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扪虱新话三文言文翻译 > 四(第1页)

四(第1页)

最重要的酆都遗存当然就是“丰都鬼城”了。我第一次知道三峡中有座“鬼城”,是读初中时从电台广播中听说的,自此心向往之。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路经丰都,我一直有个误解,以为“鬼城”就是丰都县的县城。船靠岸时天已入夜,丰都沉埋在夜雾中,昏昏黄黄的灯火稀稀拉拉,江风挟着湿气袭人,寒意却从心底冒起。我从甲板上望着那什么也看不见的城区,想象着鬼故事中写的阴风惨惨、鬼影幢幢的一座城池。现在回想起来,自是十分可笑了。

后来读了一些有关的笔记,才知道“鬼城”其实并不在丰都城内,而是在城外二三里的“名山”(即平都山,或称盘龙山)上。丰都的百姓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也间或有些怪异的传闻,如明人祝允明《语怪》中说到的“走无常”的事:

或人行道路间,或负担任物,忽掷跳数四,便仆于地,冥然如死。途人家属,但聚观以伺之,或六时,或竟日,甚或越宿,必自苏,不复惊异救治也。比其苏,扣之,则多以勾摄,盖冥府追逮繁冗时,鬼吏不足,则取诸人间,令摄鬼卒,承牒行事,事讫即还。或有搬运负载之役,亦然,皆名“走无常”,无时无之。

这是作者听一位酆都籍同事亲口所说,即使不是那位同事的捏造,这种在大街上抽羊角风的事还是近于作秀。莫非酆都县早在明朝时就已经注意到“鬼城”这一品牌的商业价值了?

酆都鬼城的品牌当然不能只靠作秀,但把好端端的一个山城硬说成是冥府,不但难于为人接受,那后果也会相当不妙。所以平都山的冥府是在地下,与人寰相隔,却又相通,那就是《聊斋志异》“酆都御史”一篇中所提到的“深不可测”的山洞了。洞中相传为阎罗衙署,但却从来没有见过什么牛头马面之类钻出来公干。于是证据只能由阳世方面出具,即洞中阴司的一切狱具,都要由人间的酆都县供应,“桎梏朽败,辄掷洞口,邑宰即以新者易之,经宿失所在。”这洞很有名,据俞曲园说就是平都山的五云洞,本来是仙迹的。道光时人慵讷居士的《咫闻录》也记载了阴司刑具一事,而更为详细,云“康熙间有何举人选授酆都县知县,到任,见‘须知册’内开载平都山洞每年官备夹棍、桚子、手拷、脚镣、木枷竹板各刑具,于冬至前舁置洞内,冥府自能搬去”。

《聊斋志异·酆都御史》中的酆都入口。

但在袁枚《子不语》卷一“酆都知县”中却说是一口井了,“四川酆都县,俗传人鬼交界处。县中有井,每岁焚纸钱帛镪投之,约费三千金,名‘纳阴司钱粮’。人或吝惜,必生瘟疫。”这举动能扩大丰都的知名度,也算是当地的一个“形象工程”吧。三千两银子由老百姓分摊,买成纸钱足可堆成一座山,既然是山,大些小些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这交易中自然要做手脚,那油水是官绅都有份儿的。可是《咫闻录》又说了另一口枯井,位于平都山阎罗庙前,“深黑数十丈,行人至此,僧以竹缆燃火烛之,杳不可测,相传能通冥界”。这口井大约是和尚为寺庙开的“自留地”,下井游览的价值绝对没有,只是吸引游人向井口张望一下,再到佛堂随喜随喜,总能留些香火钱的。

洞和井都有相应的故事配套,但也大同小异,说是一个不信邪的官员或绅士下到洞中,见到了阎罗王,再出洞就信邪了。这类故事经过蒲留仙和袁子才的妙笔传播开,那社会效应就非比寻常了,假如在下到丰都游览,就肯定要打听一下蒲、袁二位写过的洞和井。现在常见某地当局要扩大知名度,便恭请某大文人驾临,抒怀古之幽思,煽莫名之骚情,千金买赋,指望把长门升格为金屋,大约也是受此启发吧。

地下的冥府只有文曲星下凡的那类官员和绅士才有资格参观,我们凡庸之辈要是进去,那结局只能是一句“不可问矣”,连“横着出来”的希望都很渺茫。所以我们只能看地面上的“鬼城”。我一直感兴趣的是,那里除了在别处东岳庙也能见到的阎罗殿、罗酆狱中的全班人马之外,还有鬼门关、奈河桥、血河池、望乡台等独有的地面景观。可是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再一次有机会拜访鬼城的时候,却还是没有买中途可以下船的船票。那理由有些牵强,因为我参观过一个仿造的“荣国府”,它一下子把《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贵族气派下放到土老财的水平,让我很长时间内都难把贾太君从那进高深都不足一丈的青砖瓦房中请出来。所以一想到鬼城的“奈河桥”本是明初时蜀献王朱椿在寥阳殿前修建的连拱三石桥,而桥下水池也就顺便指称为“血河池”的时候,终于决定放弃参观,怕它会破坏我想象中冥府的那种阴惨酷烈的“壮观”。

但这次仍是错了。船到丰都的时候正是傍晚,近处是一座整洁古朴、很有人情味的山城,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往东北方的远处望去,一条龙脊般的山路向上蜿蜒,直达山顶,那是一片掩映于绿树中的古建筑群,不知是梵宫还是仙殿,在夕阳的辉煌照射下光华璀璨;如果在山腰横上一带白云,那分明就是蓬莱方壶了。真想不到,“鬼城”竟是这样的!

这意外还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回家后翻书才知道,平都山自古就是仙人栖隐的洞天福地,阴、王二仙的遗迹更是此山的“地标”。在唐代,这里建造了最早的道观仙都观,据段文昌记,“山光耀于耳目,烟霞拂于襟袖”,正是紫府玄圃的仙境。自南宋有了丰都即酆都的传说之后,最晚到明初,平都山已经出现供奉阎罗、灵官、土地的丛祠。自此道观、佛宇、神祠错落其间,至《咫闻录》所记道光时“山上寺宇计七十余处”,大约算是平都山的鼎盛期了。但这些寺宇中鬼的地盘有多大,却不甚清楚。而如今的平都殿宇已是劫余之物,又恐怕不足以据证以往。好在一九三五年重庆乡村建设学院教授卫惠林先生到酆都考察后写了篇《酆都宗教习俗调查》,应该大致保存了旧社会时平都山的实况。我把文章中与鬼相关的景点标出来,或可看出鬼气在鬼城中的比重。

平都山为丰都宗教圣地,举国迷信之阎罗天子殿即在山顶,多数庙宇集中于此山。从县城东北隅过通仙桥北行,为上山进香大路。西有接引殿、北岳殿、文昌宫,东有东岳殿、火神庙、雷祖庙,左右并列着。由东岳殿与接引殿之间向北拾级而上,至一转折处有土地殿与门神殿,皆为较大之神龛。再上数十步为阴阳界,门侧为界官殿。其东北为眼光殿与圆觉殿。从阴阳界上行即为三清殿。三清殿右侧上去十余步,即为送子观音殿。再上数十步为千手观音殿,再上为报恩殿,再上数十步为三官殿,再上行通过山门即为大雄殿,殿前有桥称为奈河桥,桥下一石池即血河池。奈河桥东首为地藏殿,西首为血河将军殿,有一神龛。由大雄殿右侧再上行数十步为星主殿。星主殿右侧,有称为三十三天之石级。在石级尽处,左为王母殿,右为玉皇殿,再沿石级上行为百子殿,由百子殿后石级北上为天子殿。天子殿后门称为鬼门关。由鬼门关稍向西南下行为望乡台。由此下行为进香小路。丰都山后麓有二庙:一为竺国寺,一为老关庙。

三十余处景点中与鬼挨得上的不过十二处,正殿仅天子殿一处,界官、地藏、血河将军则是傍人门户的偏殿或神龛,剩下的望乡台几处,大约都是因势借景、点缀而成的吧。而且作为幽冥教主的地藏菩萨,竟至于让籍籍无名的血河将军与他分庭抗礼,冥界入口的鬼门关竟开到了阴天子的殿后,又出来个阴阳界把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圈了进去,要想礼拜如来须先过奈河桥,全然不理睬灵界的起码规矩,也可以看出这“鬼府”的布置绝非先期经营,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建筑中见缝插针,或者是在人家金字招牌下挤个地摊罢了。

而卫先生的这一大段记载实在让我喜欢,特别是最后他说道:

这样漫无系统的错综杂陈的平都山诸庙宇,置身其间,正像走进一间中国杂货店,弄得莫名其妙。然而中国的民间宗教,正是这样纷然混杂着。

说到中国民间宗教的纷然混杂,不由让我想到天水的仙人崖,在那里,释、道之争完全消融于民间信仰的博大胸怀中,杂货店般的一大排石窟,让人感受到一方面是无神不信的多神信仰,一方面是神为我用的非神信仰。但那信仰的主旨是一点儿也不含糊的,佛也好,道也好,对民间的取向只能迁就,否则就站不住脚。仙人崖群神汇集的洞窟已经很让人惊叹,可是与平都山相比,似乎就有些逊色。因为平都山本来是道家的洞天,千百年来,民间信仰日积月累地渗透进去,竟至于搀和得佛寺道观都像是神祠从祀了。推动并成就平都山“杂货店”的民众心理和动机其实是很值得探究的。而且鬼城之名虽然远播宇内,平都山的鬼气却并不那么浓烈,本地的百姓除了要负担一笔杂税之外,日常生活绝对不会如外人想象的那样人不人鬼不鬼的。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总之,在卫教授笔下的平都山,实在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稀有的大标本,其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大大超过了内容仅占其中一小部分的“鬼城”。只是时间已经过了七十多年,连大江都不“依旧”了,众神的屋宇虽然未被雨打风吹去,总也或有变迁,也许就真的化为鬼窟了吧。不过那年在甲板上遥遥的一望,感觉还是很美好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