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店就是专门供应迷魂汤的茶店。店主是孟婆,其茶也如“狗不理”一样,物以人名,叫作“孟婆汤”,却是无人假冒的真正百年老字号。
几千年前,古希腊神话的冥界就有“忘泉”,或译“忘川”,但中国的孟婆汤却出现得很晚,保守地说,只是到明代才见于文字,真让人不好意思。可是在这迷魂汤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冥间茶水与阳世不同的说法。其所以不同,就是入冥而尚须还阳的人,是不能喝阴间的茶水的,因为喝了就不能再回到阳世,只好留在那里做鬼。《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五引《玄怪录》(《说郛》引作《河东记》)云:崔绍至阴司,有王判官降阶相见。茶到,判官云:“勿吃,此非人间茶。”洪迈《夷坚乙志》卷四“张文规”说的更明确,道:“有持水浆来者,切勿饮,饮则不得还。”
不仅是茶水,就是冥间的饭食也不能吃。那缘由不难理解,冥界的食物只能来源于人间,而坟墓里陪葬的食品又一定要变质,化为腐臭甚至一摊烂泥。这些腐臭的食品正如其他朽败的衣物一样,从冥界一方来看,却是很新鲜的。生魂在冥间吃的是看似新鲜的东西,但还阳之后,这些肚子里带回的东西就也随之“还阳”为腐物,于是不死也要大病一场。茶水本无须有这些顾虑,却也不能让生魂饮用,这就是被热粥烫了嘴,见了臭豆腐也要吹一吹了。但是例外却也不少,其中就有专供生魂喝的东西。唐人李伯言《续玄怪录》“王国良”条,记冥府中有种饮料,是专供暂到冥界却还要回归阳世的人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不会忘掉在阴间的所见所闻,以便还阳之后,巨细无遗地宣传冥间果报,以儆世人。冥间既有可以防止失忆的茶,也就不妨再有抹去记忆的茶,只要有必要,随时都可以造出来的。
关于迷魂汤的记载,明人朱孟震《河上楮谈》卷一“记前生”算是较早的了:
有一仆,年可十二三,自言前世为淮阴民杨氏女,名小闺子,九岁死。死时人引至一处,男女群聚,各饮以羹。人竞取器饮,女独幼,不能得器,或与一瓦,女坠瓦地上。忽促之去,不得饮。已乃堕一池中,觉,复生淮阴民家为子。三岁时父抱就某桥买糕饵,见其前父,手挽之曰:“我闺子也。”父不能识,乃求归其家,见前母,为道前世事历历。二家因共子之。
所饮之羹即是迷魂汤,只是没有说出名字。喝汤并不需要强制,鬼魂们大约已经渴到了十分,所以只有挤抢着才能喝上。而且这迷魂汤是在临转世时才喝,也是合乎情理的,不像有些民间传说,认为人死后到了阴间先喝迷魂汤,如此则喝下之后连自己是谁都懵然,还怎么到十王殿去过堂?那种入冥先喝汤的说法亦见于小说,最典型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三生》:
刘孝廉,能记前身事。自言一世为搢绅,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王,待如乡先生礼,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胶。暗疑迷魂汤得勿此乎?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
还有陈叔文《回阳记》:
是夜昏晕,魂从顶出,欲往冥府,明此果报。忽见本境土地引余而嘱曰:“此去有三路,汝须从中路往,余二路非汝所宜行也,途中汤切勿饮,关内桥切勿过。犯此三者,必不能回生矣。”余曰:“唯。”未几,前途果有一婆施汤,汤甚香,饮者甚众。余至时果招饮,余即泼地。鬼欲来击,婆喝曰:“此是三世僧,不可。”乃得脱。不数武,至鬼门关。
这里的施汤婆婆没说出姓孟,而且在入鬼门关之前就要喝汤,也颇为不妥。
到了《续金瓶梅》第五回中,就有了“迷魂汤”这名目,而且出现了孟婆:“原来孟婆酒饭就是迷魂汤,吃了骨肉当面昏迷(即亲骨肉都觌面不识)。”作者丁耀亢是明末清初人,我们不妨认为迷魂汤之说最晚起于明代。
孟婆神在以往有过风神和船神两说,此处的孟婆倒不是风神船神的兼职,而是“冥”“孟”二字音近,孟婆即冥婆。在清人编的《玉历宝钞》中就为这个新出现的冥神编出了履历:
孟婆神,生于前汉,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八十一岁,鹤发童颜,终是处女,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称之曰孟婆阿奶,入山修真。至后汉,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妄认前生眷属,好行智术,露泄阴机。是以上天敕令孟氏女为幽冥之神,造筑醧忘一台,准选鬼吏使唤,将十殿拟定发往何地为人之鬼魂,用采取俗世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诸魂转世,派饮此汤,使忘前生各事。带往阳间,或思涎,或笑汗,或虑涕,或泣怒,或唾恐,分别常带一二三分病。为善者,使其眼耳鼻舌四肢较于往昔愈精愈明,愈强愈健。作恶者,使其消耗音智神白色魂血精志,渐成疲惫之躯。而预报知,令人忏悔为善。
台居第十殿冥王殿前六桥之外,高大如方丈,四围廊房一百零八间。向东甬道一条,仅阔一尺四寸。凡奉交到男女等魂,廊房各设盏具,招饮此汤,多饮少吃不论。如有刁狡鬼魂不肯饮吞此汤者,脚下现出钩刀绊住,上以铜管刺喉,受疼灌吞。
孟婆所管的地方叫“醧忘台”,所以迷魂汤也叫作“忘醧”或“孟婆茶”。但这茶的功效不仅是使人忘记前生,还是一种奇异的药汤,看似本是一种,不同的人喝了却有不同的结果,要带到下世的。可是,来世的果报不是已经在阎王爷那里定下了吗,何必又让孟婆多此一举呢?实在不通。另外,《玉历宝钞》把冥界的所有地方都写成死囚牢一般,慈祥的孟婆阿奶身边也要配上一套钩刀铜管的现代化刑具,这也可以看出作者不正常的酷吏心理。
孟婆的茶,戴纱帽的是以礼相劝,劝而不从,就只好来硬的了。——《玉历宝钞》
在一些小说和民间故事中却不是这样,孟阿奶管的地方叫孟婆村或孟婆店,从名字上就很有些人情味了。可是还有另一个极端的说法,把这迷魂汤竟当作一种后现代的逼供刑具。清代一个起名叫伏雌教主的人写了本小说《醋葫芦》,在第十六回中说道:
原来地府中,若个个要用刑法取供,一日阎罗也是难做,亏杀最妙是这盏孟婆汤。俗话:“孟婆汤,又非酒醴又非浆,好人吃了醺醺醉,恶人吃了乱颠狂。”怪不得都氏正渴之际,只这一碗饮下,也不用夹棍拶子,竟把一生事迹兜底道出。孟婆婆一一录完,做下一纸供状,发放磷仵,带送十殿案下。
在这里,笑咪咪的孟婆阿奶竟好像是牛头阿旁了。但这只是见于小说的“一家之言”,并未被相信阴曹地府的大众所采信。
按理说,不管有没有孟婆汤,人们也不会记住前生的,明代以前的上千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似也没出什么大乱子。那么何必多此一举,突然想起要喝这碗汤呢?当然这对论证轮回转世之说是很动听的一个论据,但却似乎并不是仅此一个理由。
在鬼故事中,冥界的鬼魂是犹记生前事的,所以他才能与在世的亲属梦中往来,幽会缱绻,一如平生,俨如阳世生活的延续。但一旦鬼魂的一方要转世为人,于是而成为真正的永别,不但是别而已矣,那投生者竟把一切前缘全都忘记,即使到了人世,竟至觌面而不相识了,还到哪里去寻找再世的姻缘?《法苑珠林》卷七十五引《志怪传》的一则故事就讲了“一为世人,无容复知宿命”这个令人鬼都黯然神伤的“道理”。这也是佛教的轮回转世说对中国俗人情感的最大冲击,但孟婆汤却给了人们一点儿希望:转生的鬼魂喝了孟婆汤就会尽忘前缘,可是如果不喝呢?这便为来世的因缘留下了一丝丝机会。当然,这机会是很渺茫的,所以更多的只是寄托着生人的惓惓之情而已。
但不管怎样,民间的丧俗中是把逃避喝孟婆汤当成一个节目了。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说到浙江湖州的风俗:
俗传人死后,须食孟婆汤以迷其心。故临死时,口衔银锭之外,并用甘露叶做成一菱附入,手中又放茶叶一包,以为死去有此两物,似可不食孟婆汤。
而安徽寿春则略有简化,是“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之土灰,置于死者之手中”。新奇一些的是北京。爱新觉罗·瀛生先生谈到发丧的“摔盆”风俗时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智迷糊,以至不能投生。所以丧家要准备一有孔的瓦盆,发丧时由“孝子”向地上猛摔,如若摔碎,那盆便随着死者进入阴间,王妈妈的“迷魂汤”就要漏掉了。
虽然如此,我却是主张老老实实喝下那碗迷魂汤的。人的魂灵经过阎罗大王、牛头鬼卒们的“热堂”,不要说遍历九幽十八狱,即是随便把锯解、油烹、蠆盆、蛇钻、割舌、剜眼之类的小节目让你见识一二种,哪怕只是旁观吧,也足以让人精神崩溃的。倘若带着那种记忆进入娘肚子里,恐怕呱呱落地伊始就已经是精神分裂了吧。
这种场面,还是喝碗迷魂汤忘记的好。——《玉历宝钞》
二〇〇七年九月
————————————————————
[1]?这树在《宣室志》时就是供亡魂当衣架用的,但北宋刘斧的《青琐高议》横生枝节,让它变成一棵高有百尺、粗有六十围的枯木了。这大树无法挂衣,只能供亡魂休憩其下,弄得这树为罪鬼的业火所熏灼,树叶都没了。只是此树高百尺、粗六十围,这哪里是树,分明是个高粗相近、硕大无朋的树墩子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