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处事中庸之道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在一次胜利之后,有人问亚历山大:“假如有机遇,你想不想把第二个城堡攻下来?”“什么?机遇?我从来不等待机遇,我会去制造机遇!”

一般人等待机遇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这真是很可怕的事。工作的热情与精力,就在等待中逐渐消磨。那些不肯工作而只会胡思乱想的人是根本看不到机遇的,而那些勤恳工作奋发向上的人,才有看见机遇的可能。

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来到海边,他认为即使他不会游泳也不会淹死,因为他相信上帝会在重要时刻来解救他。就在他快被淹死的时候,有一艘船来了,船上的人叫他赶快上船,他回答:“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这个人在海中挣扎,接着又来了另一艘船,船上的人又叫他赶快上船,他还是回答说:“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

正当他快沉下去的时候,空中飞来了一架直升机,一根绳子从空中放了下来,机上人员告诉他:“朋友快上来吧!你会被淹死的。”这个人还是回答说:“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错过了许多获救的机遇,最后还是被淹死了,等他到了天堂,他很不服气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不肯来救他?上帝说:“你胡说八道,我派了两艘船、一架直升机,是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机遇!”

这虽然是个寓言故事,但在平常生活中,确实有许多机遇就在眼前;可是,有的人却一直忽略了它,视而不见。

也许机遇在你目前这份工作中。有些人经常换工作,总是觉得公司不好,老板不好,主管不好,产品不好,制度不好,报酬太少,有没有研究问题可能在自己身上呢?因此,不管怎么换工作,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对他来讲,机遇没有办法拯救他。

你不妨从身边开始,找寻下一个成功的机遇,或是掌握住现在的机遇,把它做到最好。

韦伯斯特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一次,议员海尼在议会上发表的演说词,在韦伯斯特看来几乎无可辩驳,但第二天上午议会再开会时,韦伯斯特重任在肩,感到自己终究不能不予以答辩。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准备了,但问题又是关系到美国国运的大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议会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韦伯斯特的答辩。韦伯斯特一个人,既没有书籍也不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他只有依靠平时储存于心的材料,写成了一篇答复海尼的演说词。他的演说,赢得了其他议员的有力支持。

假使韦伯斯特平日里没有积累材料,那么在两场会议之间如此匆促短暂的时间里,怎能做出那样著名的答辩词呢?如果他在体力、精神、道德等各方面没有足够的积累,那他的名字也许就不会被人们铭记。

普鲁士著名将领毛奇将军深谋远虑,对普法战争做了多年的准备。由于准备充足,所以战争一爆发,毛奇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很快就击败了拿破仑三世。这次战争的具体经过是:

离普法战争爆发还有13年,毛奇已经做好了周密作战计划。普鲁士的每一个高级将领都得到一封密信,信封里放着关于战争的秘密训令,比如怎样调遣军队,怎样进攻退守。一旦接到战争动员令,这些高级将领便可以拆封读信,依照去做。此外,作战的地点也预先有规划,设置在地理最恰当、交通最有利的地方,以便战争时调度。毛奇还及时调整作战部署,修正作战计划,再密封着交给每个将领,以备随时应付战事。因此,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的军队在毛奇将军的领导下进退自如,攻守有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法国军事当局与拥有毛奇将军的普鲁士军事当局简直有天壤之别:一个事事都有准备,一个事事没有准备。战争开始后,法军的将领常从前线电告总司令部求助,不是说缺少给养,就是说缺少扎营材料,还常报告说战争吃紧军队不能迅速集中。这样,法军不堪一击,其失败也就不是偶然了。

预备计划不能太过分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苏洵《上文丞相书》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四川大山里多年寒窗苦读,有一年他们要进京考试了,老爸苏洵带领两个儿子,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进行社交活动,拜访当时的名人张方平、欧阳修等。书上说,老苏与一些名人见面后拿出的是诗,不知还有没有四川的土特产。苏氏父子三人靠的是真才实学,但他们进城想找人提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害怕京城,而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壮胆?他们深悟“预则立”的道理。

曾国藩从湖南湘潭一个叫荷叶塘的小山村走出来,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他毕竟是一位受人怀疑与牵制的汉族人,前程乃至命运都掌握在满旗人手中,他极明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的中庸处世之道,于是向满族权贵靠拢,投入穆彰阿、恭亲王的门下,使他们成为曾氏在京城的落脚点和靠山……

但是,预备不能过分了,计划不能太高了。过分了会缠住自己。例如有一家人听说洪水将发,采购了很多食品,可洪水来的时候,别人撤得快,而他们却被这些食物所累,顾这顾不到那,损失严重。西方有个叫奥卡姆的人,他建议不能把计划搞得太复杂了,要像理发一样用剃刀把不必要的设计剃掉。

孟子说:“起初的条理,是智慧者的事情;最后的条理,是圣人事情。”荀子说:“圣人的语言虽千举万变,把它们统类起来,也就是个‘一’了。”提纲挈领,守要不繁。只要把住大道,把住政策,把住原则,把住方针,就可尽领导的事了。

程颐说:“所把守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泛滥成灾。”天玄子说:“所治理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纷乱更纷乱。……居中所以应圆,执简所以抗繁,处易所以待变,守一所以用万。”简易的要点,在于求取条理与统类的中和。

《周史》记载: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成王回报了政治概况。伯禽封于鲁,三年才回报政治概况。周公询问太公说:“你办事怎么这样快呢?”太公说:“我简易了那里的君臣秩序,礼仪随从当地的风俗。”周公又问伯禽说:“你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呢?”伯禽回答说:“我改变了属地的习俗,改革了人们的礼规,三年后才完成。”周公听到伯禽的话后,说:“后代的人到齐去服侍他的君主吗?政治不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平易亲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顺他。”这就是简易原理的一个最好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降低计划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缩减了计划。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能接受的价位。如此一来,顾客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对方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

这个道理反过来用,也可以成为“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压缩计划的方法。如果你需要他人提供较多的帮助,不妨先请对方予以小的帮助,然后层层加码,要求对方帮助解决更大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作了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他们先挨家挨户找主妇在一份所谓“安全驾驶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主妇都答应了这项不费多少心力的要求。几天后,弗里德曼和费拉瑟又要求这些主妇答应在她们的私人庭院里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书“谨慎驾驶”。结果有50%以上的主妇同意了,而另一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妇中,只有几个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前者为何那么容易答应呢?心理学家认为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我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她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所以拒绝别人的可能性就小。

所以计划不能太高,预备不是不切实际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适当降低标准,事情会更易于成功。

在细节处练功夫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

——《荀子》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