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迷徒乐队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德的东西,这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不能确定具体的不道德事例,那么尽管你在客观上是不道德的,但我依然不能用道德机制规范你。因为内心的标准外人是不能察觉的,所以判断一个人一定要从通过行为。比如YY,如果你不知道我YY谁,你将不能说我不道德——尽管你知道我肯定YY过!所以,尽管在‘门’事件以前阿娇的照片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不可知,所以不能论以道德。而刚才我将我的‘挫’事告诉好友,这就把思想转化成行为了,也就是说,事物从不可揣度被变成可揣度了。(心中有鬼,体现在情绪或者表情中也算转变)。再举,比如当众接吻,80年代,90年代这种行为肯定是不道德的,但如今,尤其是大城市,这已经是很普遍的了,同一行为从不道德变为道德,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导致道德分界线移动,我们常说‘道德危机’,就因为如今这一个崇尚自我,解放思想的年代,道德分界点在容纳更多不易接受的东西(尤其是与传统观念相冲突),于是道德标准的移动导致了新老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一方遵循老的,一方接受新的,处于新老交界的事物与行为的界定就成了争论的焦点)。当然,现在很多人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行为思想对别人的影响,甚至因为个性而触犯了别人的正当权益,这可就有点过头了,不过行为太过时常会招众怒的。可见我们的行为并不是*无羁的,还是需要一定的约束的,这种约束并不仅是来自于法律条文明码实价的,更有来自道德直指人心约束。一个为有形,一个为无形,相互约束,才有了有序的人类社会。也许当今的道德标准会在自由*平等开放与新生事物的社会环境下作出很大的让步。但不代表这种约束力量会消失或者无止境的退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相对的*,讲自由并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讲*并不是闯红灯别人就应该让你,醉酒驾车必定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我们的帅哥帅姐横穿马路!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但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就应该是血腥的。人是独立的。并不代表你不受别人的约束。没有规则所以才需要规则。没有道德才需要道德。

好,既然我们说到了道德的问题,那我就再出一个题目给大家玩玩,践踏花草算不是不道德?当然不道德。在我们学校里有一片绿地,为了避免同学从上面踩过,上面插上了一块牌子,上书‘禁止践踏花草树木’,事实证明,没用!后来,改成‘请爱护花草树木’,事实证明,还是没用!再后来,改成了‘小草依依,踏之何忍’,事实证明,照踏不误!最后,学校干脆将这绿地中开出了一条小径。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水如果没有杯子就滩了,桥没有栏杆摔死你,不信邪的都吃到了苦头,信邪的同样的也吃足了苦头。规矩本身就是适应世界的产物,而不是叫人亦步亦趋,这个东东,太松会乱套,太紧又憋死你。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上了――度的问题。人的约束是有很多种的,世界、人际、家庭、组织、社会(约束非贬义词)……本人仔细思考了各种约束,认为除了世界本身给人的约束以外,其它的都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忽略,而在所有的约束当中最最不可少且最最重要的是——自我约束!(可别理解为忍气吞声,不然又没法切磋了)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没有规则,实际的情况却是,没有看到规则!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九节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第九节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选择与放弃

我们只是在无数的可能中选择一种可能,未来有无数种选择,但当你走过去时,你不得不选择一种,向后看,那就是你的人生。‘人生’这场游戏要参与进来才会体验到各种乐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高人毕竟是少数,况且如今的高人,也未必有多高。在因果那一节中,有提到因为知识的局限性,规律的隐蔽性,因素的众多性,足以导致我们由因推不出果,或者推出不同的结果,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于是选择变成一个概率问题。 我还讲过,趋利避害是我们生存的第一课,而趋利避害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而在因果那一节中,我也讲过对事物因果的预判,这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看待事物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穿插在一起的,相辅相承。

学会选择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或者说是生存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丁格说过得一句话很对我的胃口: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何为选择,选择就是在众多不确定状态里面,确定一种状态。而选择行为的本身就包括筛选与抉择两个部分,筛选是一个判断与比较的过程,不仅仅是包括对因果关系的判定,而且还有利益关系的判定,价值关系的判定,甚至自我状态的判定,然后在各种结果中作出比较,最后才是综合抉择,择什么呢?择优而取,这里的优是适当的意思,即,选择适当与适合出发点的条件或状态作为选择的结果。

可以看出,选择是一个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的问题,首先因果关系的判断,这个我在前文中已经有所讲述,所以不再缀述。

其次,利益关系的判断,我们讲过,让自己有所得者为利,有所失者为损,物质与精神皆可作为利益。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择利而行,即对自己有利有益的条件与状态是我们趋向的选择,这也是人本能在行为上的表现,是自私的表现(这里的自私,不带贬义)还有一种情况,舍已为人,舍小家保大家,因为人是自私的,所以无私才会显得可贵,比如董存瑞,刘胡兰,等等,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大家的利益,虽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最大化,即选择死亡会让他得到更多的利益,但这种牺牲的精神却是强大的,让人敬佩的。

再次,价值关系的判定,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利益关系确定了,但价值关系确不一定会确立,比如古代,地主把佃户的亲人给打死了,佃户却不敢报仇,佃

户的亲人被打死实际上就是利益被侵害,但是佃户本身不作为就是价值关系的认定了,因为假如报仇的话,那么可能把自己给搭进去,虽然心痛,但是不值得的,我们先不从

道德上来谈论这个问题,而是从值与不值的角度来讲,这个佃户,认定报仇不值,那么他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个过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实际上看得出这里面还有一个因果的关系在里面。有必要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你正在走路,突然一个足球飞撞到你的头,很痛。你火不火?是个人都会火。假如是一个陌生人踢的球,你可能会破口大骂,事件在发生时对人感官的刺激是最直接最强烈的,于是情绪波动就大(随着时间推移,刺激变小,情绪波动变小,于是就从感性逐渐变得理智,扯远了)。又假如这个球正好是你好朋友的杰作,你可能吃个哑巴亏,发作不得,虽然很痛但就忍下了这个疼。同样一个球,同样打得你找不着北,但却因为踢的人不同,我们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或者行为。这个情形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肇事方”与我们的亲疏关系不同而产生衡量的行为,且不仅仅是打球,这种‘类似的行为’是可以替代的。所以说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如果认为选择只是简单的多选一就大错特错了。

再来谈下自我状态,这个一个完全主观的过程,我一直在讲,脱离了主观,就没有意义了,不管是对人,对物,人的本能中除了索取,还有一个就是情绪化,情绪低落喜欢随波逐流,任其自然,情绪高涨的时候又喜欢豪言壮语,不切实际,情绪不好不坏的时候又可能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我们在小说中时常都能看到,某个超级大侠因为当年受了刺激,出尘避世,虽然有力回天但也冷眼旁观,然后哪个小角色用点什么激将法之类的,又要他重新认识了世界,或者又有了奋斗的希望,于是出山大干一场。这就是情绪或者说自我状态对判断本身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是明知不可为而为,又有很多时候我们是明知可为而不为。所以说什么最难?难就在人心!选择的过程本来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但情绪的存在时常夸大事物的影响或者重要性,于是比较的时候就难免出现对比失衡的情况,等情绪平复再返回去客观对待的时候就能看到这种落差!

不仅是要考虑因果,还有利益,还有值与不值的问题,再加上主观情绪的影响,实际情况中还会牵连得更广,把选择这个行为变得相当的复杂,而就是因为这个行为牵涉太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实际运用当中,除非是相当大的决定,或者一个决定会伴随着利益的得失的时候,才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考虑,又因利益得失的大小决定选择的郑重度!另:越是重大,牵涉的范围也就越广,事件越是复杂!有的时候就会出现,郑重选择不如抽签来的方便的情况。比如,我们有两份看起来都很好的工作在面前,选哪一个呢?考虑了半天说不定选到了实际上差的那一个,而随便选反而选到好的那一个,选择涉及的复杂度超过自身的思维能力,那么对于选择者来说,哪一个都一样。选股票也是这样。选朋友也是这样,而仅当选择的后果出现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当时选择的优劣。有的时候,选朋友选了半天,把差的那个选到了。选择本来就是一个判断的过程,既然是判断,那么必然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而判断失误的后果在选择确定下来的时候就应该注定要承担,这就是破茧十策之‘觉悟’。

最重要的,选择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作出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放弃的同时也意味着选择,因为放弃也是一种选择,选择是为了得到,而放弃就意味着失去,这就与我前文中讲过的得到与失去的平衡相联系了――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正面一个问题,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成长必须付出代价,成熟必须付出代价,甚至有时这个代价是我们承受不起的,心智的成熟就同时意味着失去了童真,这就是白纸理论,每一个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成长就是向纸上泼墨的过程,泼的好,充满了美感,泼的不好,那么拭去重泼,不过重泼的过程将是毁灭性的,不仅效果不如一次性的好,而且拭的次数多了,纸也就烂了。

假设,一个女的,有两个男的在追求她,一个是有钱有地位但相貌一般的,另外一个是仪表堂堂,但是没钱又地位的,这个女的在最终选择了与那个仪表堂堂的在一起,那么在若干年后,她因为心智,认识都从当年少女时代的精神至上变成了如今的热衷于物质消费,那么她就可能后悔选了这一个有相貌没金钱的,也就是说她当年在选择了与这个有仪表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她放弃了金钱与物质的追求!这就是选择意味着放弃的含义。又假如,她选择了与那个有钱有地位的在一起后,也许她过着物欲横流的生活,有一天,她又会后悔,早知道就与那个日子虽清贫、但是有才有貌的在一起,同样这也是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选择趋向于得到,放弃趋向于失去,根据人性的本能,索取的原则,也就是选择一种能‘得利’的状态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越是正确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少,所以正确的选择才是我们的趋向与取向,人人都希望达到这种程度。又根据:付出-回报=0的公式,你要得到得越多,那么付出就会变多,你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即你作出了‘拥有更多’的选择,那么,选择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的艰难与复杂。也就意味着付出会更多。而失去本身不仅与个人的决定行为有关,还与地位身份价值与责任休戚相关,诸葛亮的一个决断可以决定历史走向,而周幽王玩个狼来了的游戏把王国给丢了。而真的玩狼来了那个孩子最多就是让村民骂一顿。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了一定地位身份就身不由己的原因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呀,到了一定的层次,那么与你处于利益共荣状态的资源就变多了。一个小兵挂了,挂了就挂了,一个将军挂了,可能把身后几十万士兵的身家都搭上去了。选择的错误有的时候不仅是意味着得到的更少,还有可能意味着失去的更多。

综所上述,选择是一件很复杂的行为,那是怎么才能达到一个更合理的选择呢?我认为选择应该具备三个一般原则(特殊情况暂不论)。

选择的前提:以个人的判断为出发点。即以判断者的角度为视角。

选择原则一:接受多于排斥。选择的结果虽然有让人能接受的,但也有不喜欢的,那么综合起来还是能接受的。即接受…排斥>;0。

选择原则二:得到多于失去。选择的目的就是让资源对于判断者来讲趋向于有利的的结果。即得到…失去>;0。

选择的原则三:做好选择错误的心理准备。这就是前面讲的预判后果。即选择能承担得起的后果,或者以之为出发点,为自己留点后路。如果能够承担选择的结果,那么再走,这也就是前文中的“觉悟”!

值得重申的是,以上的“接受”“排斥”“得到”“失去”,在以个人或者说主观判断为依据与前提的,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相背,或者大家的选择与自己的相反的状态,这个时候,群体的选择可以作为个体选择的参考,但依然以个人价值取舍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大家都说别做不做的时候,自已却选择不做做的情况下依然符合选择的要点的,这个时候请同时参考原则三。

其实仔细看,前两原则实际上就是情感四象限中第一象限中的东西,根据图中,幸福是放在第一象限的,那么选择的结果也应该尽量趋近第一象限,所以才有前面两个原则,这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喔,对了,当不能抉择的时候,感觉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所以原则上,原则一是应该重于原则二的。也就是说,情感原则上是大于利益的。这里说的是情感与利益不能取舍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当然是情感与利益取得平衡是最好的。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选择什么该在乎,什么又该不在乎。我有一个朋友,人很内向,她向我请教怎么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她总觉得自己与其它人话不投机,我就告诉她,要知道什么是自己在乎的,什么是自己不在乎的,我们在乎的东西,只能与好朋友分享,而不在乎的呢?我们可以与任何人分享。我也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认识我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出来!因为我总是有很多废话与人分享,而且我总是讲着无聊的笑话。据研究,人一天中讲过的话有95%…98%是垃圾信息,即废话,换句话说,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废话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即使是内向,也要学着去交流,废话总比没话强。另外,不只一次的遇到有朋友来问我,讲,生活中要面对的事太多了,有的时候选左也不是,选右也不是,总是犹犹豫豫,举棋不定。问我怎么办!我给了这类朋友们一个方法,我把这个方法叫做“七字真言”,这七字真言就是:“管他妈的,无所谓!”,要他们每当难以抉择的时候叨念这七个字,肯定有效。后来他们反映效果很好,我晕,当然效果好。不要看“管他妈的”是脏话,这个方法的精华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