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是一次校园版的《有报天天读》,杨锦麟无疑将电视里的做派风格搬到了厦大礼堂。虽然厦大人已无从在他身上找到当年那个每天挣两元钱的下水道工人的影子,但是他的机智、敏捷,他的情感的真实流露,还是让当年的同事们看到了自己熟悉的“ 那个他”。
作为一次主题演讲,杨锦麟的立论有据,分析入理,加上旁征博引的滔滔辩才,着实让听者大饱眼耳之福。杨锦麟的厦门同乡、林语堂博士“ 引进”的“ 幽默”一词,也被他现场激活,礼堂里充满了会意的笑声。
第二天出版的《厦门日报》,这样描述杨锦麟的演讲,他的机智在一些敏感话题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像一位外交家一样委婉地回避它们。但是,和很多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他又无法忘记自己的责任。有时讲到不高兴时,他会很江湖气甚至有点匪气地大拍桌子。
其实,“ 名誉教授”头衔,杨锦麟的确称得上实至名归,大可欣然接受。斗胆在自己的母校“ 班门弄斧”,杨锦麟得益的正是母校的学习、研究经历,母校的治学态度方法,给他的滋养、熏陶和启迪。由学院派而变身媒体人,得天独厚,资讯先得的优势,二者接通贯穿,遂使得他对香港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思索,拿捏得体、到位,超越了高墙深院的经学式研究,有着异乎寻常的现实针对性。
学问能经国济事,才是杨锦麟最想做的。
那一场演讲,还衍生出这样的几段轶事。
传闻之一——据称,杨锦麟以前厦大台湾研究所的同事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就封他为铁嘴。只要是他开口讲台湾问题,就好像是参加完国民党“ 中常委”会议,刚刚回来似的。还有说,杨锦麟当时在校的名气,甚至连外系的师生们都有所风闻。
传闻之二——凤凰卫视杨锦麟即将在厦大演讲,消息传开,一些人犯起了嘀咕,这会不会是和当年我们历史系的那个人重名。直到杨锦麟如期出现,一位老师甚是激动,就是他!
第三则,不是传闻。如今已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潘世墨,演讲现场向师生们介绍着自己当年的老同学、农友兼朋友杨锦麟,不无骄傲。他还乘兴翻出底牌,大谈杨锦麟下乡种地、养猪、淘下水道的经历,以及每天一元钱工资的窘迫,再一次激励今天的学生们。
每逢演讲,主讲人杨锦麟总是喜欢把充裕的时间留给提问者。这是对自我的高度自信,对提问和回答者双方都具有挑战性,杨锦麟喜欢这样的互动。在母校,被问到自己节目成功的缘由,杨锦麟这样回答:“ 可能是因为我仰视我的观众,始终对他们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不虚伪。”
演讲台上,杨锦麟怀抱着母校学生送上的一大束鲜花,满脸幸福:今晚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新移民……香港的视角(一)(1)
一、这里的一切是新鲜刺激,而且犯冲
离开闽北武平,由待业青年而跻身大学讲师,传道授业解惑,著书立说,洋洋洒洒论述李万居办报缘起、思想动机,探寻《公论报》运作过程,最后的被迫易手,寿终正寝,并借此探讨台湾党外运动和政治局势,杨锦麟还只是一个高校深院里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评论者。
不经意间,返回厦门十年有余了。
鼓浪屿岛的四周,海水蔚蓝,海岸蜿蜒,金黄色的沙滩迎送着雪花般的细浪扑岸而来,悠然而去。岛上房屋,号称万国建筑博览馆,绝非等闲,都是依山而建,青石板铺成的小道蛇行盘桓山间,岛上车马绝迹,没有自行车,更不见汽车,只有运货的电瓶车偶尔与游人擦肩而过,不远处飘来的琴声,于诗意间更添了岛上的宁静、悠然。
鼓浪屿是哺育名人的摇篮。
高校教师的红底金字校牌,那时候,别在胸前还是很耀眼的,而这同时意味着饭碗是铁的,住房医疗等等各方面都是有保障的,何况教授、研究员,出人头地,社会地位也足以令人羡慕——前景该是光明一片。还有,各方面得心应手,小日子一天天富裕、殷实起来,再有相当重要的一点,杨锦麟当爸爸了。
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杨锦麟非常疼爱、怜惜这个自己三十出头才得到的女儿,何况小家伙又是那样聪颖、乖巧。家庭原本的和睦甜美、举案齐眉,又因为这个小天使的降临平添了欢乐,生机盎然。
杨锦麟该心满意足了。
不知为什么,杨锦麟反倒生出了几分惆怅。
厦门依然是安逸而平和的,是讲求唯美和放松的,透着一种既高贵又平实的精神风味。但到了雨天,寻常巷陌里,一座座花墙,一层层台阶,一串串的人生故事,似乎总是在向杨锦麟昭示着什么。
机会只是一个偶然。
1988年,杨锦麟依然再一次地选择了离开。与二十年前的那次离别完全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他主动与故乡厦门挥手告别。
说起来,这是杨锦麟第三个逢五的年份,浑沌未开、乳臭未干的童年不在此列。
十五岁、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冥冥之中于杨锦麟总是动荡之年、多变之秋,也是机会之所在——要说完全出于巧合,实在是太过凑巧,而宿命也不见得是全部答案。总之,这些个年份,杨锦麟总是和命运中某些不可名状的因素不期而遇。
十五岁下乡,火车开动的时候,杨锦麟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二十五岁考上大学,虽然依照正常情况该是毕业的年龄,但他仍是那个年代不多的幸运儿。要知道,高考录取比例那时只有个位数的百分比。三十五岁,已是离开“ 而立”的憧憬,即将踏进“ 不惑”的年龄——说年富力强是对自己的安慰,心底下中年的惶恐已渐渐袭来。1988年,就在三十五岁这个当口,杨锦麟挈妇将雏,跨过了罗湖桥……
“ 静静的林子里有两条路,两条路有不同的景致,我选择一条走了下去,回头想想另一条,该是一段不同的人生。”人生在于选择,选择带给人不同的境遇。选择使生命丰富,使生命之花绚丽多彩。
香港,这是一片对杨锦麟充满着诱惑又完全陌生的天地。香港的自然地理环境接近热带,这里蓝的海,红土的山崖,泼刺妖异的植物,浓得化不开的景物,杨锦麟姑且不算太陌生,但这里明显的殖民地怪异的风土人情,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使他既新鲜又陌生。而从他长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这里的现实,眼前的一切都几乎是刺激的、犯冲的,水火不相容。
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自由贸易、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优势,方便的营商环境,高度的法制精神等特点,已进入高速多元发展阶段,成为全球贸易、航运、金融、商业、通讯、制造等六大中心,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日益显著。作为一名学者,杨锦麟对香港历史、发展沿革,以及诸多政治、社会问题的了解,应该说是已经高于一般人,包括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然而,这些都仅限于理性层面的认识。如今,他将要作为一个新移民,实实在在地呼吸,生存在这片土地上,新的一页将如何展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