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白金心灵鳞片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业能力;失去健康的人会说:早知道就多注重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

与其事后追悔,不如在每个当下用心去做,全力以赴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将来必能愉悦地享受自己经营的成果。

“不问收获”是一种心灵的满足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品讲的是“收获”。须菩提对如来佛说:“世尊!您得无上正等正觉修成佛道这个境界,究的竟真一无所获吗?”佛闻言得知须菩提心有所悟说:“是的,是的。须菩提!我于法中丝毫无所得,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因为有得即有失,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

我们做什么事,总会问自己这样做会收获释什么。其实,人生得到的所有东西,本来都是属于你自己的。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想收获什么,就要问自己播下了什么。

“收获”是立在我们面前的一堵墙,如果我们觉得做一件事什么都得不到,就会没精打彩。佛则要我们做一个推倒这面墙的人,因为,墙外面是一片辽远和广阔。

“收获”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做每件事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呢?因为“物竞天择”的社会,给了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需要收获来为自己积攒生存的本钱。正因为我们事事必要有收获,才会成为世界的主人。可是收获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见被收获挡在外面的精彩世界,使我们看不到和谐的风与美丽的阳光;收获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变得古板而又闭塞;阻隔了我们和其他心灵的交流,使我们变得孤独而又寂寞。

佛说:“凡是可以用得失来形容的,都是身外之物,是迷失自性。般若妙法,本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本来无失,从何有得。自已本身就是佛,人人都具备这些,如何能说“得失”呢?因为它一直存在在自性中啊。如果能做到没有一点法可以得到,就是无上菩提。”

佛告诉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一切,只有看透得失,推倒收获这面墙!在收获的面前人本应该是很伟大的,因为,收获是人的心创造并设计的,人可以随便摧毁它。但有时,人却显得多么渺小,遇到什么事便去问收获。其实只要有人的存在,任何东西都会变得脆弱无能。我们要做一个推倒收获这面墙的人,因为,墙外面是一片辽远和广阔。“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人的烦恼多半来自于自私、贪婪,来自于妒忌、攀比,来自于自己对收获的苛求。托尔斯泰就曾说过:“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收获。每天早晨醒来不问收获,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然后在工作、生活中享受这个过程,当你安心地躺下来,今天已然成为昨天,明天还很遥远,享受你的睡眠。

“不问收获”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纯主观的内在意识,是一种心灵的满足程度。一个人能不问收获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快乐,就会找到幸福。不问收获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变得简单可行。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挣钱为目的;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我们的贬低;去给予而不要计较能否得到超值的收获;去运动而不管在人们眼里自己的笨拙;“不问收获”地去生活,去感觉,去释放自己的内在,把整个的人放松,让你心思集中在你做的事上,而不必在意外在的一切,让自我的内在得到彻底地展现。那个时候你似乎不是你在自己,你的内在仿佛在另一个四维的空间,在另外的空间欣赏你,观照你,这样,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天堂,生活充满快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春暖花开,善心依旧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三品讲的是“善恶”的问题。佛认为:“众生人性本善,原来就没有恶。”可是人性本善,为何还会发生“毒奶粉”事件,为何世上还有犯罪,为何还是有女孩子被人强迫呢?佛回答说: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心被浮尘所蒙蔽,但是只要这些人能净心行一切善,发掘自身的善根,改过自新依然可以得佛果。行善任何时候都不晚。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如果每个人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每个人都能少一些自私自利,少一些贪婪、愤怒和傲慢,那么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和谐。整个社会也将更健康更融洽。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中国人也不会因此吓得不敢喝奶粉。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每个人都会立足当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不会“急功近利”、企图“不劳而获”,那么金融危机将永不会重演。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每个人都会活出真正有品质的生活:我们吃的米饭、包子、蔬菜都是有品质的,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有品质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都是有品质的!

佛说:“须菩提!众生无论聪明还是愚蠢,在善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万物和佛一样皆拥有平等的善心,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缘故,就是本性中,原无我人等四相的妄念,有这些妄念,如镜上涂蜡,就是心被浮尘所蒙蔽。所以,只要能净心行一切善,就可以得佛果。”

我们先来一次善恶之辩。例如在封建时代,按鲁迅的说法,是“人吃人”的社会,为什么还会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宣言呢?答案很简单:人类的道德观念是约定俗成的,必然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善”是永远的主旋律,越是黑暗的时期这种期盼就会越强烈。那么:佛说的人性本善,到底该如何理解呢?这问题其实很好解答: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吃奶的渴望,并没有其他的杂念,哪来的“恶”可言?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婴儿必然遗传了其父母的某些习性,只是暂时没有显现……但是成长的经历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决定将来为善或作恶的最关键因素!

善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善心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善心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善心深处喷涌的温泉。再大的天灾人祸敢不可能让善心的田野颗粒无收。善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善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善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善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善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佛又说:“须菩提呀!如来佛我,所说的善,乃众生本性中自然存在的妙性。众生人性本善,原来就没有恶。为何名为“善”,只是为了开悟众生,暂且名之为善法而已!”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