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体会 >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1页)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1页)

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城市面貌——美国维吉尼亚州水晶城区。

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城市面貌——前东柏林城区。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在1950—1970年代期间,“国际主义”风格席卷欧美,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而且影响到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基本形式,也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虽然国际主义是从战前在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中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却带有浓重的美式商业符号色彩。

“国际主义”风格以密斯·凡·德·洛主张的“少就是多”(LessisMore)原则为中心,并衍生出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也称“有机现代主义”,organicmodern)等几种次风格。全无装饰、强调直线、干练、简单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密斯主义”(Miesism)重新定义了几乎全世界各大都市的天际线。除了建筑之外,“国际主义”风格同时还影响到产品、室内、环境、平面等其他的设计范畴。

“国际主义”风格,或者翻译为“国际风”,是菲利普·约翰逊、亨利-拉瑟·希区柯克(Henry-RussellHitchcock,1903—1987)1932年创造的术语。当时,他们在欧洲看到现代建筑早期的作品之后,意识到现代建筑会在美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theMuseumofModernArtinNewYorkCity)举办了“现代建筑——国际大展”,并推出了这一名称。1938年,为避战乱,欧洲主要的现代建筑师大都移民到美国,他们的现代建筑观念和美国市场经济结合,形成了现代建筑时尚,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

至1960年代末期,“国际主义”风格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世界的建筑日趋同质化,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加上勒·柯布西耶在战后年代逐步演进出来的“粗野主义”,经由马谢·布鲁尔、路易斯·康(LouisKahn,1901—1974)等人的推动,在很大范围内改变了公共建筑,特别是学校建筑的面貌,往日那种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缺乏人情味的、非个人化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取代。对于这种趋势,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也开始涌现出一些青年建筑家意图改造“国际主义”风格面貌。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是对“国际主义”风格的一些调整,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比较具有人情味、个人化的建筑,但是它们毕竟影响有限,而且都依然坚持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立场——反对装饰。因此,一场在“国际主义”风格的垄断中开拓一条装饰性新路,丰富现代建筑面貌的革命,就呼之欲出了。这个背景,就是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衰,与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密切相关的,1960年代后半期,后现代主义开始萌芽,正是西方社会广泛反对越南战争、环保主义盛行、青年一代主张绝对自由的运动风起云涌之际;而到1980年代后现代主义运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西方社会则进入了经济高度稳定时期,人们对于政治漠不关心,原来热衷的绝对自由逐步被新保守主义取代,随着战后婴儿一代逐渐成年,以往那些狂热的主张逐步消失。1960年代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而在1980年代则出现了广泛的宗教保守主义。战后50年基本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西方社会享受着长期的和平与繁荣,艺术、文学、建筑都逐步转向娱乐性、享受性,1960年代那种悲天悯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逐步被享受主义取代。这个历史背景,构成了后现代主义发生和衰落的历史文脉。后现代主义具有的典雅、浪漫、装饰性、娱乐性、浅薄的和浮夸的历史折中主义色彩,都是时代的反映。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文脉性特征。建筑风格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一基本事实从后现代主义的兴衰荣辱过程中再次得到证实。

1980年代的宗教保守主义——圣路易斯市的反堕胎游行。

1966年3月26日纽约第五大道上的反战游行。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理论著作——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最早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1925—)。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的时候,他就旗帜鲜明地挑战密斯的“少就是多”原则,提出“少就是乏味”(Lessisabore)的看法。他主张从两个来源吸收装饰元素,来丰富现代建筑的审美性和娱乐性。一个是历史建筑元素,包括托斯坎尼、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等,所有的西方建筑历史风格都可以借鉴,利用历史符号来丰富建筑面貌;第二个来源是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这些一向被主流社会视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他认为这些商业噱头十足的美国通俗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价值,符合20世纪青年一代的新审美要求。他主张,建筑应该走装饰化的道路,不是采用古典复兴的方式,而是采用折中的、戏谑的、轻松的方式。在他的早期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andContradictioninArchitecture)中,文丘里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fromLasVegas-TheForgottenSymbolismofArchitecturalForm)一文中,更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义戏谑的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

从建筑实践上看,1962—1964年间,文丘里利用历史建筑符号,以戏谑、游戏的方式为其母亲设计和建造的住宅(TheVannaVenturiHouse,ChestnutHill,Philadelphia,Pennsylvania),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1974年,菲利普·约翰逊在纽约完成了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AT&T)大楼(现为日本索尼公司大楼)的设计,采用了石头幕墙、顶部三角山墙、古典拱券入口等建筑语汇,是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建筑。此建筑的照片刊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正式登场的信号。自此,后现代主义建筑蓬勃开展,成为风靡世界的新建筑风格,国际主义风格开始逐步式微;到198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而“国际主义”风格则基本消失。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内容非常繁杂,因为泛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既包括了狭义的后现代主义,也包括了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和思想内容。因此,关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态度和立场,就很难用简单的言辞来概括。我们姑且粗略地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反现代主义派和新现代主义派。

反现代主义派的基本理论立场,是要与现代主义进行彻底决裂。主张在建筑上提供不同的选择,或者是前瞻性的,或者是回顾式的。前者被称为“新前卫派”(neo-avant-garde),主张在建筑上采用未来主义的手法,创造与现时完全不同的、具有理想成分的建筑,其在理论上的发展就是对具有批判性的新观念的探索。后者被称为“后卫派”(arriere-garde),主张绕过现代主义阶段,在建筑上恢复到前工业化阶段去,以历史因素来改变现代建筑的面貌,其在理论上的体现就是具有怀旧式的对传统建筑和建筑理论的热衷和探索。

要求向后看的“后卫派”在1980年代基本左右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根本就是古典复古主义的建筑,比如洛杉矶1974年兴建的保罗·盖地艺术博物馆,设计成古罗马贵族的豪华庭院和高级住宅形式,内部全部采用复古方式装饰,毫无新意可言,就是完全的复古作品。这种建筑浪潮的兴起,与1980年代西方广泛流行的政治保守主义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保守主义逐步衰落,“后卫派”建筑也就逐渐退出主流了。

新现代主义派则仍然维护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事实上,支持现代主义、提出要维护和发展现代主义,不但在建筑上具有一定力量,而且也是文化和思想上的一股从未消失的潮流。理论界中不少人认为20世纪的文化核心就是现代主义,如果取消现代主义,就等于取消和否定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成就,否定现代文明。他们认为对于现代主义,只能完善、发展,而不应该推翻和一概否定。美国当时相当有影响的艺术评论家哈尔·福斯特(HalFoster,1955—)和克里门蒂·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1909—1994)都表示了这样的看法。特别是格林伯格,他认为现代主义具有自身批判的能力,可以通过这种自我批判来完善自己。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德国哲学家约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则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立场来积极维护现代主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文丘里住宅。

贝聿铭设计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维护和支持,在建筑界一直具有相当的力量。在上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提到的“纽约五人”,就是一个在后现代主义大潮汹涌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原则的派别,他们代表了建筑中坚持现代主义、维护现代主义的一派,长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应该指出的是,许多第二代的现代主义大师,并没有如同菲利普·约翰逊那样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改变原来的方向,而是一直坚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贝聿铭,他从1940年代开始坚持现代主义建筑的立场,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在不少公开场合对于以装饰主义、历史折中主义来迎合社会心理需求的后现代主义表示不以为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是正宗的包豪斯的接班人,他的现代主义建筑一直表现出强盛的现代主义生命力,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厅到卢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从卡罗拉多深山里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1967),到达拉斯闹市中的莫顿·梅耶尔逊交响乐中心(MortonH。MeyersonSymphonyCenter,Dallas,1989),都是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品。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