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细说大清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直纵容他一步步坐大。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开始称雄,便是在李成梁眼皮底下完成的。时人称“建酋与成梁谊同父子”、“助成声势者李成梁也”,应该不是空口说白话的。

其后老李第二次镇辽时,万历三十四年(1606)竟与蓟辽总督蹇达、辽东巡抚赵楫一合计,把宽奠八百里新疆(孤山堡、险山堡、新安四堡等新开拓之地)轻易放弃了,等于是拱手送给了努尔哈赤,日后也少了一块辽东抵御建州女真的绝佳缓冲地带。至于六万居民留恋故土而被大兵驱赶死者狼藉的惨状,还有不少青壮年跑到对方阵营中,就不忍细说了。反正不管这个决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干了二十八年辽东大帅的李成梁竟做出此等乖张之事,怎能不让人疑惑?否则也太糊涂了,实乃辜负了万历帝对他的绝对信赖。从某种程度上讲,辽东之局可谓成也成梁,败也成梁啊。

明廷很失策。早在万历二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便开始了他一统女真的大业,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即使李成梁有纵容之嫌,时间长了,朝廷总该看出点端倪吧?何况那努尔哈赤够明目张胆了,建州内部不讲,都开始灭海西四部了,大明最为倚赖的臂膀南关哈达,第一个惨遭败亡的噩运,明廷也只是略为过问一下,竟未拿出任何实质性动作,对努尔哈赤也没产生怀疑!

当然努尔哈赤做得也很巧妙,一直把自己打扮成听话的好孩子,多次亲自入京朝贡,就在他建国的前一年(1615),还去过一次呢。朝鲜之役时,他也曾主动请缨,不明白大明为啥不让他去。另外,还有什么对明边不掠不盗、笼络明朝官将等,怎么看也是忠心耿耿的样子。

其实这伎俩不是啥雄健奇策,古往今来被用的多了。帝国要保障边疆的安定,不管对方如何运作,基本原则不能丢!太多历史经验教训了,塞外剽悍之族,分总比合好吧?威胁总来得少些吧?岂能掉以轻心,何况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民族?

明廷以前做得确实不错,可叹可恨的是,这一次却在诸多因素缠绕下,丧失了正确判断,放松了警惕,三十余年未对建州女真进行过一次征讨,眼睁睁看着它坐大,一步步变强,直到局势不可挽回,才有所醒悟,可惜已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凭此,养虎为患纵有千条因,作为帝国最高领袖的万历也是要负最大责任的。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称汗,建国号为“金”(也有说建州的),史称“后金”。这之前,他在文治上也做过几件事,创制满文值得肯定,至于八旗制度就很一般了,无非就是一个刚从蒙昧中走来的民族最简单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罢了。历史上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刚起时大体如此,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

建州女真民族的勃兴,努尔哈赤一班人的努力,上天降下的绝好机遇,更加上大明自己的错误连连,终于给老大帝国迎来了一个两百多年来最危险的对手。时间也将很快证明,大明这个以辉煌的三大征迎接十七世纪到来的东亚超级帝国,究竟分量如何,而万历对明亡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至于怎么看努尔哈赤,也可以先定一个标准了。如果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见《大帝卷?台湾篇》)在台湾叫分裂的话,那努尔哈赤就更应该算是分裂分子,甚至叛乱分子了。因为两百多年来,女真可都是大明的臣民,尤其是努尔哈赤家族,自猛哥帖木儿以降,都当着大明的子民,还做着大明的官。努尔哈赤最高还做过明之龙虎将军呢,标准的大明一份子吧?以后的建国并向明宣战,不是叛乱是什么?何况伴随这种叛乱而来的是对华夏极端的破坏和民众的无情杀戮,高捧他肯定不合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明清命运第一战(1)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原文附后。借口而已,不值多提),向大明宣战,先破抚顺,再拔清河(今辽宁本溪县清河城),轻轻松松搞定两战。抚顺守将李永芳成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军将领,辽东总兵张承胤也成为明与后金之战第一个牺牲于沙场的明军总兵官。

辽东两大重镇一失,东北震动,万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调集大军征讨,并任杨镐为辽东经略。当年杨镐援朝御倭时,因攻蔚山不利损兵折将,被诟病太多,形象大损,与真相严重不符。那时中日军力相差并不大,要不是丰臣秀吉紧接着病死,日军撤退,谁统领明军敢保证就一定能把倭人从半岛赶走?其实杨镐还算是大臣中知军事的人,后巡抚辽东时,曾多次指挥部队击退侵扰的蒙古人和女真人。这次东北风云再起,时为兵部右侍郎的杨镐因为熟悉辽事,经过大臣们会推,才被万历赋予重任的。不是给杨镐翻案,能力之外,感觉他也确实有点背,朝鲜战场遭遇并不逊色的日军,这次又逢很快将证明更为强大的对手。且看以后明清相争近半个世纪,除了李定国(见《摄政卷》),可从没人能在大野战中胜过满洲铁骑的。

同年冬季,四方征调之兵会集辽阳,时值天寒地冻之际,并不适于大军出征,但朝廷以为建州女真不足为惧,万历求胜心切,内阁、兵部也怕师久饷匮,都主张速战速决,一再催促杨镐进军。看看这指导思想就有误,未战先折一阵。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十一日,杨镐辽阳誓师,议定战斗方案。明军会合朝鲜、叶赫兵,共计十余万人,号称四十七万,二十一日四路齐发,三月二日相约二道关会师并进,直捣努尔哈赤的政治中心赫图阿拉。山海总兵杜松出抚顺攻西;总兵马林出开原攻北,叶赫兵相助;辽东总兵李如柏从清河出鸦鹘关攻南;总兵刘綎出宽奠,于凉马佃会合朝鲜军攻东。

不巧,天降大雪,道路难行,大军出发时间只好改为二十五日。时杜松因大雪迷路,刘綎也以未谙地形,都请求缓师,无奈朝廷催进,杨镐不敢违命。明军天时地利皆不利,又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再折一阵。更为严重的是军情也泄露了,努尔哈赤对明军行动已了如指掌,三折吧。

至于分兵出击,兵家惯用战术,本没有错,问题是分了就要及时合,否则被敌各个击破,那就形不成合力了。可惜明军四路仅仅是分,直到大败也未能合到一起,四折也。事后看,面对女真这等生猛强敌,还是一开始就不分的为好。

明军此次征讨,把家底都给晾出来了,绝对是当时帝国最精锐部队。刘綎,不用多说,万历三大征中已见其矫健身姿;杜松,绰号“杜疯子”,与刘綎齐名的超勇猛将,守陕西时与蒙古人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李如柏、马林稍逊,所带之兵也不可小觑。

常理讲,明军实力不同凡响,有的一拼,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病关键时刻总会“闪光发亮”,各路人马其实并未按照主帅的统一部署行事,四路军马没有会合成的原因就在这里,被敌各个击破更是与此相关,五折也。

且说后金兵力虽少些,六万余人,但新锐之师,军纪严明,战斗力超强,从后来的历次大战看,别说兵分数路了,就是集中起来,明军十万余人也是很难打赢的。这才是努尔哈赤能取得决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谋略固然重要,但没有实力为后盾也是无济于事的。何况努尔哈赤三十多年从“枪林弹雨”中走来,怎会没有两把刷子?他针对明军的部署,又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分路击破明军。如此一来就不是折阵的问题了,明军大败不可避免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明清命运第一战(2)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