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读库0601 pdf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一段还真就用上了。在常三爷家的小客厅里,常三爷问完“喜欢相声吗”“多大啦”之类的问题,就开始问道:“都会说什么啊?”“会说一个《天王庙》。” “噢?” 常宝霆把眼睛瞪得挺大,“说说听听吧。”

那天常三爷有什么具体的评价郭德纲想不起来了,但他记得两条,一条是三爷告诉他,这段里头过路的四个读书人和私塾里的四个小孩儿写在天王庙白墙上的字不该是横着,应该是一句一句竖排着的,读书人是大人,写得高,四个小孩身量矮,写得低,等于是在下边续上的,这样最后被私塾先生念连起来才更合理。第二条是常宝霆先生那天跟他说的一句话:“小子,你记住了,学相声最主要的有三点,天赋、兴趣、刻苦,缺一不可。”二十年之后的今天,郭德纲给他的徒弟们说活的时候,也常提到这句话。

常三爷是相声名家,事务繁忙,不能常去求教。后来就有人给郭德纲介绍了常宝霆的弟弟——常九爷常宝丰。常九爷是常家这辈儿里最年轻的一个,1947年生人,当时还不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长得帅气、精神。常九爷家住天津的体院北,从家里过去,路上大约要用一个小时。郭德纲到现在还记得常九爷家的客厅里铺着的地毯、屋子里的大沙发,以及墙上挂的一幅到现在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的抽象画。第一天去上课时,那间屋子里很冷,郭德纲坐在客厅里很拘谨。常九爷喊自己的爱人从床底下拽出一个纸箱子来,从箱子里拿出来六本书。那是当时沈阳出版的六本传统相声文本,也就是现在相声学习者和爱好者都知道的“四大本儿”,即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一至四辑《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前身。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4)

这套材料当时是内部资料,外面根本买不到,郭德纲一见如获至宝,就一本一本从常先生家往外借,拿回家再一本一本地抄,直到把这六本书全都抄完。相声行和评书行里把这种节目文本叫做“册子”(“册”读作chái),这套手抄的传统相声册子,郭德纲一直精心保留着,直到现在还带在身边。

常九爷给郭德纲开蒙的活是《八扇屏》。他先是交给郭德纲一个手写本的《八扇屏》册子,上边还写着“王佩元整理”,让郭德纲回家背词儿去。王佩元是天津的相声演员,早期一直给常宝丰先生量活(捧哏),合作过《并非讽刺裁判》等很多节目,最近几年一直在北京和常宝丰先生的侄子常贵田合作。等到郭德纲把《八扇屏》的词儿背好了,再到常九爷家,跟常九爷一句一句的对词,常九爷随时给他纠正错误。

除了常三爷、常九爷,当时天津很多的相声演员郭德纲都曾去登门拜访求教,如白全福、马志存等等。

当时正是1980年代,相声的繁荣期,尤其是在天津这样的曲艺窝子。一到夏天,天津的各个公园里常有露天的曲艺相声演出,而且往往是一进夏天就开始,一演就是三个月,演出不收门票,观众只要买票进了公园就能去看相声。当时在公园里演出的不乏名家,如于宝林、冯宝华等人,而且说的基本全都是传统相声。郭德纲第一次登台说相声也是在这样的露天场地里,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当时有一个消夏相声晚会,是河东区文化馆的业余相声队固定演出,但也可以让郭德纲他们来演。郭德纲还记得那天和自己的搭档、也就是教评书的高先生的儿子小五一起蹬着自行车去第二工人文化宫演出的场景,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都非常兴奋,一边骑车一边反复地对着词儿。

演出的地点是在一个露天的长廊附近,头一次演出郭德纲没怯场,但是也没让观众哈哈大笑。给郭德纲一直记到今天的,是当时台下有一个坐轮椅的观众一直看着他笑。对于第一次上台说相声的“天津小孩”郭德纲来说,那个观众的笑容让他头一回感受到了来自观众的温暖和鼓励。

三次进京

几年之后,郭德纲经人介绍认识了相声演员陶大为,并且和他“搭伙”合作,一块儿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团的青年队。当时的郭德纲是给陶大为捧哏,他们忙于随曲艺团青年队在各种剧场、文化站参加各种演出,平均一年得有几十场——每一场他们的节目都是被放在开场第一个的位置。除去团里的演出,郭德纲还忙里偷闲在天津说过评书。《杨家将》、《大隋唐》,以及长篇单口相声《八大棍儿》,他基本都使过。

1988年,北京的全总文工团成立了一个说唱团,由天津相声演员高英培负责。陶大为和郭德纲去参加招考演员的考试,留在了全总说唱团——这就是郭德纲的第一次进京。

郭德纲第一次进京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当大腕儿,要一场挣好几万,这是我现在最看不起的心态,但当时,就是抱着那个心态来的。”

当时的全总说唱团里,相声演员有高英培、孟繁贵一场,崔金泉、马志存一场,陶大为、郭德纲一场,同台演出的歌唱演员则有韩笑、苏红等人。除此之外,有一个负责检场的藏族小伙子名叫杨红,几年后这个小伙子在全国大红大紫,只不过观众知道的都是他的藏族名字——洛桑。

留在全总说唱团之后,陶大为郭德纲二人马上随团赴四川演出,之后就是在四川、河南各地几个月的巡演。巡演回来后,团里对他们这两个年轻人比较满意,准备开始给他们办理工作手续、调动人事关系。正在此时,北京爆发###,团里的调动工作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他们二人也只得离开北京,重回天津曲艺团的青年队,但郭德纲不久也离开了这里。

1992年左右,郭德纲开始在天津一些区属的小剧团搭班唱戏。他唱了半年的河北梆子、一年半的评戏,大花脸、小花脸、老生、小生、彩旦,他全唱过。

小剧团的演出很不正规,有时候非常狼狈。一次去河北文安县农村唱戏,戏台是在村子里露天搭的,台底下观众坐的都是用破竹片之类搭起的座位。演员在台上演出,台口有一个工作人员拿着小本儿记。演员在台上翻跟头,底下有人喊好,只要一喊好,小本子上就得记着:这人加五毛钱。一个甩腔,底下又有喊好,这也得记着:又五毛。

后台常有村里的老太太抱着孩子去串门,看着看着就和演员说:给我们孩子画个脸儿吧!后来知道,照当地的旧风俗,给孩子画个脸儿再抱着在戏台上走一圈,孩子能长寿。每给小孩画一个脸儿,后台要收五毛钱,可就为了这五毛钱,后台的演员差点没打起来,因为有演员正式提议,这五毛钱得充公,再集体分配。

“远瞧逃难的,近瞧要饭的,走近留神看,梆子剧院的。”这是当时这种小剧团里演员们自嘲的顺口溜。

这期间,郭德纲又去过一次北京,这第二次进京很快也以失败告终,只待了三四天就返回了天津。唯一的收获是一天夜里从民族宫一直走到大栅栏的小旅馆,出发时穿上的新鞋子在脚上磨出来的几个水泡。

回天津后,郭德纲尝试过做生意,他在第二文化宫附近包了个一千平米的场地想搞剧场,那场地的租金是一个月五千,这在当时,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实在是天价,他铆足了力气也没挣回这些房租来。直到最后债主逼门,郭德纲实在无计可施,卖了家里的一套房子还债——也正是这次卖房还债,激发了他和妻子间的矛盾,二人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5)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