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电影 > 译者序(第1页)

译者序(第1页)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以下简称《越南战争》)是美国越战功勋老兵卡尔·马兰蒂斯花费超过30年时间的心血之作,也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2010年甫一出版便好评如潮,入选当年《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之列,并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16个星期之久。该报图书评论员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Junger)将《越南战争》誉为“有史以来描写越战的最深刻和最具毁灭性的小说之一。”2011年,《越南战争》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州小说类图书奖。

卡尔·马兰蒂斯生于1944年12月,他的童年在俄勒冈州一个叫做锡赛德的伐木小镇长大。在锡赛德中学上学时他是校足球队队员,并担任了学生会主席(1963级),他的父亲是该校的校长。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国家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进了耶鲁大学,并获得了牛津大学学院的罗兹奖学金。入学一个学期后,他离开学校志愿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一名现役军人,然后参加了越南战争,并因功勋卓著获得了海军十字勋章、铜星奖章,两枚海军荣誉勋章、两枚紫心勋章,以及10枚空军奖章。离开战场后,他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又继续服役了一年。退役后他回到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了硕士学位。战争中的残酷经历使马兰蒂斯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并因此导致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他继续疗伤并成为一名国际商业顾问,往来于印度、英国、新加坡和法国等地。他现在的身份是作家和商人,《越南战争》是他的第一部作品。2011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非虚构类作品《打仗是怎么一回事》(WhatItIsLikeToGoToWar),讲述了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回归平民世界后的生活。

《越南战争》以年轻的海军陆战队少尉韦伊诺·梅勒斯为主角,讲述了越南战争期间,梅勒斯和他的B连的战友们被空投到越南的山地丛林中,经历重重磨难、艰苦战斗的故事。他们面对的不仅有北越军队,还有季雨、泥泞、蚂蝗、老虎、疾病以及营养不良。此外,严峻的挑战还来自于他们彼此之间很深的隔膜:白人士兵与黑人士兵之间紧张的种族关系;连队军官之间野心勃勃的竞争;两面三刀、牺牲士兵们的生命来为自己的前程铺路的上级。但是,当B连陷入一支庞大敌军的包围圈时,这支海军陆战队小部队却临危不惧,以惊人的力量投入到了旷日持久的恐怖厮杀中,最终,这些战斗经历也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身心。

本书的故事背景源自于马兰蒂斯本人在越南战争期间担任海军陆战队少尉和中尉的战场经历。有文章称这部小说的内容影射的是1969年5月越战中极为惨烈的阿肖谷(AshauValley)战役。但是按维基百科的分析,本书中虚构的海军陆战队5师第24团1营B连,其原型很可能是美国海军陆战队3师第4团1营C连,而发生在马特峰上的战斗影射的是1969年3月1日到3月6日美军对“老兄着陆场(LZMack)”(也称484高地)和400高地的进攻。在担任预备队的第4团3营L连(指挥官是营长唐纳德中校)的配合下,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C连的两个排攻下了山头,但他们也付出了伤亡15人并且至少阵亡7人的沉重代价。在阵亡士兵中,有一位是担任代理排长的海军陆战队下士、加拿大人乔治·维克多·吉莫夫,他被追授了海军十字勋章,《越南战争》里的那位杰出士兵、加拿大人温哥华就是以他作为原型的。在那场战斗中,马兰蒂斯当时是一名中尉,任C连的执行军官,他也被授予了海军十字勋章。海军陆战队第4团3营曾于1966年9月到10月以阵亡20人、受伤多人的代价占领过484高地和400高地,但随后又将其放弃。类似这样的占领又放弃,之后又花很大代价重新夺取回来的战斗,美军在越战中发生过多次,并因此而饱受诟病。

从1965年登陆岘港到1975年撤军,越战已经过去近40年。越战10年,美军投入的军费高达6760亿美元(以200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美军虽几乎赢得每一场战役,却没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勉强保住了面子,但彻底输了里子。其中,著名的“阿肖谷战役”更被直白地抨击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事实上,这严厉的抨击也适用于整个越战。这部史诗般的《越南战争》除了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残酷的战争环境,更把战争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考量:这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战争背后的信念和动力为何;做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链条中的一员,个人如何理解一切,又如何安置自己的道德与责任……这一系列对个人、国家、社会、时代甚至整个宇宙的反思,使《越南战争》在同类小说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尽管越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它始终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在美国人对越战的无数反思中,最值得深思的或许要数美国前国防部长、越南战争的策划者之一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StrangeMcNamara)所发的感慨:“我们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在不涉及我们自身存亡的事务中,要判断什么是另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应由国际社会进行公开辩论来决定。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①

《越南战争》是一部充斥着“兵”味、军队基层生活和战场气息的作品,窃以为要想把这种独特的军队生活气息翻译到位,没有军营生活的体验是很难做到的。此外,书中的美军俚语和行话比比皆是,而且很多都与越战的历史背景有关,就连作者自己也说,即便很多美国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我有幸通过电子邮件向马兰蒂斯先生一一请教,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作为译者,与作者的交流也别有一番趣味。当我最初通过责任编辑宣慧敏女士欲与作者沟通时,马兰蒂斯先生回复说他要了解译者的简况和翻译经历,显然他对译者的资格有他的标准。在告知作者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以及翻译过的作品后,这一“测试”得以顺利通过;在向他的请教过程中,有一次大概是我提的某个问题使他产生了误解,“不乐意”的他在随后连续两次的回函中,所有的答疑文字全都变成了大写字母,尴尬的我无从解释,只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每译完一两章之后又继续向他讨教,随后,“消了气”的他的书写格式也恢复了正常;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马兰蒂斯先生的每一封回复邮件,也同时转给了估计是他的英国出版商的责任编辑SophieBaker和BetsyRobbins两位女士,当我偶然发现书中有个别拼写或排版错误,并在给作者的请教邮件中请他确认时,马兰蒂斯先生在订正的同时,也会在答疑文字里直呼两位女士的名字,要求她们确保这样的订正能够反映在经过她们之手出去的任何文本或后续的印刷体书籍里。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马兰蒂斯先生是一位非常有个性、也很有意思的人。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想借此向作者卡尔·马兰蒂斯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给予的热心和详尽的解答与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宣慧敏女士,没有她的热情、耐心、宽容和指导,就没有《越南战争》一书的顺利翻译和问世。

本书在翻译中存在的纰漏和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胡?坚

2013年9月于成都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