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随访是啥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连战及访问团成员一律着深色调正装。连战身着黑色西装,搭配深蓝色格纹领带。平日一向喜欢穿鲜亮衣服的连战夫人连方王+禹也换上深蓝色暗纹西服裙装,端庄肃穆又不失秀雅之气。

伫立在进门处的“博爱”牌坊前,连战抬头仔细仰望着“博爱”牌坊,表情庄重肃然。此时,对“博爱”早已谙熟于心的他,在距离中山先生越来越近的时候,再来细细品味这两个字里蕴含的意味,对他来讲是多么的难得。

从博爱牌坊开始,连战一行沿着墓道拾阶而上,缓步向上攀登。为迎接这批特殊的拜谒者,中山陵特别打开了平日很少开启的中间大门。从牌坊一直到中山陵祭堂,共有392级台阶、8个平台。据说这是象征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时,中国有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

连战一边走、一边仔细聆听陪同人员的介绍。每走到一处平台,他都要停下来,或举目远眺,或定睛观看陵园周围的景色和建筑。这里的一切对连战来说虽然有些陌生,但又是那样地倍感亲切。

“国民党访问团来啦!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啦!”很快,这一爆炸性的新闻便一传十、十传百地在中山陵迅速传播起来。开始时,有些游客似乎还不太相信,纷纷四处打听、核实。“什么人来了?”“是台湾的什么人来访问?”“真是国民党来了吗?”

两位操外地口音的妇女看我背着相机、行色匆匆的样子,一把拉住我问:“记者同志,那群人里真有国民党主席吗?”看到我点点头,她俩显得兴奋异常,欢快地向人多的地方跑去。

在彼此隔绝了半个世纪之后,终于能够在大陆、在南京、在自己的家门口,看见这些从小就知道、但始终没有见过面的国民党人,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国民党”三个字,对于大陆民众来说,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人们熟悉的是当年那段“残酷战斗”的历史,但是现实中“国民党到底是什么样!”对于人们仍然显得十分神秘。然而,大多数人清楚,眼前这批国民党人,并非当年那些国民党人。这批国民党人是为海峡两岸和平而来、为谋求两岸共同愿景和希望而来。

此刻,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期待、探究、好奇之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人们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迅速地汇集过来。他们跑着、追着、欢呼着、高喊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汇聚在连战访问团的周围。很多人因为看不见,急得纷纷爬上周围建筑物的平台或栏杆。许多家长让孩子高高地骑在脖子上,一些男士索性抱起自己的女友。

一时间,哪里有连战、哪里就有无数的民众、游客和众多的记者。转眼间,连战一行的身影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人们的热情像海洋一样涌向中山陵、涌向连战和他带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成员们。人们喊出:“欢迎国民党访问团!”“连主席,你好!”“两岸要和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连哥您好(2)

人们不由自主地随着连战的脚步,攀行在中山陵墓道的台阶上,长长的人流逐渐演变成一条长长的巨龙,在绿树掩映的陵园墓道上缓缓地向上攀行。如果当时能够从空中俯瞰的话,那情景一定是“蔚为壮观”。

这一天对于连战来说,可能是他有生以来一个难得体验。面对如此众多的大陆民众,面对一张张淳朴善良的笑脸,面对人们火一样的热情和期待,连战和访问团成员们激动的神情难于言表。他们不时地停下脚步,争着向热情的民众挥手致意。有时候,连战觉得挥手也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情,就干脆双手高高举起,久久地面向大家。

也许,今天到中山陵来的游客、市民太多;也许,南京的民众太过热情,从事新闻采访十多年的我,也算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采访场面:在中山陵陡峭的392级石阶上,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数以千计的记者和无数的摄影爱好者,以及成百上千的警卫和保安人员聚集、拥挤在一起,使原本静穆的中山陵变得不再平静。现场有记者粗略估计,当天来中山陵采访的仅记者就超过千人。

中山陵的采访似乎变得十分艰难。在拥挤的人群中,记者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四处奔跑,拼命争抢镜头。

我当时身上挂着三四个采访证件,身上穿着印有“新华社”字样的摄影背心,衣服上别着特殊的采访徽章。但此时此刻,我的“新华社记者”、“官方记者”、“近身记者”身份全部失效。此时别说“近身”采访,就是离着连主席他们十多米远举起长镜头拍摄,都可能被人家阻拦。我曾经想和警卫求情,并举着身上挂的各种证件让人家看,可混乱之中,根本没人听我说话。

置身这种拥挤的采访环境中,我虽然心里着急,脑子却还清醒。我不断提醒自己:既要拼命往前冲、抢镜头,又要保护好相机和自己不受伤害,否则后边的采访就麻烦了。

“不能近身拍摄连主席,就远距离抓拍吧!”心里这样安慰着自己,我继续干活儿。幸好,我有在人大上大学时在长跑队锻炼过的底子,腿脚的功力还算不错。我仍然采用游击战术,在不停地奔跑和移动中、利用长镜头远距离抓拍。连主席毕竟是见多识广,他在被民众的热情感动的同时,不时地停下,向市民和游客挥手致意,有意无意之间,给我们创造了一些拍摄机会,大家的汗水总算没有白流。

我正忙着拍摄,猛一回头,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正满脸流汗、端着相机四处奔跑着寻找角度拍摄。贺延光已经是50多岁的人,在摄影界早已是成功人士,可干起活来,还是像小伙子一样。我俩没顾上说话,彼此相视一笑,算是互相鼓励。

那天在中山陵,大家不知流了多少汗。反正,我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后来一掏兜,发现装在摄影背心里面的名片和钱都粘在了一起。厚厚的摄影背心湿得像洗过一样,等风一吹,晾干后,背心上留下了像地图一样的白色汗渍。后来,在连主席离开大陆之前,我就是穿着这件摄影背心和他们夫妇合影,胸前上的汗渍依稀可见。

汗洒中山陵采访的那一幕,对于我和现场许多记者来说,可能终生难忘。

快到中山陵祭堂时,一条突然亮出的红色标语,吸引了我的镜头。当时,墓道一侧的栏杆外拥挤着很多民众,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挤得满身是汗,双手举起一块手帕大小的标语,上面写着4个字:“连哥您好”。“连哥”,这名字听起来很亲切,就像我们平时称呼邻家的大哥一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致上最高的敬意(1)

连战一行终于攀上392级台阶,到达中山陵祭堂。这是一座仿宫殿式的建筑,在绿树苍天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壮丽。抬头仰望,门楣上刻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9点20分,连战轻轻擦擦脸上的汗,稍事整理装束后,慢步走进中山陵祭堂。随即,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举行正式的公祭仪式。祭堂里显得十分肃穆。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坐北朝南,被安放在祭堂北侧,面容慈祥而宁静。坐像前摆放着连战一行赠送的花篮,花篮的红色绶带上写着“总理孙中山先生灵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暨全体同志敬献”,祭堂里肃静得只能听到记者按动快门的“咔咔”声。

面对孙中山的坐像,连战一行一字排开。连战站在中间,其他几位副主席等访问团成员分列两侧,大家都笔直地站在那里,表情庄严肃穆,连战此时更是直直地站在那里,双手低垂。突然,连战用手扶了扶眼镜,轻轻地揉了两下眼睛,然后再次抬头望着中山先生的坐像。扶眼镜是连战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可此时这个举动又显得并不寻常。他可能想把眼前的一切看得、更真切些。

随后,连战向前几步,双手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黄色菊花和松柏扎成的花环。只见连战两臂伸直、双手将花环高高地举过头顶,向中山先生深深地致意。就在连战花环高高举起的那一刻,我按动了快门。那一瞬间,连战的眼睛睁得很大、嘴紧紧地抿着,眼睛盯着中山先生的坐像。那眼神里有许多怀念、敬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