来写的文章,了解米斯卡塔尼克探险队的。我们这支探险队共有米斯卡塔尼克大学的四位教师组成——帕博迪、生物系的莱克、物理系的阿特伍德(也是气象学家)和我(代表地质学,兼名义上的队长),此外,还有16名助手:其中12人是米斯卡塔尼克大学的研究生,9人是训练有素的机械师。这16名助手都是合格的飞行员,除2人外,其余人都是称职的无线电报员。其中有8个人,像我、帕博迪和阿特伍德一样,看得懂航海用的罗盘和六分仪。当然,还要补充一下,我们的两艘船都配足了人手,这两艘过去当作捕鲸船用的木船,为了适应南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加固,并装配了辅助蒸汽系统。纳撒尼尔·德比·皮克曼基金会为这次探险专门提供了一笔资金,因此,尽管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是特别充分的。在波士顿,雪橇犬、雪橇、各种机器、宿营物品和五架飞机尚未装备的部件都交到我们的手里,我们的船也在这里装载完毕。为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已经装备得妥妥当当,而且在供给、饮食、运输、营地建造等方面,我们也都效仿许多近期非常出色的前辈,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也正是这些前辈数量之多、名声之大,才使得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这次的探险(尽管准备充分)。
正如报纸报道,1930年9月2日,我们从波士顿港起航,悠闲地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穿过巴拿马运河,沿途停靠萨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的霍巴特,在霍巴特进行最后的补给。我们探险队中没有人之前去过极地区域,因此,我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两位船长(J。B。道格拉斯和格奥尔格·索尔芬森)身上。道格拉斯是“阿卡姆”号的船长兼整个船队的指挥,索尔芬森是“米斯卡塔尼克”号的船长,两人都是南极海域经验老到的捕鲸人。随着我们渐渐远离人居世界,北方的太阳落得越来越低,每天在地平线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在大约南纬62°,我们看到了第一批冰山(横平竖直得跟桌子一样)。10月20日,我们穿过南极圈,并举办了一个颇为古雅的庆祝仪式。就在我们快要到达南极圈的时候,冰原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经过热带地区的长距离航行之后,不断下降的气温让我心烦意乱,但我还是努力打起精神,准备迎接更严厉的寒冷。很多时候,奇妙的大气效应让我如醉如痴,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蔚为壮观、栩栩如生的海市蜃楼,其中,远处的冰山不可思议地变成了广袤城堡的城垛。
幸好眼前的冰原并不大,冰层也不厚。我们穿过冰原,来到了南纬67°东经175°的开阔水域。10月26日早上,南方出现了一道很强的陆映光。临近中午,一片开阔、高耸、白雪皑皑的山脉浮现我们面前,挡住了前方所有的视野,我们都非常兴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片未知大陆的前沿,来到了冰冻死亡的神秘世界。很显然,这些山峰就是罗斯发现的阿德米勒尔蒂山脉。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绕过阿代尔角,航行到维多利亚地的东海岸,到达我们预先选定的基地。这里位于南纬77°9′的埃里伯斯火山脚下,麦克默多湾的岸边。
航行的最后阶段让人记忆犹新而又遐想联翩。巍峨而又荒凉的神秘山峰在西方若隐若现,中午的太阳低垂在北方,午夜在南方更为低垂的、靠近地平线的太阳,将朦胧的红光洒在皑皑白雪之上,洒在蓝蓝的冰面和水道之上,洒在裸露在外而又黑迹斑斑的花岗岩山坡上。阵阵可怕的南极风在一排排荒凉的山峰间肆虐。有时,风听上去隐隐约约像狂野而又极富乐感的笛音,这种笛声一直蔓延到更为宽广的区域,因为某种下意识的原因,我似乎感到心神不宁,甚至隐约有些惧怕。这一场面让我想起了尼古拉斯·罗瑞克120怪诞而又可怕的亚洲画作,想起了我在大学图书馆里读过的阿拉伯狂人阿卜杜勒·阿尔哈兹莱德所著的《死灵之书》121中,有关睖原122的更诡异、更可怕的描绘。
11月7日,西边的山脉暂时看不到了,我们经过了富兰克林岛,第二天,又看到了埃里伯斯山脉的圆锥形山顶和前方罗斯岛上的特罗尔山,以及更远处绵延不断的帕里山脉。巨大冰堡低矮的白色岸线从这里向东延伸,如同魁北克的岩崖,垂直耸立的高度达200英尺,这意味着我们向南的航程结束了。下午,我们进入麦克默多湾,同时,在冒着烟的埃里伯斯山脉下风处,与海岸保持一定的距离泊了船。高达12700英尺的山顶,在燃烧过后,在东方天空的映衬下,犹如一幅描绘富士山的日本油画。再远处便是海拔10900英尺、白雪皑皑、魅影般的死火山特罗尔山。此时此刻,埃里伯斯山不断喷出阵阵烟雾。一个名叫丹福思的研究生助手,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说白雪覆盖的山坡上看上去像火山熔岩,还说,这座发现于1840年的山脉,无疑是爱伦·坡123七年后创作
“在那至高无上的山顶上,
充满硫磺的熔岩,
无休止地滚动着,
泻下亚耐克山,
低吟着涌入北部山峦。”
诗句的灵感源泉。丹福思很喜欢读那种怪诞的作品,而且经常谈论爱伦·坡的作品。我本人对坡也很感兴趣,因为他在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可怕且又令人费解的《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描写过南极。在远处贫瘠的海岸和巍峨的冰堡上,成千上万奇形怪状的企鹅拍打着翅膀,呱呱乱叫。同时,在水面上,许多肥胖臃肿的海豹,要么在游泳,要么趴在冰块上慢慢漂流。
在9日凌晨,午夜过后不久,我们乘着小船,艰难地登上了罗斯岛,一同带上岸的还有从两艘船上接下来的电缆,之后,便准备用裤形救生圈卸载给养。虽然我们的先辈斯科特和沙克尔顿此前曾经在这个地方登过陆,但我们初次踏上南极大陆的心情还是五味杂陈。我们在火山坡下面冰冻海岸上搭起了一个临时营地,不过,探险队的总部还是设在“阿卡姆”号上。我们卸下所有钻探设备、雪橇犬、雪橇、帐篷、生活物资、汽油桶、融冰试验装备、普通相机和航拍相机、飞机零部件和其他的配件,其中包括三个便携式无线电设备(不只是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它们可以让我们在南极大陆的任何角落都能与“阿卡姆”号上的大型设备保持联系。跟外界联系时,船上的设备会将新闻报道传给位于马萨诸塞州金士堡角的《阿卡姆广告人》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台。我们希望利用一个南极夏天就能完成任务,如果行不通,我们就在“阿卡姆”号上过冬,由“米斯卡塔尼克”号在封冻前向北航行,去运第二年夏季的给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