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我这九十年作者任钓在线阅读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入了北伐队伍。父亲在1927年上半年几次写给母亲的信里,都讲到这件事:“我因雪亚由陕州退至汝州,形甚仓皇,未得相从。于本月初二始搭车到洛,旋于初五日步行赴汝,计一百八十里,两日即到。饥渴劳顿,苦不堪言。我所以甘受生平所未受之苦者,因雪亚听从吾言,已诚心加入革命,不能不前往帮助。刻镇嵩军开至禹县一带,听候冯总司令玉祥命令,故又随雪亚至禹充当宣传处主任。”“我现已由洛至汝,由汝又来禹州。烈日酷暑中,步行数百里,总饱受辛苦,而身体甚好,足慰远念。雪亚近已十分觉悟,实心革命。总司令部随军队移至禹县,教我担任宣传处处长,义不获辞,只好勉为其难。”“雪亚军事上发展甚为顺利,真能为主义奋斗。我此来甚为满意。”刘镇华自这次加入北伐以后,投靠了蒋介石,后来给蒋当过安徽省长,还做过鄂豫皖边区“剿共”总司令。那已是后话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反清反袁反军阀反蒋的老同盟会员(4)

那段时间,我尚年幼无知,曾嫌父亲久出不归,写信埋怨。父亲回信说:“你的老爷,何尝不时时想念我儿?我久出不归的主因,固然是时势所逼,不能不稍尽党员的责任。”那时,父亲对我讲这个道理,我哪里能明白。后来他把我送进革命队伍后,我才懂得了志重天下的道理。

1927年夏,父亲做完了劝说刘镇华这件事,便辞去宣传处长职,南下汉口,在程潜、林伯渠的国民革命军第6军第18师司令部任秘书,参加了北伐。这个师的师长张轸,字翼三,也是河南人,比我父亲小二十五岁。袁世凯杀国民党人时,他到新蔡避难,受过我父亲的保护。1919年他从保定军校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时,又得到过我父亲的资助。因此,他长期与我父亲保持着密切的师友关系。

到武汉后,父亲才知道,在蒋介石的“清党”中,他的二女婿、共产党员孙炳文,4月间已在上海龙华被害。父亲对蒋介石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非常愤怒,认为蒋是在国共合作、北伐胜利的时候,忽然把共产党作为敌人,破坏了革命的成果。8月,他随程潜的军队东征讨蒋。在1927年8月23日给我母亲的信里,父亲写道:“我此次从军东来,本思帮同讨蒋,为浚甥(指孙炳文)少泄冤愤。不意蒋因津浦路战事,为奉所败,遂通电下野,要求与武汉方面合作对奉。现武汉政府不日即前往南京,讨蒋之举,已不复成问题。拟随翼三师长至南京后,就近赴沪,藉访浚甥蒿葬之处。以便十月间再率外孙辈前往认收遗骨。惟蒋虽声明下野,仍拥兵蟠踞浙沪。上海能否前往,目下尚不能定也。”

11月父亲又到武汉时,我二姐已经在几天前带着女儿维世和小儿子名世,回四川孙炳文家乡了。父亲见到二姐留在武汉的宁世、济世两个孩子,想到他们这么小就没了爸爸,心里很难过。在当年农历十一月初四给我母亲的信里,父亲说:“据宁外孙言,其母明年三月始能回鄂。渠与济孙皆童年在外,无有倚靠。吾见此情状,不觉悲痛久之。”

那以后,父亲痛定思痛,对国民党的政权失去了信心,1928年,他看到程潜也参与清乡*,却又因派系冲突,被李宗仁扣留,落难武汉,曾有诗感叹乱局和无尽的人民苦痛:

醴陵感怀

武力空思靖楚氛,醴陵党祸尚纷纭。

奇冤难洗渌江水,侠骨永埋红拂坟。

十二楼台开幕府,八千子弟失将军。

革新未解人民痛,辜负喁喁望旱云。

父亲认为,蒋介石追求的只是他的政权稳固,这样的话,国民党就辜负了老百姓对天下太平的期望。从那时起,父亲把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的希望,寄托于*了。父亲后来回顾道:“正当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蒋中正背叛革命,大杀共产党人。我于是对国民党完全失望,而把革命希望专寄托在共产党身上。虽对共产主义的理论及政策不甚明了,而为争取多数人的利益,打倒少数人的剥削压迫,这是绝对合理的。”1928年,蒋介石以剿共的名义,把张轸所率程潜余部派往江西。张轸拒绝投靠蒋介石,被蒋设法驱散了他的部队。我父亲于是离开了18师。

从此,这位老同盟会员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产党了。

捐产办学、为国育人的老教育家(1)

父亲从江西告别张轸部,绕道上海,寻访了孙炳文就义处后,于1928年8月返回新蔡。从这次回乡开始,他为家乡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890年开始,父亲以教读为生,终年坐馆。西学东渐之后,他逐渐产生了在家乡办新学、搞教育的想法。早在1922年给我母亲的一封信中,他就说道:“郝姓之宅,果出卖否……盖买此宅,只用意在欲办一学堂。”但他一直奔波在外,没有实现。

自1926年土匪破城之后,新蔡县的学校就都停办了,教育没有了。父亲这次回新蔡时,正好冯玉祥属张汝奎师的部队驻扎在此,在大吕书院旧址上,办起一所“民众学校”。父亲和刘芬佛、张山甫等人都被聘为校董。可是,年底张汝奎部队忽然调离,刚办起三个月的学校,经费就没了着落,又面临关闭。这学校设备简陋,学生不多,仅有几十张课桌。军队走了,县府不接,没人过问。怎么办?

如此惨淡情况,家乡何以育人?我父亲最看重教育,便下决心,把这个学校接了过来,创办“今是小学”。他捐出了自家一二百亩土地,用这些土地上每年的地租,来开支经费,支撑学校,还募集到了一些捐款。如此,实现了他多年以前就产生的办学心愿。这个学校的名称,父亲取自陶渊明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新蔡教育,由此复兴。这年父亲虚岁六十。

父亲认真办学,教学质量不错,因此,今是小学办得比较成功。1931年夏,父亲增加初中——这是新蔡县最早的私立初中,1940年又开始招收高中生——这是新蔡县高中教育之始。学校名称也早改叫了“今是学校”。当初,从社会看,学校教育比例很低。1935年,新蔡县已有小学生一千五百人、中学生三百人,而在私塾、义塾里接受教育的,多达五千人。父亲那一代人的努力,使学校教育发展很快。仅十年后,1945年,新蔡县就一所私塾也没有了。

那时候的小学生,不是像现在的这么小,很多都已青年,才开始学习文化。因此,父亲的政治倾向,对这所学校影响很大。父亲聘国民党“左”派当校长,聘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来当老师。学校创办之初,就成了豫皖边区*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据点。*新蔡县委1928年秘密建立后,先后有五位县委书记和四十多位共产党员,由父亲安排,得到今是学校教员的公开身份。这些教员学识渊博,教学有方,使得校内风气*,生机勃勃,渐渐名声在外,深为周边地区青年向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