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早期(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日后的人格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从周恩来的出身及家庭文化对他的影响不难看出他人格形成的痕迹。后来他参加了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他那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人格融入共产党人的品格修养之中,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周恩来逝世后,日本一位叫林慧儿的学者撰文,这样评价周恩来的品格形成:“可以说,生在江苏省淮安,长在东北沈阳和河北天津,这也许给周总理幸运地提供了北方人有南方人的性格,南方人有北方人性格这样一种兼而有之的坚韧与灵活的机会,而且有过日本和法国留学的经历……更加关系到周总理的成长。再加上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动荡时期以及在成立之后必须着手从事建立国家机构和充实核心部门的工作,结果这些都使周总理的品格更为炉火纯青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个好士兵!”这是号称战争之神、创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的传世名言。由于家境贫困,少年拿破仑在未满10岁时便进入了纪律严明的布里埃纳军校。他是一位聪颖勤奋的学生,但由于他的沉默寡言和清高自负,人缘不好,加之他的父亲穷困潦倒又爱挥霍,同学们经常拿他取乐。当他前去接受第一顿圣餐时,连他的名字都让人惊诧称怪,众人更是唏嘘不已。因为主持圣餐的主教说,圣徒名册里从没见过这样的怪名字,令拿破仑非常难堪。所有这些不利条件都没有摧垮拿破仑,反而激起他克服困难,维护尊严的决心。这位年轻的科西嘉人对旁人的冷嘲热讽嗤之以鼻,并憋下一口气,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他说,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传奇的一生使他成为最受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法国人一直把拿破仑当作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拿破仑也为这个国家带来无上的光荣与声誉。
蒙古族民族英雄铁木真(成吉思汗)13岁的时候,泰赤乌部的新汗塔尔忽台害怕铁木真羽翼丰满后夺取他的汗位,起了斩草除根的杀心。铁木真一家得知后连夜逃走,此后几年一直在贫困与危险中过着逃亡生活。有一次,铁木真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不幸被俘。在他将要被杀死的前夜,他趁看守喝醉熟睡之机,身带沉重的木枷逃走,在善良的锁儿罕一家帮助下得以逃身。备受凌辱的处境和困苦的生活,使铁木真养成了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性格,对人生的艰难有了深切的体验,产生了奋发图强的志愿,使他更坚强、更成熟。正是在这极端险恶的环境中,这个目不识丁的蒙古族贵族后代长大成人,有智有勇,名孚众望,终于在这块蛮荒之地慢慢成长崛起。
第六节 个人修养的决定性作用
人格形态的形成固然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外部的诸方面因素都要通过个人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社会意识再进步,你却偏偏对那些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乐此不疲,谈何受先进社会意识影响。学校教育再优越,自己偏偏格格不入,光靠外界力量又怎能把你教育好。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能否利用好这些条件,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有的生长在同一个家庭,甚至经历也是相似的,甚至有的都是一个学校,为什么人生结果却不一样?就是因为个人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差距就在这里。
周恩来光辉人格的形成,主要有赖于他个人长期不懈地刻苦修养、虚心学习和进行严格的自我解剖,从而使得他的人格日臻完美。周恩来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他一生刻苦进行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的生动写照。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该校《敬业》第五期发表《我之人格观》。文中认为:“人格之造就,端端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这可以说是周恩来早期朴素的人格观,也是他日后人格形成的基础。此后,他又围绕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拯救国家等问题,先后写了《论名誉》、《国民宜有高尚思想说》等作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珍惜自己的名誉,把它看作“人生第二生命”,但又不能“存遨名之心,当以正义以绳其轻重”,否则“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之徒”。同时一个人应有远大志向,不为金钱高官所惑,而要以“拯救神州陆沉为己任。”这些观点后来成为他人格修养的准则。参加革命后,成为共产党人的周恩来,把个人的人格修养纳入党员党性修养这个大题目,当作自己终生的必修课。他把党性修养看成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说:共产党员“要把思想改造看成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他还说:“改造没个完,一直到死,那时也不能说改造够了,只是比现在好一点。”他与邓颖超同志经常相互勉励,要注意搞好思想改造,不然便有落伍的危险。身居高位的周恩来特别重视带头进行党性修养。他说,自我改造的程度如何,主要决定于自觉性,而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改造.因为“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他说:“我的确常说我也要改造这句话,现在还在改造中,我愿意带头。”周恩来一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注意向其他领导同志、向部下、向党外朋友乃至向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习,以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一般认为,理想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赖于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周恩来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由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周恩来完善自己人格的另一个途径是坚持不懈地解剖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已,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从不隐瞒,从不文过饰非、诿过于人。他经常严肃地、公开地检查自己的错误,求得党和群众的监督。他说,一个领导者“应该永远赤裸裸地站在群众面前。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同志偶像般地来看领导,要具体地、全面地看,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即使够,也还要看有什么缺点,帮助他改正。”对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他从不隐瞒,而是严于责己。1954年9月16日,他在给胡乔木的信中写道:“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约好于今(17日)早送你,但看后,觉得草稿第三部分可用的材料甚少,也不好删改,我很不安。原想由我先将各方面初稿汇集改好后再送你修改,不料忙了两周,竟不能终篇,而且延误了时间,给你造成极大困难,这是我工作方法上的错误,严格说,也是思想上的错误。现在时间有限……能重写就重写,不要受原草稿的任何拘束,也许要便利些。”有些问题,不是周恩来的直接责任,但只要是国务院、党中央决定的事,他都主动承担责任。1956年,周恩来提出反“冒进”,这本来是正确的,但却受到错误的批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上下交困、互相埋怨。周恩来为了安定团结,主动承担责任,到处检讨。有人说:“总理,你不能把什么事都担到你身上。”周恩来说:“我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我都有责任。”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也曾说过不少违心的话,做过一些违心的事,但人民能原谅他.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一代伟人周恩来人虽去,但光彩不减。有人遗憾周恩来没有留下遗体,没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凝聚着传统理想人格精华和共产党人气节品格的“周恩来人格”,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遗产。
第六章 人格魅力形态的多样性与层次感
第六章 人格魅力形态的多样性与层次感
人格形态丰富多彩,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认识和接触到很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但他们各有各的魅力,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哪怕他们有再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不同人所具有相近的人格魅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节 人格魅力形态多样性的必然性
人格魅力形态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影响人格魅力形成相关因素的多样性。上一章谈到,人格魅力的形成与社会意识、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学校教育、生活经历、个人修养密不可分,是人格魅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一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这些相关因素的多样性也同样决定性地影响了人格魅力的多样性。
从社会意识的影响看,在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意识都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不仅存在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很多方面,即使在每一种社会意识体系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之分,在相同的流派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以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群体之间,他们的社会意识也是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有着自己的特点。人们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影响下生活,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不断地进行着鉴别、选择和加工,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意识体系。可以说,没有那两个人的全部意识体系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识体系为人、处事、生活。深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思想意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意识不可能全部相同,行为也必然丰富多彩,哪怕有的差别可能只是细微的,但毕竟也是有差别的。
从家庭教育的影响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有的是知识分子家庭,有的是工人、农民家庭,有的是军人家庭,有的是党政干部家庭,还有艺术家家庭,等等。在不同的家庭中,其家庭氛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兴趣爱好上、接人待物上、处事风格上甚至饮食习惯、服饰妆容、言谈举止等方面,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家庭。从不同的家庭里走出来,每个人都把在家庭里形成的这些特点带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
从社会关系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受到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圈、事业关系圈,往往就是他的全部社会关系圈。再自闭的人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圈,其区别至多是圈子的大小而已。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圈子中,都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尽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能每个人社会圈子中大多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志趣、共同爱好的人,但即使如此,圈子中每个人也都有不同之处,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且,由于工作、生活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关系,也必然还要接触许多和自己完全不同、相去甚远甚至是自己非常反感的人。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无论是怎样的一种人,都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人格形成起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一个人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只是有的人对自己影响比较大,有的人对自己影响相对比较小。有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是自觉明显的,有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在审视自己人格的时候,往往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他人的影子,这些影子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圈。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他人的影子,不会是全部的,只是某个方面、某个点。也不会是原样的复制,而是经过“滤光镜”的选择与加工。这个“滤光镜”就是自己的鉴别力和包容性。接受各种各样人的影响形成的人格,必然也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从学校教育的影响看,每个人在不同的学校里学习,每个学校从教育传统、学术特色、教育理念、教育风格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许多学校有自己的校训,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是该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从不同学校走出来的人,在人格崇尚、人生理想、人生哲学甚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无不带有培养他的那个学校给予他的烙印。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对学子人格的形成也都会有着各种不同的深刻影响。
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看,则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历经磨难。有的人经历简单,有的人经历丰富。有的人一生平稳安定,有的人可能几次大起大落。有的人从来没有遇到过棘手问题,有的人可能经常和难题打交道。有的人在宠爱中长大,有的人则可能留下备受欺凌的童年记忆。哪怕有的人相互之间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他们所经历的具体细节也一定是不一样的。而这些,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性格、感情、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从个人修养的影响看,每个人的修养途径、修养内容、修养方法、修养程度更是各自不同,同样决定着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二是与人格形态相关先天条件的差异性。人格形态与人的某些先天条件有关。如性别不同对人格形态的形成就具有不同的影响。男人粗犷,女人细腻;男人豪放,女人羞涩;男人率直,女人婉转;男人冷峻,女人温柔;男人坚毅,女人柔弱;等等。当然这仅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也不排除有的男性或女性并非如此,但那毕竟是少数或个别现象。不同于他人的生理特点也会影响到人格形态。如身材魁梧的男子可能会令人感到威严与力量,身材矮小的男子则可能会让人感到机灵干练。大眼睛的女子可能会让人觉得智慧伶俐,小眼睛的女子则可能让人感到妩媚亲切。每个人不同的眼神也会让人感到或温柔,或犀利,或热情,或冷淡。
人的自身先天条件对人格形态虽然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也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还是后天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力量对人格形成起主导作用。这种先天条件对人格形态的影响可以被抑制,也可以被强化。即使有先天的某些不利条件,也可以由后天形成的优秀品格来弥补。而如果先天条件十分优越,后天的培养与修养跟不上,也只能是徒有其表。先天条件被抑制还是被强化,最终取决于后天诸因素的作用程度和个人修养的努力程度。但无论如何,每个人的先天性条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人格形态发生影响。
三是社会角色与分工的多样性。人格形态具有明显的角色特征。医务人员的社会角色要求是救死扶伤,因此他们的人格形态中充分体现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特征,比其他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军人的社会角色要求是牺牲奉献,因此他们人格形态中勇敢、忠诚、坚毅的特征远远超过其他人。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是教书育人,在他们的人格形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崇尚知识、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对不同的社会角色,人们对人格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