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宋朝首都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兵变,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帝制废除为止。

陈桥兵变要过四道关

赵匡胤是涿州人,出生于洛阳。他家虽然世代做官,但他青年时的遭遇并不好,曾经闯荡江湖,深知民间疾苦。后来在郭威部下当兵,公元950年郭威通过澶州兵变而当上了后周皇帝,为他亲眼所见。郭威病死,养子柴荣即位。柴荣出身小贩,久处下层社会,深知战争带给老百姓的痛苦,即位之后,励精图治,颇想有一番作为,在与北汉、辽国作战时,都能亲临前线。赵匡胤在他指挥之下作战,勇冠三军,累立奇功,为他所深深器重,一直被提拔到殿前都点检的高位。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辽国,收复失地的战役中得了急病,以不到40岁的英年早逝,丢下了20多岁的符皇后与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虽然后周的大臣们扶立柴宗训当了小皇帝,但是在当时那种乱世,柴家的孤儿寡妇能够控制得住局势吗?谁也没有把握。于是谣言四起,议论纷纷。议论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会不会策动兵变。所以开封城里,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之初,前方传来军报,说是辽国即将出兵南侵。符太后、小皇帝只好请宰相范质等人商量对策。因为军情紧急,范质等人在仓促之间就点了赵匡胤的名,要他领兵出征。范质等人只点赵匡胤的名而不点别人,也有他的理由:

第一,在当时的许多高级将领之中,赵匡胤年纪最轻(33岁),资历最浅,比较起来,还缺少争夺帝位的条件,因此可以放心。

第二,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君臣契合,情谊深厚,是柴荣最信得过的人。

元旦之日,赵匡胤亲往禁军军营点兵。正月初二,由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指挥的前军先行出发。前军开拔之后,开封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这太阳底下还有个太阳,可见天有二日。”有人说:“将立点检为天子!”听到这些谣言,一时人心不定,老百姓纷纷出城逃避。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军纪很严,队伍秩序井然,城内人心渐安。当天晚上,全军宿营于北上的第一站开封东北40多里的陈桥驿。驻定之后,将领们纷纷串连,人声嘈杂,彻夜不眠。赵普既组织将领们守候在赵匡胤的卧室之外,准备在天亮以前力劝赵匡胤发动兵变,回师开封。又派人飞马跑回开封,通知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要求他们在开封城里进行策应,于是,在正月初四日的黎明,就上演了本章开头所描绘的“陈桥兵变”那一幕。 。。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2)

五代时候拥立皇帝的兵变,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有人策动的。那么,这一次陈桥兵变究竟是自发的还是有人策动的?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事情发展的过程,有人策动的蛛丝马迹到处可见。是谁策动的?那就是赵匡胤本人和他的主要谋士赵普。

赵匡胤只比柴荣小6岁,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肯定会忠心耿耿地跟着他打天下,绝不会有另立门户的打算。以柴荣的眼光和魄力,他是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大王朝,是会有一番作为,不会让赵匡胤失望的。严格地说,300多年的宋王朝的建立,柴荣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奠基人。赵匡胤的许多本领,都是从他那里学到的;宋王朝的许多基础,也是从他那里接过来的。只可惜天不佑人,柴荣这样一位青年英雄竟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在五代那种乱世,柴荣一死,孤儿寡妇绝对难以立足。有不少掌握了兵权的高级将领都觊觎这个帝位。举例说,原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这些人以自己的兵权、声望以及与郭威的亲属关系要想夺取这个帝位并非难事。赵匡胤和他们硬拼不一定能操胜算。但是这些人和柴荣并非志同道合,远不如赵匡胤和柴荣的互相理解。柴荣得了重病之后,免了张永德之职,以赵匡胤取而代之,说明柴荣到了最后还是信任赵超过信任张。说明柴赵两人还是有不少共同语言。他们都深知民间疾苦,都反对战争,都希望让老百姓能够早过太平日子。柴荣死后,帝位如果落到张永德或者李重进的手中,倒不如落到赵匡胤的手中,对国家,对老百姓更为有利。我们读历史,不要老是看到帝位之争,利害之争,认为赵匡胤从柴荣的孤儿寡妇手中夺走了江山,两人是对立面。是不是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志同道合,看到他们的共同语言,看到赵匡胤作为柴荣理想、事业接班人的一面。这样就更容易体会历史人物的真情,更容易看出历史现象的真相。

过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每每抱着一种一成不变的老看法,认为赵匡胤如果是自己策划了一场兵变,从后周孤儿寡妇手里夺取江山,那就是非常可耻的不道德的事情。有些好心人想为赵匡胤说话(例如苏轼),就一再说明,这次兵变不会是赵匡胤自己策动的,他只不过是为六军所逼,不得已而为之。我认为,对于赵匡胤策动这场兵变一事,事实俱在,没有什么好掩盖的。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不要仅仅看作君臣关系、主奴关系,是不是也可以看做一件大事业的合作者。他们事实上已经合作多年,在郭威未死之时,他们是同事关系,郭威死后,他们从同事变为君臣,事实上他们一直合作开创一件大事业,出生入死,艰苦奋斗,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柴荣不幸去世之后,赵匡胤不想离开这一件已经为之奋斗多年的大事业,不愿意让这件大事业落到别人手中去。所以才策动了这场兵变,让这件大事业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够按照原来的方向原来的计划进行,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后周孤儿寡妇的局面已经形成,如果赵匡胤不来接手这个残局,一定也会有别人来接手。如果由张永德、李重进这两个老军阀中的任何一个人来接手,就不可能结束五代的乱世,建立起一个长治久安的宋王朝。因为从张永德、李重进这两个人的一生经历看来,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那种不择手段互相倾轧的恶劣行径,早已被柴荣所看不起,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来,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并不是什么罪恶,应该说是无罪有功。

我们回头看一看陈桥兵变的经过,从赵匡胤最后谆谆告诫部下的弟兄们,一定要严守军纪,一口气能够说出几条几款来看,也想得到他是事先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不像是临时被逼上马的样子。他在策划这次兵变的时候,首先是希望做到不流血。要是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要是不怕回到开封之后大抢一通,大乱一场,赵匡胤就不必对回京之后的行动费尽心思,层层布置。他要做到这次兵变圆满成功,就不能不在回京的一天之内连过四道难关。其中只要有一道关过不了,还是会发生冲突,引起骚乱。

第一道关是从陈桥驿回京的这一支大军必须在步行几十里的途中严守纪律,不能发生任何纠纷。在兵变之后,从京城军民看来,这支大军已经成为叛军。京城的军队皇帝姓柴,这支军队皇帝姓赵。如果叛军不守军纪,造成纠纷,就会引发大乱。大军到达京城开封,赵匡胤下令“甲士归营”,就是军人全都回到营房里去,一律不许外出,静等谈判的结果。这支大军一路上总算没有惹出任何麻烦,第一道关是顺利地闯过了。

第二道关是留守京城的军队也得有人管好,暂时不能外出。兵变之后,两边的队伍已经成为对立面,如果在街头相遇,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冲突,同室操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京城里的队伍一直被人管得好好的,完全没有活动。这大概就是赵普从陈桥驿飞马送信给石守信、王审琦两人所起的作用。这第二道关又顺利地闯过了。

赵匡胤率领大军进了开封城的时候,早朝还未结束。文武百官突然听到兵变的消息,人人吃惊,不知如何是好。宰相范质一把抓住司徒王溥的手说:“仓促点将,出了问题,是我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因为心情激动,他的手指甲已经把王溥的手臂抠出血来。这时赵匡胤只好一头钻进自己的公署,等待消息,不能露面。等待什么消息?原来他已派人去和符太后、小皇帝秘密谈判小皇帝禅位的条件,耐心地说服符太后,在这种战乱时代,小皇帝是掌握不住这么大的局面的。与其把帝位让给别的将领,不如让给赵匡胤。因为赵匡胤和柴荣共事多年,君臣契合,情谊深厚,这是符太后所深深了解的。帝位让给赵匡胤,太后和小皇帝一定会长期受到优待。后来,谈判有了圆满的结果,赵匡胤心里才稳定下来,这第三道关也闯过来了。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3)

最麻烦的要数第四道关,那就是文武百官的拥护。虽然支持赵匡胤的人数不少,但是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这件事又不能开会公开讨论,如果一旦发生争论,就会争个没完没了。这时全城处于紧张状态,夜长梦多,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万一发生混乱,岂不全功尽弃。对这件事,他们采取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速战速决。当时由将士们簇拥范质,王溥等高官来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范质,竟然泪流满面(这当然是在作秀,但是在心情过于激动的时候热泪长流,也是人之常情,这中间也包含着几分真实的感情)。他说:“我受世宗(柴荣)厚恩,岂敢有非分之想!不料为六军所逼,竟然走到了这一步,实在是惭愧已极,惭愧已极!”范质想了好一会,嗫嗫嚅嚅不知怎么答话,军校罗彦瑰在旁边一下子就拔出了佩剑,大声说:“我辈没有人做主,到了这一步,今天非得立个天子不可!”这一声大吼,使得范质手足无措,说不出话来。王溥已先拜倒在地,范质只好也跟着下拜。宰相这一拜,大事已定,于是文武百官纷纷下拜,共请赵匡胤登上崇元殿,接受小皇帝的禅让。直到这时,第四道关才终于闯过。赵匡胤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参加这次兵变的人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这一次不流血的兵变算是圆满成功。

当天下午,在百官班次已经排定,即将举行禅让仪式,大家才发现禅让诏书还没有准备好。正在为难的时候,翰林承旨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摸出了一幅早就写好的禅让诏书,大家正好用了它。(这也说明这次兵变是有人策动的。事先没有人布置,陶谷岂敢预先写出这样的诏书来?)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在接受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之后,正式登殿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拜。因为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在宋州,所以定国号为大宋。随即改元,定这一年为建隆元年,大赦,遣使遍告郡国。迁小皇帝柴宗训和符太后于西宫,改帝号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

陈桥兵变也不是完全没有流血,还是出现了军校王彦升刺杀了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的事件。据说韩通是反对赵匡胤登位,要想组织力量进行反抗的,被他们及时发现进行清除,然后作为个别意外事件来处理。至于在民间,老百姓确实没有损失一草一木,老百姓家里确实是鸡犬不惊。本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情肯定要波及老百姓,会搅得老百姓鸡飞狗跳。如果争夺帝位的战事打得不凶,小打小闹,也会闹得老百姓鸡犬不宁。要是大打特打,就会杀得老百姓鸡犬不留。真正进行改朝换代而又能让老百姓鸡犬不惊的,大概也只有陈桥兵变这一回。

赵匡胤从小闯荡江湖,善于随机应变。他也并不缺少小聪明,在别人面前演一场戏还是很能感动人的。例如他在范质面前诉说被六军所逼,不得已而接受兵变,觉得愧对周世宗而泪流满面的时候,就很能争取别人的同情。在兵变过程中,虽然他耍了不少花样,用了不少计谋,但是和他在整个事变中绞尽脑汁避免流血的努力比较起来,他的本性还是比较淳朴,颇有人情味。总希望老百姓少受损失,总希望老百姓能过太平日子,做皇帝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杯酒释兵权圆满成功

在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也不摆架子,公余时间,不是常常召见臣下,而是常常去找臣下聊天。例如多次在晚间去找宰相赵普,商量国家大事,而且还要赵普的老婆烧肉烫酒,办个招待。有一次,他略有醉意,就向赵普大发感慨,觉得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皇帝换了十几个,天下干戈不息,老百姓难过几天安稳日子,真不知道天下几时才得太平,有什么奇策妙计可想。

赵普的回答倒是老老实实的,他说:“奇策妙计是没有的。战事不断,不得太平,不过是节度使权柄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限制他们的财政收入),收其精兵(解除他们的兵权),天下就太平了。”

赵匡胤吃了一惊,想不到赵普把话说得这么露骨,不做充分的准备,要收兵权的事是不能随便说的。他郑重地告诉赵普:“我已经领悟你的意思了,请勿复言。”他一定要想出一个妥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既要收回兵权,又要不出乱子,做准备工作的时间不妨长一点,一定要处理得十分稳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公元961年7月的某一天,晚朝结束,赵匡胤特地邀请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副都检点高怀德、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五位大将,在内苑举行晚宴。

酒酣耳热之后,赵匡胤屏退左右,向大家说:“我不靠你们支持,坐不到这个位置上来。在这里,我先敬你们一杯,表示谢意!”

“不过……”他叹口气说:“做这个皇帝也不容易,反而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自在,我现在总是心里不安,夜里也睡不好觉。”

大家惊问他为什么,他拍拍自己的椅子说:“这还不简单么,请问谁不想来坐我这把椅子?”

石守信等人惶恐地说:“陛下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相信你们,你们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但是你们保证得了你们的部下吗?如果他们贪图富贵,一旦遇到了机会,就想拿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推得了吗?”

石守信等人更加惶恐地说:“我们太愚蠢了,看不到这一步。是否请陛下给我们指出一条路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4)

到这时候,赵匡胤才从容不迫地说:“人生在世原很短促,有如白驹过隙,大家之所以追求富贵,不过是想让自己晚年过得自在一些,子孙不会挨饿而已。我看你们最好还是放弃兵权,不要再为带兵淘神,选个好地方去当个闲官,买下良田美宅,多购歌儿舞女,以娱晚年。我和你们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不猜疑,大家从此安心,过无忧无虑的日子,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石守信等人纷纷表示感谢,连说:“陛下想得周到,想得周到!谢谢陛下的大恩。”第二天,这五个人就都写报告说是有病,请辞军职,交卸兵权,匡胤一一照准。就这样,通过两次宴会,一批旧军人和一批旧藩镇的大权都交了,陆续交给一批新选拔出来的文臣。杯酒释兵权的任务圆满完成。

听到赵匡胤的这番言论,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话说得太庸俗了,他的思想境界也太低了,如果人生在世只想把日子过得舒服一点,那不成了享乐主义者,混日子的糊涂虫了么?如果你有此看法,我想提醒你:这并不是赵匡胤的真实想法,他这么说,只?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