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历史的中国有多强大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邦制国家,由于每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过分狭小,变数过大可以说是朝不保夕,政权更迭过于频繁,根本无法保证生产和社会的充分发展。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英雄可以成就一个国家,英雄也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但英雄越多社会也就越动荡,人民的生活也会更不安定,社会和生活力也就会越得不到发展。类似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在德国的格林童话时期遭遇到。只不过格林童话中故事的主角由英雄转换成了王子和公主。王子和公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但王子和公主诞生的越多也就喻示着国家的变故越多,社会的变数越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越多。东周时期则远不是如此。首先,东周政权在它产生之初,各诸侯国并没有经历大的社会动荡而得以保全下来,东周政权的没落只是一种中央政权形式的没落,各诸侯国内还是十分安定的。整个国家架构还是稳定的。当然这种国家架构的稳定还在于诸侯分封制的天然优势。因为中内政权的衰弱并没有殃及到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并没有推翻这一中央政权的必要,倘若是在封建集权制度时代那样因为权力过分集中在君王手中,一旦大权旁落便会有新的割据势力取而代之,争地盘,争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争利益和权力,乱得是一塌糊涂,很容易便会出现新的割据势力、新的利益集团,陷入种种利益纷争之中。但在分封制度下,各诸侯国内部还是相对稳固的,并没有出现权力真空和利益真空,根本不容许有诸如此类的乱相发生。在此我还可以聊举一例,在夏时还曾出现过少康中兴的状况。当中央政权出现真空状态时,国家却并没有就此衰落下去,依然能正常运作下去,并没有取而代之之必须,这也使得少康最终还能重新取得对整个中央政权的控制,登上历史舞台。应该说这是只有在诸侯分封制度下才独有的历史现象。因此在十分残暴的奴隶制度下,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分封制度对于维系这样大范围的一个国家的统一其实是起了相当大的历史作用的。中国人对维持国家之统一表现出了十分伟大的民族智慧,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制度还是奴隶分封制度,以及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都能保持对国家的有效统一,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历史成就。因此后人独推崇秦始皇之首创中央集权制,我个人认为失之过誉。其次,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秦商靹变法以前各诸侯国都没有出现一家独大,而是多个诸侯国同时强大的政治局面,这多个诸侯国的疆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广阔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对广阔的疆域对一个国家之发展还是十分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剂和催化剂),它使得各诸侯国之间保持了一种均势力敌的态势,有利于各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实质上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东周政权能够跨越日益崩溃的奴隶制的春秋时期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战国时期而长期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是一种历史秩序的最具体表现。

二、乱而有理的东周

从表面现象来看东周列国是乱相横生,中央政权相对没落,各诸侯国之间争斗纷纭,诸侯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但是东周时期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国文化空前活跃、中华民族精神极大张扬的一个时期。这难道不是一个咄咄怪事吗?

我个人认为东周其实还是乱而有理的。在中国这样辽阔的疆域面积内要想实现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过渡可以说是兹事体大,困难重重,但要想在相对较小的某个诸侯国之内完成这样一种过渡则来自旧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会小得多。何况各个诸侯国之间长期处于一种殊死较量的状况,为了国家之强大而断然采取变法图强之举以便在各诸侯国之间脱颖而出岂不是理固宜然吗。因此正当中国即将步入封建社会的前夜,却突然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权的控制力相对薄弱的东周时期这岂不是上天赐予的为封建社会之发展铺平道路的有利时机吗。总之,东周之出现是一种错误的花朵结出的甘美果实,是长期徘徊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之后所诞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两千多年前的联合国组织――东周

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都产生了几个相对强大的诸侯国,这几个诸侯国之间的历史演绎其实决定了东周的历史走向和趋势。由于周平王的短视亲手将大片疆域拱手相送给秦国,东周的实际管辖范围反不及一个普通的诸侯国,东周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政权控制力严重削弱的产物,因此东周政权在东周这一历史时期并不占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地位,除了聊以自保外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历史。但是东周政权的长期存在却是相当有必要的,东周政权的必要性在于在均衡局面被打破以前保持一种居中调停的作用,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历史发展态势。其调停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有时东周政权也涉足诸侯国的内部事务。这种职能作用很类似于今日之联合国组织。今日之联合国不也正是在这两方面发挥着其作用吗。与我们所想象的恰好相反,东周政权所以能发挥其联合国组织的作用,并不是因为其具有相对的强势地位,而是因为它的弱势地位。东周政权并不能主动的只能是被动的,甚至是强加性的发挥这种作用,但却是必须的。

在老庄的哲学思维中十分强调一种灵动的东西,善于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老子就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是柔软的,但却能以柔克刚。东周政权虽不能作到以柔克刚,恢复其往日的风采依旧,象少康中兴那样重复着那一段历史,但也正是因为其弱势地位使其能长期地发挥其近似于联合国组织的职能作用:一方面是各诸侯国需要有一个形式上的宗主国存在,以居中调停各国之间的纷争;另一方面这种调停作用却不能丝毫损害到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各诸侯国何乐而不为之。

东周政权有效发挥和运作其联合国作用为当代之中国及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如何发挥联合国职能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应该说这种类似于联合国组织的历史现象是只有中国历史才独有的,是古代中国人留给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一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能从中吸取十分丰富的和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四以全新的视野解读中国历史

对待中国之历史当代中国人所犯的最大错误便是采取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这种虚无主义的态度首先是从党内吹出来的,我们盲目强调阶级局限性使得我们不能认识到历史的可贵之处,不能虚心接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见识短浅却妄自尊大。这是对待历史的一种左倾主义观念的体现。西风东渐之后,一些人又陷入了一切向西方看齐,妄自菲薄的泥沼。当然正是因为首先是党内大有一股否定中国历史的倾向存在才使得某些人得以从另一个方向来否定中国历史。因此,我觉得首先是党内应该采取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其次,我个人认为只有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解读中国历史,而不是单纯以西方人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历史,才能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有一个质的飞跃,避免陷入数典忘祖的泥潭。

我在这里聊举一二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共产党人是如何轻视我们民族的历史的。共产党人所以能轻视我们民族的历史很大程度在于他们发明了一个词汇:“阶级局限性”。古代中国人的一切高尚行为,一切睿智之举,大凡被扣上这顶高帽子就让人很不以为然了。譬如周文王,据说周易便是他写出来的,应该说他还是个大哲学家,在其执政过程中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远见卓识。有一次,在他出巡时发现了一具横死街头的死人尸体,他当即停下来命随同的官员将其埋葬。守城官员说这是一具无主的尸体,大意是可以心安理得地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周文王则说了一句让后世之人感佩不已的话:“我是天下人的王,天下之人,莫不是我的子民,怎能说他是无主之人。”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呵!但是今天的那些消除了阶级局限性的共产党人又有何作为呢?前些年,在我国的中西部甚至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都对来自非本地区的孩子取消了借读费之后,那些富裕地区的官员们却偏偏不取消借读费,其居心何在?在此不想作过多的分析,总之和周文王是没得法比的。虽然最终这些地方还是取消了借读费,但是我感觉着心里始终有一个疙瘩。再譬如,温州有一个炒房团,对拔高房产的价值起了极坏的作用。而温州的一位地方官员出于地方狭隘意识居然为其摇旗呐喊说:“他们又不偷不抢。”的确他们是不偷不抢,可是却祸国殃民,极大地伤害了广大工薪阶层人民的利益。可能这位官员太过见忘,短短五十年前,在上海,对于这样一些囤积居奇的投机倒把份子,陈毅市长那是要断然予以*的。才短短五十年的时间,共产党人的兑变可真是快啊!总之通过这位官员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则这位官员本位主义思想很重,另一方面在他说这句话的同时他很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些生活还十分贫穷的大有人在的那一批人。不错,周文王是有阶级局限性,但是同这许多官员相比我觉得我倒是更欣赏有阶级局限性的周文王,而不是当代的某些共产党人。在此我可以作这一种推论:如果周文王生活在现在,他自然是可以成其为一个很伟大的政治家;而如果我们的这许多大放厥辞的官员们生活在周文王那个时代恐怕是会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得无影无踪的。因此所谓阶级局限性,虽则必要,但是不能过头。这种过头的阶级分析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对我们虚心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大为不利,妨碍我们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些假洋鬼子对待中国之历史也不泛荒诞论调。譬如因为中国人不是象西方那样为宗教思想所控制便断定中国没有文化;譬如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是中国人落后的根源等等等等。我觉得中国人落后可能还是因为中国人的眼睛生得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是蓝眼睛,命中注定了他们崇尚一种大海文化;中国人是黑白分明的眼睛,命中注定了中国人信奉阴阳八卦……这种种荒诞论调的始作甬者是柏杨,貌似先进,其实是拾人牙慧。柏杨被中国人抬得很高,那是因为这些中国人并没有见识到象我这样伟大的批评家,我个人认为柏杨除了发明 “酱缸文化”一词外一无是处。总之在柏杨看来中国文化是中了梅毒,是不治之症。我则认为中国文化因辩证分析,倘或真的是不治之症,那也就不用医治了,直接等死不更正确更爽快吗?自己这一代没把国家建设好却来怪祖宗是一种推托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没有骨气的表现。我想我们对待前人的历史还是不要一棒子打死的好,这种种论调其实同“阶级局限性”一样,只有左倾和右倾的区别,骨子里都是一样的货色,高明不到哪里去。

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得以写出一些颇有新意颇有心得的历史巨著来,首先能把那些只知道拾人牙慧的假洋鬼子们振一振再说。我想我所写的历史并不会过多的纠缠于历史、局限于历史,而在于充分挖掘潜藏在历史中的那一种民族智慧和全新的认知。呜呼!我并不缺乏这样的智慧和视野,只希望苍天能眷顾抱关萧生,如此而已!

少康中兴的历史根源

一、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专嗜打猎。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这一去竟是一百多天不思返回朝歌。黄河下游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野心勃勃,他看到太康久未归政,觉得有机可乘便亲自带兵驻守在洛水北岸。等到太康乐不思蜀、兴高采烈返回到洛水边时却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自己的后路已被截断。太康没有办法,只得在洛水南岸过着流亡的生活。太康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政变而被推翻的君王,而后羿则是历史上第一个靠政变而起家的君王。此时的后羿尚不敢自专,便另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王,把实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羿便是传说中的那位著名的神射手在生活中的原形,箭术高超,百发百中。仲康死之后,后羿便干脆将仲康的儿子相赶走,完全夺取了夏朝的政治权力。后羿登上王位后也开始贪逸游猎,把整个国家的政权交给他的亲信寒浞。总之后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类似于项羽、吕布一样的人物。寒浞也是个阴谋家,瞒着后羿收卖人心。嗣后也是趁后羿打猎之机被寒浞抓住机会而将其杀死。所谓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这样寒浞又取得了夏朝的王位。

寒浞不仅杀害了后羿,同时也灭绝了后羿一族,消除了政治上的一大隐患。但他怕夏族再跟他争夺王位,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仲康的儿子相。相逃到哪里,寒浞的追兵便跟到哪里。相最后投靠同姓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抓住惨遭杀害。此时相的妻子正怀有生孕,被寒浞逼得没有办法,只得钻墙洞而出,只身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成人后急于报仇却被寒浞打败,只得投奔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和远见卓识。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据具茨,南临颖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终于等到时机成熟少康发起义师,联络夏朝遗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浇的军情,伯靡挥军直攻有穷国都穹石,寒浞自杀未遂,被人民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浇,季杼则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奡被设鼎烹杀。“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少康终于得以“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少康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二、历史根源

夏启的儿子太康所以对政治权力如此轻忽除了因为个人品质的问题而外,很可能也是因为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以国家形式出现的朝代,从夏启到太康仅仅只经历了二世,当时的统治者们对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并没有多少的实践经验,对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没有多少感性上的和理性上的认识。所以才会出现太康因贪逸游猎而失国的状况,而随之继起的后羿也并没能吸取太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样因贪逸游猎而失国,历史在这里两次踏进了同一条河流。相比之下,寒浞则狡猾得多,政治手段要毒辣得多,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太康因贪逸游猎而失国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因为他亲手结束了因贪逸?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