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浪花淘尽英雄的拼音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县尉是县令或县长的下属,负责治安缉盗等工作,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董卓的父亲一生中最大官职才是个县尉,说明他们不是名门望族,不过,出身于遥远的边地,而能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汝南、颍川一带做官,说明董君雅也有一定本事。

当时年轻人最好的前途就是研习经学,之后进入太学学习,毕业后踏入仕途,袁绍、曹操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董卓不是,《后汉书》说他“粗猛有谋”,也就是智育不好体育好,这或许与他出身凉州有关,或许与他父亲任职县尉有关,总之青少年时期的董卓没有种下日后当一名文人的基因。董卓小的时候在老家生活,“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羌中”指的是羌族聚居区,大体上在陇西郡与武都郡一带,核心地区在今天甘南、川北,甘肃的宕昌、武都等地以及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都在其内。这里与董卓老家岷县相邻,董卓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一身的江湖侠气,他与羌人部落首领交上了朋友。

对青年时期的董卓,《汉末英雄记》有一段记载:“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后汉书》引用了上面的话,又加了几句:“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台湾十一位教授将这段话合译为:以后董卓回到中土,在田野里耕作维生。羌族中的一些豪杰有大老远跑来看望他的,董卓便带他们回家,高兴起来,甚至把自己正在干活的耕牛都杀了款待客人。家中来了客人有人会杀鸡,再盛情一点的会杀头猪,而直接到田地把正在耕地的牛牵回来杀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董卓的豪爽感动了这些羌族朋友,回到老家后,他们竟然搜集了千余头的牲畜赠送给董卓,董卓因此以健侠而闻名。

据此有人认为,董卓后来跟他父亲到了颍川郡纶氏县生活过。《后汉书》还说董卓善于骑射,能在马上用两张弓左右开射,而且臂力过人。一身侠气,武力超群,放在首都洛阳恐怕很难派上用场,但在战事不断的陇西,这就有了用武之地。据《吴书》记载,董卓回到老家后被陇西郡太守召为吏,让他“监领盗贼”,就是管管治安。当时这一带除了羌人外,胡人也经常出来劫掠百姓,干治安工作必须是一把强手,董卓看来干得不错,不多久受到凉州刺史成就的赏识,把他调到州政府工作,让“领兵骑讨捕”。

《后汉书》说这个职务叫“兵马掾”,查东汉州郡政府属官里没有这个职务,可能是为边境地区州郡特设的,“掾”的意思是官属里的佐吏或办事员,东汉的正规军不归州郡管,内地的州郡都没有兵,只有都尉管理的治安警察部队。边境地区情况特殊,设有一定数目的地方部队,负责守土卫家、配合正规军作战,类似于民团,董卓干的就是这个差事。据《吴书》记载,董卓干得挺不错,他领兵*胡人,“大破之”,俘虏了上千人。

得到多位名将的赏识提携

当时朝廷的中央军主力几乎常年在凉州一带与羌人打仗,由此造就了不少名将,东汉末期最著名的是“凉州三明”,即张奂(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和段颎(字纪明),都是凉州本地人,其中张奂是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人,皇甫规是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人,段颎是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民勤)人。他们先后在凉州领兵作战,主要对手是羌人。这几个人对董卓都很熟悉,对他也相当赏识,董卓在他们的提携下在军中逐渐成长起来。

桓帝末年,董卓正式加入朝廷正规军,来到张奂手下担任军司马,这个军职的品秩是千石,当时县令的品秩是四百石或六百石,所以董卓担任的这个职务虽然算不上高级将领,但也起点不错。他随同张奂参加了与羌人在汉阳郡的作战,打了胜仗,董卓得到了九千匹缣的赏赐,当时物价起伏很大,工资和奖金常发实物,比现金更有用,董卓得到的是一大笔奖金,但董卓身上“健侠”的一面又表现了出来,他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也就是说功劳虽然是自己的,但也是大家的,于是把所有赏赐都分给了手下,自己什么都没有留。

董卓后来被提拔为西域戊己校尉,这是一个不常设的官职,负责屯卫、监护西域诸国。在军中,校尉级别较高,应该到了师长、旅长一级,可以正式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了。但董卓在这个位置上没干多久,就因为什么事被免了官。

当时段颎兼任凉州刺史,也很赏识董卓,据《吴书》记载,段颎见董卓被免官后无事可做,就把他推荐到洛阳,在司徒袁隗那里任职,董卓担任的是“司徒掾”。司徒是三公之一,比部长还高,可以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府),“司徒掾”是司徒府里内设部门的负责人,相当于处长。董卓从此成了“袁氏故吏”。出身于汝南郡的袁氏一门“四世五公”,也就是先后四代人里有五个当上朝廷三公,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成为“袁氏故吏”中的一员,当时在官场上是最值得炫耀的资本。董卓从此官运亨通,先后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成为省部级的地方大员。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在仓促之间组织军队*,负责与冀州黄巾军作战的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名将卢植,在卢植指挥下,战事进展得很顺利,但卢植得罪了天子派来战地巡查的宦官,宦官回去告了他一状,结果卢植被临阵撤职治罪。本朝重文治,朝廷里文官一大堆,能打的武将却相当有限,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董卓能打,就命他由河东郡太守改任东中郎将,代替卢植与黄巾军作战。然而,董卓习惯了与羌人作战,擅长的是山地战和大兵团骑兵突击,对于平原和河网地带的攻城战不太拿手,结果一筹莫展。

情急之下,董卓向朝廷推荐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接替自己,皇甫规也担任过凉州刺史,资历比张奂还老,皇甫规提携过董卓,他的侄子皇甫嵩也很有军事才能,董卓请出老领导的侄子,结果皇甫嵩不久就把冀州黄巾军剿灭了,被升为左将军。而董卓因为作战不力而被撤职。

。。

曾借助流星雨反败为胜

到了中平二年(185年),凉州羌人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叛乱,他们共立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了朝廷设置的护羌校尉冷征和金城郡太守陈懿,攻烧州郡,叛乱武装后来逐渐归到金城人边章、韩遂手中,他们聚集了数万骑兵向东发起攻击,已经打到了关中一带,这里是西汉各位皇帝陵寝所在地,朝廷一下子紧张起来。边章、韩遂等人以诛杀宦官为名,鼓动大家跟着造反。

这样,董卓又有了用武之地。朝廷派皇甫嵩领兵与边章、韩遂作战,任命董卓为中郎将,担任皇甫嵩的副手。凶悍的凉州骑兵跟黄巾军完全不同,这一次轮到皇甫嵩找不到感觉了,他因为作战无功而被撤职,朝廷拜老将张温为车骑将军统一指挥作战,任命执金吾(中尉)袁滂为张温的副手,董卓被提拔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等归张温指挥,加上附近州郡的地方部队,共有十多万人,总指挥部设在美阳(今陕西武功)。

但是叛军势头很猛,战斗力强于朝廷的军队,张温等又面临作战不利的局面。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突然发生了奇异的自然现象,帮助朝廷军队反败为胜。据《后汉书》记载,在美阳一带夜里突然“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这可能就是流星雨,其中有较大的陨石,发出的光也超乎寻常。更神奇的是,有颗巨大的陨石正好落在叛军的营区里,把营寨都照亮了,营中的驴马等动物受到惊吓嘶鸣起来。

古人不了解地震、日食、流星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往往认为是大凶之兆,是上天的某种警示,很不吉利。边章、韩遂也这样认为,于是决定撤军。董卓看到处于优势的一方竟然自动撤退,大喜过望,联合右扶风郡太守鲍鸿共同出击,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退到榆中,也就是董卓的老家陇西郡一带。张温指挥大队人马乘胜追击,命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担任对榆中的主攻,命董卓也率三万人进讨先零部落的羌人。张温派手下的参谋(参军事)孙坚协助周慎。

孙坚即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此前担任过多年的基层工作,又参与过*农民起义军的战斗,战场经验丰富。他建议周慎说:“敌人困在城里没有粮食,肯定会到外面运粮。我请求率一万人马断其粮道,将军率大军随后跟进,敌人缺少粮食必然不敢出战,最后只能撤入羌中,到那时我们并力*,则凉州可定。”可是周慎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又不愿意分功给孙坚,执意从榆中城正面发起强攻,结果反被边章、韩遂派兵截断了葵园峡谷,把周慎的粮道断了。周慎这才慌忙,下令放弃辎重突围。

周慎突然撤军,让担任辅攻的董卓措手不及,被边章、韩遂所部羌胡兵围困在望垣以北,粮食很快吃完了,敌人围攻又急,情况十分危急。董卓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周围环境特别熟悉,这里有一条大河,也就是洮水,董卓站在河边突然来了主意,他命人在河上筑坝把水截住,形成了长达数十里的堰塞湖,对外说是要捕鱼充饥,实际把水断流后人马从坝下过河,之后突然放水,形成溃坝,冲淹下游的敌人,董卓因而解围。此战,朝廷共有六支军队参战,其他五支都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只有董卓率领的这一支全师而还(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他因此被朝廷封为邰乡侯,食邑一千户,所部人马屯扎于关中地区的扶风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由功臣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董卓为朝廷身历百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的地位也不断擢升,不久,朝廷拜他为前将军,这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一,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董卓进入到帝国顶级将领的行列。与同样出身于凉州的张奂、段颎、皇甫规、张温等前辈相比,董卓却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张奂、皇甫规包括以后投靠了宦官的段颎在内,他们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本质上却具有士人的气质,比如张奂就是个大学者,是《尚书》研究专家,培养了两个书法家儿子——张芝和张昹,张芝更是被后世称为“草圣”。他们这些人对朝廷都心怀敬畏,正统观念很强,朝廷让干就好好干,不让干也没有怨言。但是董卓心中朝廷的观念就淡得多,他从小没受过那么多礼教和经学的教育,经常跟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打交道,把眼前利益看得重,把名节看得很轻。同时,经过多年与朝廷打交道,也逐渐把朝廷看透了,他明白只要你有实力,朝廷就离不了你,就得买你的账,他想尽办法培植自己的势力,手下的将校也大都跟他一样:讲义气、轻名节,只对董卓个人效忠,把朝廷的命令不太当回事。

所以张奂、张温、段颎以及皇甫氏叔侄虽然论军事才干都不输于董卓,论功绩更不比董卓差,但他们都不是军阀,而董卓是。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张温担任西部作战总指挥期间,董卓是他的手下,但董卓根本不买张温的账。一次,张温拿着天子的诏书召唤董卓,董卓过了很久才慢悠悠来了,张温批评董卓,董卓是不服气,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在张温手下当参谋的孙坚看不过眼,走到张温面前对他耳语道:“董卓不知错反而态度不恭,应该治他奉诏不到罪,按军法把他斩了。”

张温是个好脾气,以前陶谦在他手下也当过参谋,陶谦可不是印象中的谦谦君子,年轻时以臭脾气著称,他敢在酒桌上跟张温公开叫板,严重藐视领导,但张温最后也没能把陶谦怎么样。张温小声对孙坚说:“董卓向来在凉州一带有威名,现在杀了他,再在西边用兵就少了依托。”孙坚见张温不敢,但他仍不放弃,又历数董卓三大罪状,让张温下决心。张温仍然不敢,对孙坚说:“你赶快下去吧,时间长了董卓会起疑心。”

韩遂后来杀了边章和北宫伯玉、李文侯,吞并了他们的人马,拥兵十多万,成为凉州最大的反朝廷势力。此时,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马腾也迅速崛起,加上汉阳郡人王国等叛军,几路人马卷土重来,又寇掠三辅,把关中西部重镇陈仓(今陕西宝鸡)围了起来,朝廷派前将军董卓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同出兵征讨,这一次朝廷军队把韩遂、马腾等部打败。

随着战功的累积,董卓的个人势力也快速膨胀,董卓不服管的问题引起了朝廷的担忧,为了解除董卓的兵权,朝廷于中平六年(189年)下诏征董卓为少府卿,这是九卿之一,正部长级,相当于皇家事务部部长,董卓哪有心思去洛阳伺候皇上,于是上书请朝廷收回成命,理由是其所部湟中义从以及秦胡兵等听说他要走,都哭着喊着不让,“牵挽臣车,使不得行”。对于董卓的抗旨朝廷居然没有办法。后来有人又想了个主意,改任他为并州牧,让他把所领的兵交给皇甫嵩后立即赴任。州牧位高权重,是绝对的封疆大吏,可董卓仍然没兴趣,他再次抗旨。

如果没有以后何进诛宦官、袁绍召外兵入京、洛阳大乱等事件,董卓跟朝廷迟早会摊牌,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由他整合凉州正、反两方面的各路人马,自己割据称王,当上土皇帝。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董卓在其中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最后又被掀起的大浪所吞没,并且直到他死后,由他激起的这股浪仍然久久余波未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叁 汉末最危险的职业是做外戚

东汉第一任皇帝刘秀还算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外戚专权的危害,为防止大权旁落而对外戚的防范极严,但到他的孙子和帝时,由于小皇帝只有十一岁,他的母亲窦太后开始临朝,从而造就了东汉第一个强势外戚窦宪,从那时起一直到东汉灭亡,起起伏伏,绵延不断,先后出现了窦氏、邓氏、阎氏、梁氏、何氏等强势外戚把持朝政。

外戚专权是东汉政治的一大特色,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戚、宦官、士人构成政治结构中的三个方面,就像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当他们势均力敌时政治还算相对稳定,如果相对平衡被一方或某两方的联盟打破,就会造成动荡。和帝以后的历任皇帝无论在位时间长短,都无力完全掌控天下,经常任由各种政治势力的摆布。桓帝、灵帝上台,更加清醒地看到积重难返的政治生态,不再把汉室中兴作为自己的使命,而希求通过权力平衡术保住自己的帝位不失,外戚又成为天子可依赖和利用的一张牌,他们多次掌握大权,但又常常功亏一篑,就像《汉末英雄记》里记载的最后一任强势外戚何家一样,落得了悲惨的结局。

。 想看书来

东汉产生过史上最牛的外戚

汉顺帝刘保的皇后姓梁,她的父亲叫梁商,哥哥梁冀是有名的“跋扈将军”。梁家的祖上是河东郡的商人,专做外贸生意,于是举家迁到通向西域的要道附近,也就是敦煌、武威、酒泉一带,由于生意做得好,发了财,又迁回关中地区的茂陵。王莽当皇帝的时候,梁家不仅财大,而且也有了势,梁冀的先辈中有一个叫梁延的干到了酒泉郡太守,还有一个叫梁统的,干到武威郡太守。梁统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的窦融手下的得力干将,窦融归顺光武帝刘秀后,梁统跟随。他们二人都被封了侯,梁统被封的是高山侯。?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