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杨锦麟现状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备受折磨的身体”。岁月的磨砺,年龄的增长,“ 外面的事情很精彩”,但在杨锦麟却无能为力,感觉也变得粗糙起来,好像沉睡了八年。八年后,离开知青点回城的情形,杨锦麟竟是一片模糊。

离开的日子,伤痛和忙乱交织着,杨锦麟依稀印象就是把自己平时睡的床板锯了,钉了个箱子。一只木箱便装载了杨锦麟八年广阔天地的全部。

1977年,杨锦麟病退回城,回到了久别的厦门。前方一片空白。

二、街道临时工,穿行在下水道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历史,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感悟方式。对那样一出人生序幕的记忆,无疑是这一代人无法褪去的鲜明的生命烙印。

几近破产境地的知青们一批批回乡,他们的物质状况如同他们的精神一样受到重创,生存压力再一次抛向他们。有这样一个梦,许多回城知青都做过,而且不止一次,千辛万苦重新得到的户口簿突然丢了,怎么找也找不回来;醒过来,原来又是一场梦——对返城的知青来说,再次落户城市是他们的命根。

有过那段经历,回城知青们集体发誓,“ 撒尿都不朝着那个方向”。

“ 他相信已把记忆的灰烬抛入大海。”返城回乡,卸掉了一切包袱,包括历史的重负,杨锦麟和他昔日的农友们同时变得一无所有,首先是工作。知青们发现,厦门已人满为患,城市不堪重负。

从出发到归来,八年过去,待业青年是杨锦麟回城后的第一个身份。

手停意味着口停。“ 待业”的杨锦麟挑石头、清理下水道、挖污泥……各种各样的苦活累活,他全干过,不亚于在农村插队那会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久违的厦门,我回来了(2)

一起返城的农友,格瓦拉式的冲动,有人深情地讴歌吟咏:“ 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步伐和秩序,怎样不得不时至今日还感叹青春;我仍然认为,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人。”有人甚至选择了重返“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而杨锦麟却以他的固执,再次拒绝。

白天退去了。海风轻吹,海浪拍打着城市的夜晚,月光温柔地洒下,杨锦麟骑着自行车,在厦大礼堂和城里任何一家电影院之间来回狂奔,传递拷贝,跑片子。这是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杨锦麟又给自己多找了份活计。

电视,那个时候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而看电影却是城市里最常见的娱乐,准确地说是寓教于乐的方式,就连找对象谈朋友,许多都是从电影院开始的。那个年代,解禁的老片子、新拍的国产片,还有进口片,蜂拥而至,电影院异常红火,就连《大众电影》上一张男女主角接吻的外国电影剧照,都可以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论辩……

杨锦麟二十有四,已是适婚年龄,照理也该谈谈对象了。而杨锦麟此时此刻一门心思只有生存,哪来的谈对象……每个白天都在城市下水道里清淘污泥,在大街小巷里修整路面,每个周末的晚上,杨锦麟载着电影胶片盒,飞快地穿行在厦门的马路上,却不曾拥有一个完整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一部自己送来的电影。

对他,生存才是一切。

这是一个饶有韵味的场景,完全可以这样展开:天逐渐地暗下来,烟霞浩淼的海面包围着鹭岛,远远近近的汽车喇叭高一声低一声叫起来,自行车飞快穿行在街道,街灯透过斑驳的枝叶,投向瘦弱的身影。

电影院的工作,那时也是颇有些小特权的。给弟兄们搞几张免费的电影票,不在话下。尤其遇到内部放映或是新片子首映,拨开拥堵的人群,在一片艳羡的目光中,堂而皇之进场的那一刻,杨锦麟的快意简直就要爆开来似的。

偶然间,这个骑车送片子的年轻人也会想起,下乡时,三个月看一场电影《地雷战》,再三个月,电影队又来了,还是《地雷战》,记得曾经有一年,连着看了三次《地雷战》,最后连电影台词都可以倒背如流,电影演员嘴巴还没张开,晒谷场上就出现众口一词、脱口而出的奇观。最令人陶醉的电影画面,是《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白天鹅起舞,模模糊糊的芭蕾舞演员的超短裙,引入遐想;瓦西里和列宁的女管家拥抱亲吻,则是百看不厌的经典画面……

日复一日,平淡而忙碌的生活,平实而简单的幸福,这不正是自己在插队时日思夜想,经常从睡梦中都会笑着醒来的日子吗?可是,杨锦麟内心的不安分似乎又开始躁动起来。

三、“ 我要读书”,二十天临阵磨枪,命运改写

社会历史的运作如天道无情,在惊天动地的变革面前,个人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那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无情地侵入个人的世界,不由分说,将个人裹挟而去,不知疲倦地斗私批修,莫名其妙地气壮山河。杨锦麟被拨弄于不可知力量的掌股之间,自我的命运根本无从掌握,个人世界的安稳难以守护,弱冠之年,便饱尝生活艰苦的杨锦麟,不由得对个人前途命运生出种种惶惑、迷惘之感。

重新回到美丽的厦门,往昔的足迹随着尘土淹没,重新拥有家庭温暖,丰饶的大地给正在精神和肢体恢复健康的回归者杨锦麟输送精力。人终于回来了,可未来在哪里;旧船沉没了,新的彼岸又是什么。杨锦麟的思绪恍惚起来,像寂寞雨夜,恍恍忽忽的街景一样。

为生计、为糊口奔波忙碌,杨锦麟从未有过自怨自艾,可他并不甘心。作为一个被放逐者、受难者,他只有再度出发,自觉地更新,迎接挑战。命运似乎又在向杨锦麟招手了,但机会并非唾手可得。时间来不及让杨锦麟停下来思索、体认。

转眼到了1977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学停止推荐入学,此举意味着被废除多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重新恢复。信息表面含义的确如此,而背后所传达出的丰厚内涵,怕是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正体味到。

第一年,杨锦麟的报考愿望未得到街道允许。到了1978年夏季高考,等杨锦麟好不容易终于争取到报名机会,离考试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二十多天,美其名曰是复习应考,可许多课程对仅仅初中毕业的杨锦麟而言,其实压根就未曾学过。

说起高考,还有一段小插曲。“ 张铁生起事那年,我本来也准备参加考试的,数理化还补到高一,全是利用双抢的丁点闲暇时间。每天,几个同学走十几里路,聚在煤油灯下一起补习,结果出乎意料,他们答不出来的题,我都答对了。他们的学历可是都比我高啊!”杨锦麟并不讳言,自己号称初中毕业,实际上却是不完全的中学学习。正如同时期的北京下乡知青王小波所言:“ 说我当时是知识青年,青年是很够格的(王当时是十六岁),知识却不知在哪里。”回城的时候,杨锦麟连自己那张初中文凭都不见了踪迹。

天海相连的低空,厦门天气出奇的闷热。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