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砖瓦窑和“三村食堂”之后,几个村的村民都是创意频出,纷纷想出了赚钱的法子。
但桃源寨的“创业”大潮很快遇到了瓶颈——寨子里的“钱”出现了问题。
这并非是贾放食言,没能给村民们及时发放“创业贷款”,或者给他们提供“建房基金”,而是桃源寨重蹈桃源村的覆辙,再次出现了小额货币——也就是铜钱,短缺的问题。
远道而来的余江新移民里,不少人是有些积蓄的,可是他们远道而来,不可能背着大串大串的铜钱到此,多半都是贴身藏着银锭子,内衣里缝着金锞子。
而贾放发放“安家费”和“创业贷款”的时候,也图省事,给每家发了银锭子。
这样问题就来了:以“三村食堂”为例,那里一餐饭是三文钱,多加一个菜是五文。如果你拿一锭银子去点一餐饭吃,食堂里的大娘铁定找不出来。
这时就有村人提出:要不……先赊账?
赊账这个法子刚开始还行得通,因为大家都是余江老乡,对方确实是有钱,不是付不起,而是在体谅食堂实在找不开而已。
甚至有人和“三村食堂”领头的妇人打了招呼:“我天天在你这儿吃,吃一个月,差不多就快够一钱银子了。到时候一起给!”
刚开始食堂大娘还能点头答应,到后来却跟着人追账:“别,等等啊!铜钱给了没?给了钱才能舀饭……”
“概不赊账,概不赊账啊!”
老乡们见了这大转弯的态度,忍不住疑问纷纷。食堂大娘却有理有据:“你们这样赊账,我们就没处去买材料。那边也不能总让我们赊着账啊!”
老乡们连忙安慰:“大娘,要不我先给你一锭银子,你拿着银子先去买材料?”
食堂大娘着急摇头,涨红了脸:“不是我不肯,也不是对方不肯,而是对方收了我的钱之后,也要上我这儿吃饭,这一锭银子到了他手里,就又要给到我这里让我找。我……我这也找不出啊!”
听说这话的人无不脑后出汗:敢情又绕回来了呀。
于是从余江来的新移民一起去问桃源村的土著。他们找到陶村长,纷纷把自己身上带着的,从贾放那里拿到的金银都拿了出来,问:“老村长,有什么地方能把这些兑成铜钱的呀?”
陶村长一拍大腿,道:“你们可真问住我了,我也想知道啊!”
众人:……?
*
贾放一直很关注桃源寨的建设进度,他很快就发现了寨里出现的铜钱短缺问题,并且两次去通汇行兑换了相当数量的铜钱,并且通过“力士搬运”的法子搬到了桃源寨里。
可还是感觉村民们对铜钱的需求像是无底洞一样。
贾放仔细想想:这也属正常。原本他只有一千人的基本盘,现在桃源寨的人口是原先的五倍;另外,是他自己亲手推动桃源寨离开了原先那种平均主义的“共有”式经济,引入了“私有”二字。
他为远道而来的新移民发放“安家费”,为他们提供“创业贷款”、“建房基金”——说白了,他贾放就是在往这个新兴的小社会里打钱,注入货币。
所以——钱不够很正常。
但要怎么解决?除了继续从通汇行“搬运”钱过来,他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搬钱来也有搬钱来的问题——南方的铜钱币值较高,以前桃源村也发生过,这铜钱流通着流通着就越来越少的情况。如果他继续“搬运”来大量的钱币,会不会加快铜钱的流失速度——原本他只需要给桃源村一家供血的,现在难不成要给整个南方地区供血?
如此想着,贾放听见了贤良祠那里的铃声,一长一短一长,说明有府外的人来找。他急急忙忙地向乡民告辞,回到稻香村,见到双文。双文却说:“人就在潇湘馆那里,大爷正陪着呢!”
这是什么人,竟然直接进他的大观园来了?
他带着双文,急急匆匆地赶过去,果然见潇湘馆跟前,一溜从人垂手立着,有贾赦的人,也有北静王府的人。
“水宪?”贾放不由得有些惊喜。
自从上次水宪从这潇湘馆里挑了一本书走,他就还未见过这一位,更加没闹明白这位究竟带了一本什么书走。
他脚步匆匆,进了潇湘馆的院子,果然见到贾赦正在与水宪寒暄。水宪似乎在向贾赦道贺弄璋之喜,贾赦开心不已,笑得像个傻子。
贾放带着双文进院,双文见贾赦带的人将潇湘馆里照顾得甚是妥帖,便什么都没说,退在一旁廊下静候。
谁知水宪看见了她,微笑着问:“这莫不就是子放身边正在学画的那位?”
贾放与双文都是莫名其妙。贾放忍不住问水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双文则屏息站在廊下——她不方便接话。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