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客体间的“共鸣”。这在中国盆景艺术的创作中也有着异曲同工的作法,那就是盆景的题名作法。这也是中国盆景的特征之一,传统的说法是盆景要具备四要素,那就是一景二盆三托架四题名。记得去年那次与美国盆栽协会副会长爱德华先生的座谈吗?”刘晓答道:“记得,在温泉盆景园。”余老说罢,后退一步坐在靠椅上,静观眼前充满雅趣的景观,默想着那次中美盆景界文化交流活动的情景。 。。
十九
那是三年前,北京的盆景艺术研究会在位于北京西山的温泉盆景基地,邀请美国盆栽协会开展盆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美方来的是该会的副会长保罗爱德华先生,会上用他在演讲间用自备的幻灯机连续放映了许多美国同仁盆景创作技艺的画面,包括一些新的制作方法和专用于盆景修剪、缚扎的电动工具等等,尽是些令在座各位中国同仁从未见过甚至未听说过的新工具新技艺。幻灯的画面与随同来的中国农大杨教授翻译的讲演内容,坐满一屋的北京同行大大开阔了眼界,无不对美国同仁先进的科技手段羡慕不己。面对投影在白墙壁上一张张盆栽佳作幻灯片,一片惊诧兴奋中对欧美盆栽的作品与技艺,有种刮目相看的感动。意料不及的技艺与先进的设备让他们深受启发,却又因此自愧了许多,于是会上少了交流话题。眼见自己同仁的缺乏自信表现,为活跃会场余老虽心知肚明却故意摆出一幅不甚理解的样子,满脸诚恳地向自信且自得的保罗先生发问:“我们中国盆景讲究意境,作品大都有题名,不知美国的盆景人是否题名?”胖胖的爱德华先生听罢杨教授翻译的话后,一脸诚恳地说:“你们中国盆景创作有种在作品体现哲学思想的倾向,总要想表达某种思想,某个观念,而我们的盆景只要是觉得好看就行,所以不题名。”这段关于题名的对话,至今令余启明难忘,因为他当时心里很明白:自己这种违心地的故弄玄虚作法是有些狡猾了,让一向作事诚实的他急迫中做了件明知故问的小把戏,竞管是为防冷场的救场行为,还是让他至今难抹去这段自觉难堪的记忆。
熟知中国盆景文化史和盆景传播历史的余启明,谙练中西方盆景、盆栽艺术的真谛。面对现实他深刻地认识到:从现行的“盆景”与“盆栽”称谓,到文化理念,到艺术理论,到创作技艺,中国盆景与欧美盆栽应该讲现阶段还属牛蹄子两劈着的。原因也简单就像中国京剧的脸谱与西方国家节日戴的面具,一个每笔画每种色彩都有讲有说头,而面具就是你所看的或大鼻子或米老鼠的样子,全然不同的理论。盆中的造型树桩,同属于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体系,其独特的散点透视原理为西方所不明了的。从盆景文化历史学知识,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话动中,他很清楚:多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得太少了,介绍的太少了。我们的许多东西很难让西方人一下子理解,就好比中国的盆景题名作法,它是从表意的汉字升华出来的,作为盆景的艺术元素和艺术语言,实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共有的文化现象。这种创作方法与形式在中国的各文化艺术中都有表现例如:在古典园林中表现为建筑物各处悬挂的“额”或“匾”;在中国字画中表现为“题”或“跋”;有着烘托意境并借题言情明志和沟通审美主客体间联系的作用,并且带有明显的教化功能,让读者从中感悟作品的寓意,引领欣赏者和创作者进入美的境界;这些艺术门类意欲表达的文化内涵,要求西方人理解甚至运用起来,可谓难矣。因为简单几个甚至仅一个汉字的盆景题名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他们就要首先理解中国文字,理解象形表意的汉字,了解众多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因为唯有这样的交流才是平等意义上的交流了。
在欧美等国家,盆景被称之为盆栽的是懂行的业内人或知识渊博者,更有众多对盆景不熟悉的普通人对盆栽也仅仅是被理解和称之为:“小老树”,一种长不大、长不高却老态龙钟的盆中栽种的树,其实这种认识很自然也准确,而且这名称倒也怪形象的。这没啥办法,要实现不同文化理念,不同审美观念在艺术上的平等交流,唯有向世界范围强势推介中国文化,唯有让世界了解什么是原创性的中国盆景,向世人推介真正体现中国本原文化,本原哲学,强调其艺术性特质的传统盆景。但是这需要很长甚至是漫长的时间,更需要耐心。
因为他太清楚太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联想到世界闻名的中国陶瓷艺术,那是干余年的文化、贸易的交易、交流,才令世界各地域的人们对陶瓷器物有着大致相同的认知,培养着对陶瓷艺术大致相同的美感,才有了也才能让无论国人、世人今天面对一件陶瓷器具略作端详就会从胎质、造型、釉色、肌理得出令中外行家都有相同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并因此而构建了共同的评价体系,陶瓷作品在国际拍卖中同时期往往价格相差无几。而中国的盆景艺术对西方的传播至今才仅仅百年历史,要达到陶瓷的交流水平与认知的水准,那还要好多好多年呀!余老对此很清楚。
最近他也听说种状况有所改变,在去年听德国盆栽协会的朋友伦茨讲:在德国近一二年也有盆景人在试着用德文来为盆景题名。当时听到此事,余老更多的是感叹,觉得用拼音文字来仿照表意的汉字为盆景题名确属不易,也难达到汉字的效果。汉字可以讲是最有表达力并具有一定智能的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形体保存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每个汉字都具历史信息库的作用,以直观的符号传达着形象和人与对象的感悟。而西方用纯粹抽象概念和严格的逻辑演绎,揭示对象世界的理性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则截然不同,真的是难为国外同仁了。但听到消息他心中仍是美滋滋的,他为中国盆景的题名作法终于被为国外同仁认知并试着实践而感到惬意且自豪。他知道中国传统写意性艺术如绘画、雕塑包括盆景的创作过程的掌握,可能怕不是那么简单,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讲究的是作者依“意象”创作的思维方式,估计这名词都不好翻译。中国人大脑中的“意象”又分为“物象”和“心象”,比如在盆景创作的过程时,要作者审美感兴依据脑中己有树桩外在的形象即“物象”,还有那些曾见过留在记忆中的山山水水、一林一木和充满主观想象、联想色彩的“心象”,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心生出的形神兼备的具体盆中之景的形象,并以“腹稿”作为依据去开展艺术创作,这些讲与西方的盆景同仁听,犹如天方夜谈般的困难,余启明想到这里不禁摇着头。
在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冷静思考之余,更让余启明焦虑和反感的是现在中国的盆景界流行着程式化的题名倾向,甚至是为题名而题名地仿照字典形式,编撰出供题名用的一个字的、二个字的、三个字的系列题名用词汇编,令题名有会成为作品贴标签式的趋势,这种作法令他深恶痛绝。为此曾多次投书各种专业报刊抨击这种有悖传统文化艺术手法的现象,呼吁要纠正这种错误的倾向。在署名文章里他指出盆景题名是要有感而发,对于作品的题名要宁缺勿滥,要为作品意境的提升而题名。他的一篇《题名不是贴标签》文笔尖刻的文章一经刊出后,得到诸多同仁老友的支持纷纷表示同感,一个个的声援电话倒着实让余老为此欣慰了许多。这是因为在余启明的心目中:题名是盆景艺术创作“一景、二盆、三托架、四题名”的四要素之一,是体现中国盆景艺术整体美的组成部分,通过题名引导赏析,切不可因追求表面形式而毁了国粹艺术的完美。 。。
二十
第二天在苏州市最大的盆景基地的虎丘公园盆景园继续拍作品照,经老师的提醒刘晓对盆旁的题名标牌格外地注意,每每拍摄前总要刻意地看看几架上一盆盆作品下方竖立的标牌。刘晓将相机镜头对准了一株中型雀梅桩盆景,古朴的树桩为斜干式造型与长方型飘口且作工精美在盆壁一侧刻有颇具功力的书法字样的紫砂盆钵相得益彰,树桩与盆钵盆面呈45度角很是得体,修剪得体的树冠舒展地偏向一侧,技叶茂盛虬枝横空浮生,一幅飘逸洒脱状。当他低头见到透明塑料牌上的字迹:凌云壮志,不免嫣然一笑,回过头对着余老方向喊道:“余老,您看这题名是不是有点,有点文不对题了。”余老走上前,又退回几步反复地观赏了一番,笑着说道:“你看那根部隆起却又中空的根瘤,是作品的亮点,以我看叫:别有洞天,倒还贴谱。” 见刘晓收俭得意陷入若有所思的样子,余老认真地讲:“是这样,盆景的题名现在有点乱,其实题名是作者为的点明意境的作用,要有感而发,不可为题名而题名,再有要有点文采,否则不成了贴说明书标签了。”刘晓听罢连说出“对,对,对”。说话间, 两人的眼球一下共同聚焦在一盆吐着新叶的小叶女贞树桩盆景。一棵己有几十年的树龄,树主干弯曲且向一方倾斜,树干粗壮树皮龟裂呈自然纹裂状,颇具老态,枝干向多方向伸展并呈多个曲线,很有动态姿势。新吐嫩绿的树叶很均匀地分布成几片,纷纷向上翘着,成馒头状圆片型的叶片紧密、扎实。树桩典型的整体形态让观者一下记起在江南各处山野、田间曾经常见的古树。余老细眯着双眼看了许久,突然大声地:“这是何争呜盆景大师的作品,他的技艺创了一代新风,以‘枝翘干倾’、‘粗扎细剪’的技法造型,以清秀古雅的技艺风格独树一帜。”余老说罢连退几步,久久地左右端详着然后一屁股坐在靠椅上,面向着古盆钵中树桩独自静观默想着。
过了好半晌,他向站在一旁漫不经心四下张望,甚至有些摸不到头脑的刘晓说:“去,买两张昆曲票,今晚我请你看戏,注意呀,可不是听戏。”刘晓答应着,心里却越发的不明白了:为什么看昆曲,而且还强调不是听戏?在北京凡去京剧院都是叫“听戏”吗?刘晓知道早在前年被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列为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的发源就是苏州。近年经台湾名人,据说是旧中国军阀白祟禧之子的白先勇先生的大力扶持拯救,这号称“中国戏剧之祖”的古老艺术形式无论是在昆曲发祥地苏州,还是在北京的昆曲都大有复兴迹象,据说去年北京的北方昆曲剧团到清华、北大等大学去演出,就很受学生、老师的欢迎,还经常爆场。现在苏州己经掀起了昆曲热,全市的几个剧团都活跃在城乡,演出的水准和规模也确有起色,吸引了不少新观众,并且以公司白领的“小资”居多,高雅艺术票价也高呗。余老看来也要凑凑热闹,来点雅的,刘晓心里暗暗想道。
在市中心繁华街区一座有点阵旧的不大剧场,余老与刘晓在观赏着原汁原味素有中国的歌舞剧美誉之称的昆曲,布景华丽的舞台上悬挂有大幅狂草书法条屏作背景,背板上绘有典型江南庭园山水、树木、石供等画面的影像。古老传统的艺术借助最新的舞台技术手段,调动了舞美、灯光、字幕等诸多艺术元素共同再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美景与美色,舞台上衣著真丝手绣花饰,华丽服饰的妙龄丽人们,以有词即是歌,动作便是舞,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时而轻柔欢悦时尔凄楚动人的歌声,表现出人们从前已经少有见识的古老艺术。舞台上轻歌曼舞,舞者以婀娜的柔美舞姿,素雅的裙裾,飘扬的长袖,展现着昆曲典雅细致的线条美与优雅的舞蹈音乐和清漓娓婉诗歌般唱词、唱腔的融合,眼前所看、耳中所闻的一切,共同呈现出中华文化中的最深层的抽象的甚至难以言状的意境美,经典的写意性的传统艺术美。此刻,同坐台下观赏戏剧的余老与刘晓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强烈感受,刘晓从戏文中连想到了唐诗、宋词中的佳句,此时他身上的文人潜质与浪漫情怀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开发,形象思维欲让他灵魂开窍。甚至联想起拙政园听雨轩内,雨夜里伫立厅堂细听雨滴落在芭蕉叶上,敲打树叶后分裂出几点大大小小水珠溅落、流动在宽大光滑的叶面,晶莹的水珠随叶脉滚动后摔落在水露地上,一波三起的音乐节奏;想象出芭蕉树碧绿硕大叶片,在疾风漫雨中前后仰俯地不断摇曳……
余老则沉醉于一波三起的剧情和凄美、柔情似水的表演之中,从一招一式的舞姿,一唱一白的戏文中感受着剧情与表演,由戏中演员展现的动人舞姿、神情,不由然地联想到白天看到的那株小叶女贞树桩盆景的枝干、枝叶,向上飘浮般的叶片,如同眼前舞台上佳丽向空中抛出舞动的水袖。给人柔曼飘逸的感受,听着、看着优美的戏曲,台上演员水袖一勾,目光柔情似水的一挑,戏剧人物的传情,让余老有如喝当地用糯米酿造的味道纯厚、口含甜美黄酒后的那种缠缠绵绵,让人感到身心松软且贻神的感觉。他感慨道:同样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苏派盆景艺术,其追求创作技法极致的艺术倾向与昆曲柔美、细腻、精彩的表演一样,营造出一派楚楚动人的意境,有着相同相似江南人土风情特有的阴柔之美。余老清楚地知道:昆曲艺术作为我国第一个被为列入非物质与口头文化世界遗产,竞管面临衰退的现实,己引起从各级政府部门到剧团到寻常百姓的极大关注,各界人士在各种场合呼吁并投入财力极力地抢救这古老戏曲,但仍是不见大起色,与电影、歌曲演唱、舞会等相比可属阳春白雪合者寡,高雅艺术的高成本的高票价,令不少的人望洋兴叹地远离了这唯美的艺术。
想到这里,余启明忆起在广州的一次研讨会上,曾有人就盆景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而断言:下一个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将是盆景的说法。理由是盆景与昆曲同被誉为“阳春白雪”的品位,同样强调作品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美。昆曲与盆景同样为高雅艺术形式,高深的理论与技艺,较难的养护……它的共同出路何在?不一样吧?差不多!在不同看法争辩时,余启明陷入理性的思考中。有些冷眼观世界的他以为:昆曲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它太奢侈,太华丽了,让它在那个高喊着人与人斗,人与天斗,人与地斗的那段战斗的日子里,貌似软蹋蹋地没有时尚战斗性的艺术,自然也就成了被*的对象。当时的国情与民心,生活与艺术的相互间非旦不能承载而且是相悖,于是美的艺术也就游离了人们的生活。就如同雍容华丽的牡丹花落根在山沟里,没有了适合生长的肥沃“土壤”和养花赏花人的追捧,混同于各类的花草中也就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了。牡丹花依靠人精心培育的习性,生命力自然不及野花野草,于是难逃厄运。国花牡丹与国粹盆景同样地追求民族性,它的核心是“和”是像昆曲般的“完美”,骨子里同样地追求细腻、精益的艺术作品,中国盆景艺术高难的养护技法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更需要相应的条件,环境、技艺、时间、理论等等,以实现心目中的艺术美……想到这些,余启明隐隐地感到一丝无名的忧郁感袭上心头。一时间眼前美仑美奂的戏剧表演,在他心目中顿时失去了原本华丽的色彩、优雅的舞姿与娓婉的音乐和动人的唱词,台上声、色俱佳美不胜收的好景致,渐渐变得如同舞台上美术设计的长又宽大书法字条幅,仅呈黑白色调。
一阵谢幕的热烈?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